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一 李琴英
【摘要】在新金融背景下,為應對快速發展、日趨復雜化的國內外金融市場,必不可少地要應用金融計量經濟分析。本文結合實際探討了《金融計量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了該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和路徑,以期提高該課程的國際化水平,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
【關鍵詞】國際化;《金融計量學》;課程改革
國際化是國內高校“雙一流”建設的必經途徑,金融學專業國際化遇到的最大難題是金融計量分析方法的欠缺。雖然很多高校已經意識到計量分析在金融教學和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且開設了《金融計量學》課程,但依然存在課程體系不完備和教學內容與金融業界需求脫鉤等問題,難以發揮應有的教學效果。本文根據當前《金融計量學》教學中的不足之處,結合金融市場的發展需求,探討了突破該課程當前教學瓶頸的方法,以期提升金融學專業學生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培養出具有國際化視野、符合“雙一流”建設目標的復合型金融專業人才。
一、《金融計量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不完備,學生基礎薄弱
目前,金融學和金融學(國際化班)僅開設了《微積分》《線性代數》和文科類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高等數學課程,沒有設置時間序列分析和隨機過程等重要基礎理論課程,導致高等數學的學習深度不夠,課堂教學中需要花費大量課時來補充基礎知識。計算機能力培養方面,沒有開設《C語言》《數據結構》等基礎的計算機編程語言課程,導致學生缺乏編程思維,在學習編程軟件時,普遍感覺吃力。
(二)教材選擇困難,缺乏必要的實驗教學數據庫
現有的金融計量經濟學教材可選種類較少,缺少公認性的教材。這些教材要么注重理論講解,要么注重軟件操作,即使兼具兩者,也存在講述簡化、內容重疊較多、對大數據的理論與方法的闡述缺失等問題,難以適應金融學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部分學校沒有購買中經網、WIND和國泰安等金融經濟研究常備數據庫,使得學生不能獲得實驗教學所需數據,直接影響了實驗教學的可行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教學有效性較弱,考核方式單一
在教學有效性方面,一是受制于大班教學的限制,諸如分組討論、小組合作、課堂展示等相對靈活的教學方法難以實施;二是受制于課時的限制,無法覆蓋文獻的搜集與精讀、完整的數據獲取及處理過程、典型的編程分析和前沿的實證模型等教學內容。作為選修課,該課程成績沒有計入評優、保研等學生所關注的學習績點,且所提交的課程論文多以簡單一元模型為主,對現實的解釋力較差,而且論文選題缺乏創新性,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很少關注社會和國際重大金融現實問題。
(四)課程教學內容與金融業界需求脫鉤,學生缺乏國際化視野
高校不僅要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應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目前國內絕大部分高校的金融人才培養中都忽視了微觀實踐技能的訓練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雖然相關教師擁有很高的學歷,但缺乏金融行業的實戰經驗,對金融業金融技術人才的真正需求把握不準,無法真正引導學生進行具有較強實踐性的金融數據分析和金融建模。
在國際化方面,一是沒有實現教師隊伍的國際化。目前,這門課程的主講教師都是本土畢業生,受限于學生和師資隊伍的英語水平,真正實現全英語上課的情況較少。而且,教師隊伍存在結構失衡問題,微觀金融研究領域的教師相對較少。二是授課內容的國際化程度不深。目前,該門課程尚未采用優質的英文原版教材。雖然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了案例教學和文獻解讀等模式,但多數為較易實現的中文文獻和案例,缺乏對當前外文前沿文獻的較深層次研讀。即使課堂教學中加入了前沿外文文獻的閱讀,通常閱讀深度也不夠,或者與中國金融發展現狀和國情相結合不夠。更重要的是,面對外文文獻學生大多具有畏難情緒,而且缺乏國際化思維。
二、《金融計量學》教學改革的途徑
(一)提高理論教學的深度,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存
一是加強金融學基礎理論的教學深度。當前教育界和金融界認為金融學專業在教學過程中理論性過強,但本質上是講授內容過于寬泛,理論深度仍待加強。尤其是很多金融建模依賴于較強的金融理論,只有在充分理解這些理論的基礎上,才能構建出創新的、合理的計量模型。二是拓展計量經濟學理論的授課內容。當前學生學習的計量方法局限于簡單的最小二乘估計,難以處理機制轉移和資產價格跳躍等非線性模型。而事實上,資產價格的跳躍行為和經濟變量的非線性關系更為常見,這些模型的估計也需要借助于GMM估計、MCMC估計和粒子濾波方法等更為一般化的計量方法,只有拓展相應計量理論的學習內容,才能從根本上幫助學生克服對建模的恐懼和不自信。
(二)豐富實驗教學的內容,創新實驗教學方式
其一,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一是系統培養學生獲取數據和運用數據庫的能力。金融計量建模分析是否可行的前提是數據的可獲得性。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教授學生從常規(數據庫和統計年鑒等)和非常規(如網絡爬蟲)途徑獲取數據的能力,以提高這門課程的應用性。二是提高學生的計量分析軟件應用和編程能力。在實驗教學中,除了讓學生熟悉EVIEWS之外,課堂教學中還應加入R語言的學習,鼓勵學生動手編程。
其二,開展案例教學,創新教學模式。一是根據學生知識儲備,構建合適的教學案例。現有的《金融計量學》教材中案例往往不成體系,存在不同程度的數據陳舊問題,要提高案例教學效果,必須建設合適的案例教學庫。二是嘗試進行“案例+網絡教學資源+學生展示”的教學模式改革。為了彌補以課堂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方法“重在教,逼學生學”的缺陷,可借鑒國內財經類院校和著名985院校所采用的先進的教學模式,設計出“案例+網絡教學資源+學生展示”的教學模式。
(三)跟蹤業內熱點和前沿研究,提高學生創新思考能力
一是引導學生關注金融市場發展動態和金融業界的技術需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對金融市場的敏感性,與市場接軌,做到接地氣的創新。二是培養學生的文獻質量識別和前沿文獻閱讀能力。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指導學生把握研究前沿知識,多閱讀外文最新文獻,與國際接軌,做到高質量的創新。
(四)增加課程學時,夯實學生數理和計算機基礎
要增加課程學時,夯實學生數理和計算機基礎,如鄭州大學商學院以金融學拔尖人才實驗班為試點。一是在數學基礎能力的培養上,參考國內