趙旭剛
內容摘要:詩歌審美能力的培養探究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本文以部編教材2017版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為例,從意境營造,手法分析,思維訓練三個角度出發,從字詞分析,韻律解讀與拓展延伸三個具體方法入手,結合教學實際,提出教學中容易忽略或有所缺漏的要點,并提出有效建議,以此進一步提高與培養學生詩歌審美能力和語文學科素養。
關鍵詞:詩歌 語文教學 審美能力 觀滄海
對于詩詞文意的解讀和審美鑒賞的培養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難以攻克的難關。長期以來,意象的選取,意境的營造,格律的運用成為詩歌教學的重點,教師更加著重于對詩歌的意義講解而不是引導鑒賞。學生對詩歌更是熱情不高,晦澀難懂,含義深沉成為其對詩歌的刻板印象,詩歌審美能力的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變得更加急迫。
一.字詞分析與氛圍營造
詩歌教學意象的分析與氣氛的營造、意境的感受是理解與賞析詩歌的必要及最為重要的步驟。但很多教學實踐中卻往往將意象與意境混為一談,總是通過意象的分析去感受意境,太注重意象本身而忽略掉連接意象的字詞運用與分析。童慶炳先生曾對意象與意境作了相關界定,他提到:“意象是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誕性為基本特征以達到人類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為藝術典型。意境是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及其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 [1]”。古代詩歌以象表意,寓意于象,并且通過意境的營造擴大詩歌的格局,將情感融入其中,使詩歌成為情感傳達的推送器。所以意境的體驗與營造除卻意象的感受更應著重于其他筆墨的描寫,走進詩歌拓展的審美想象空間。
《觀滄海》是曹操所作慷慨雄偉至極之詩,全詩以“觀”字為中心展開,講述了所觀之地,所觀之景,所觀之想。很多教師均從“觀”字入手,以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為主要突破,帶領學生感受詩歌宏偉廣闊之境。這樣的方法無可厚非,會增強學生對詩歌手法的鑒賞與分析,但拘于格式化、模板化教學,應該更加以文本為準,帶領學生走入聯想與想象。首先,從題目觀滄海入手,第二個字滄通“蒼”,《說文解字》中記載:“蒼,艸也。”引申為青黑色,青綠色之意[2],為何此處為觀滄海而不是觀大海,作者僅僅是想突出海的顏色嗎?顯然不是的,滄海更給人蒼茫遼闊質感,加深人的視覺沖擊與感受。在語文教材中,碣石釋義為今河北昌黎西北的一座山的名字。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曾經有所記載“碣石,特立之石也。[2]”而臨為俯視查看之意,由此可見,碣石山高臨于海面,高到何種程度呢?山島竦峙之高。竦峙為高聳而立之意。此時一陡峭石崖高聳傍于海面,一人獨立石崖之上,渺渺之中又不失慷慨,畫面之感立于眼前,給人無限蒼茫之意。“水何澹澹”中澹為水搖的意思,在教材中也被解釋為水波搖動之意。那么這個水波到底搖動到何種程度呢?如此蒼茫大海如果僅僅只是漣漪泛濫的話,恐怕給人的就不是雄渾之感而是一片寧靜祥和罷了。此時作者由近及遠,轉換角度,宏觀海面,見洪波涌起之勢。洪有大之意,破浪滔天,席卷而來,山島高聳,不難想象此時波濤拍岸,秋風狂怒,草木瑟瑟,巨浪沖向山崖,一次又一次地撞擊拍打,浪花四濺,巨響滔天[3]。若此時的場景在學生腦海中浮現,那么宏偉壯闊之感就淋漓盡致了。之后兩句虛寫,日月星漢出沒與遼遠大海之上也就不難想象。高立于海面,一人縱觀,俯視整片無際,驚濤拍岸,又增壯闊之氣。從滄、臨、竦峙、澹澹、洪波等字入手,如此詩歌解讀,更容易讓學生進行想象,身臨其境,更有利于接下來的講解。
二.韻律學習與反復誦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歌的朗讀可以將其形象化的、感性化的、情緒化的、象征性的詩性以有聲的方式展示出來,在朗讀中將詩歌的意象立體化,并加以超時空的想象。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詩歌教學中嗎,反復誦讀是很關鍵的環節,有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如于漪老師所說:“要反復讀,把無聲的文學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朗讀實質上是一種內化的過程,在朗讀中走入詩歌境內,將作者的表達以自己的情感表達方式與生活態度呈現出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讀者的立場不同,經歷不同,對同一篇詩歌的解讀也會不同,讀出來的感覺也會有所不同。如果在詩歌朗讀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的是固定化的朗讀模式,將各處情感表達與方式均限于規定好的條框規范之內,無疑會使朗讀模式化,沒有給夠學生足夠的自我發揮空間,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及自我想象力的發展。但是詩歌本身的韻律及其情感基調是一定的,如果不進行引導,朗讀中任其發揮,無疑會造成良莠不齊,出現文意曲解的現象。所以應該把誦讀教學重點放在詩歌韻律節奏與情感抒發兩方面,更多地教予學生朗讀技巧與方法,以其感受詩歌意境,提高審美能力。
首先在韻律節奏上,《觀滄海》是一首典型的四言古體樂府詩,節奏停頓上,兩字一頓,全文一致,劃分明確。韻律簡單,隔句押韻。峙、起、里、志均壓i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爭議不大。所以《觀滄海》朗讀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放在其情感抒發方式與朗讀節奏起伏變化方面。
在朗讀技巧講解時,可以采用從整體到部分的有效方法。首先在全文情感奠基上要有整體觀,要注意到作者的身份及態度,從其角度出發,觀其全局,定其基調。曹操眾所周知,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與書法家。他不僅有詩人的文意弄姿、學富五車,更具有政治家的謀略籌斷,滿腹抱負。所以在朗讀時要注意體現詩人的特有氣質,又要站在縱覽全局的平臺,仿佛俯視天下之感,將自己置于宏偉格局之內,大有雄偉慷慨,包容天地之大氣。所以在朗讀時要有政治家的沉穩,更不失詩人的意蘊,語氣要極顯大氣,不可唯唯諾諾。其次,在閱讀詩句時,要注意語氣的停頓與變換,要與詩文原意與作者情感掛鉤。尤其注意“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這兩句描寫的是洪波巨瀾,綠意盎然之貌,有一股不可阻擋之勢。朗讀語氣節奏應該更為明快,更為緊湊,給人以振奮雄闊之感。很多學生認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兩句是流傳經典,詩歌的點睛之筆,精彩所在。于是在朗讀時很容易加快節奏,句句緊逼,將詩歌朗讀推向高潮。這時應該提醒學生注意詩歌的格局問題,這兩句描寫了滄海包容天地之勢,日月星漢,升降出沒均隱于海上,何不把語氣放舒緩,拉長尾音,增強韻味,更給人一種包容穩重之感,其氣度非凡已經承于天地,包容日月也不見怪了。節奏緊密,情感激昂反而會消遣處驚不變之大氣。而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太多學生把它解讀為志向抒發之至極,往往以激昂結尾。但這一句其實在詩集之中每章都有,與本詩正文的內容沒有的直接關系。所以在朗讀時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解讀句子,以便更好把握情感與語氣表達。通過朗讀引導的方式,學生對詩人整體觀,詩歌部分情感起伏解析有了更明確的解讀,整體部分兩方面整合分析更有利于進行全面客觀化的詩歌審美與鑒賞。
三.拓展延伸與思維開發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展,課堂不再僅僅限于文本自身,閱讀的拓展延伸訓練成為擴大學生閱讀面,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培養語文素養的常用手段,主要體現在課尾總結與作業布置兩個環節,以文章主旨升華探究與相關文體模仿演練為重心。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太著重于拓展延伸的形式,往往脫離文本進行教學的拓展與思維的開發,導致最后效果不佳。閱讀的擴展不應該是發散化的,無目的的,應該以教學目標為方向,以文本本身為依據進行設計與展開。
首先,從課尾總結來說,課尾的升華往往是詩歌內涵最深度的挖掘與課堂情感最豐沛的高潮,群文閱讀是很適合的選擇。那么怎樣選擇文章,選擇什么樣的文章進行閱讀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觀滄海》是一篇傳頌千古的樂府詩,本身就是一個很值得挖掘的重點。首先,從題材上來說,它可以說是一篇登高望遠詩,而與傳統望遠詩又有所不同,《觀滄海》有獨特的語言特色,其承載之氣很少有詩可語氣媲美,它不僅有慷慨壯闊之氣,更有政治家俯視天下,包容萬象的帝王之氣。對比閱讀杜甫的《登高》便是很好的選擇。“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短短兩句,寫盡了凄慘迷離。同是秋風蕭瑟,同是巨浪拍岸,一個是萬古愁腸、悲秋潦倒,一個是康然大氣,壯懷激烈。這種壯志又具體表現為什么,內涵是什么呢?群文閱讀《步出廈門行》中的《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積極心態與統一天下的雄宏壯志顯然躍于紙上,其霸氣側漏的天子之心處處可見,此時再去理解其容萬物之胸襟,含日月之博大也就不難了。
從作業布置來說,作業的安排應該是有一定目標性,有明確意義,有延伸性的。在作業安排時,應該以一個目標,一個點為中心進行擴展,鍛煉學生在某一方面的寫作與創新能力。但很多老師會脫離教學目標與文本進行表面意義上的拓展與發揮。例如《觀滄海》,體會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精神,了解詩人心態與氣度是其重點。從內容上來講,《觀滄海》的秋寫的很有風味,曹孟德眼中的秋,是百草豐茂的,是郁蔥的,是蓬勃的,豐富的,他筆下的秋的大海是遼遠的,博大的,包容的。于是很多教師會以這樣的語句結尾:曹操的秋如此一般不同,那么你筆下的如何的呢?以一篇寫秋的作文作為課下的延伸。學生筆下的秋的描寫與詩歌本身的語言特色與內涵又有什么關系呢?如此的延伸完全脫離文本,與教學目標更是沒有關聯,談何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不妨讓學生以原詩為依據,在此基礎上進行散文改寫或原文擴寫,發揮想象與聯想,填充曹操筆下秋的空白,既可以檢驗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效果又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以美文來練審美。有基點的延伸才會更加牢固,更有價值[4]。
綜上所述,學生詩歌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不是一日之事,不僅需要閱讀面的擴展,更需要注重教學引導與輸入的方式方法。對詩歌字句的一一分析可以使學生增強對文字的感受力,反復誦讀更是情感體會的關鍵,有效的拓展延伸是其結果的檢驗與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文藝理論教程[M].童慶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說文解字(清代陳昌刻制本)[M].許慎.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3]精準還原,把握意脈——觀滄海再讀[J].楊宇鵬.中學語文教學;2019(7)
[4]初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探究[J].白禎.成才之路;2020(12)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中川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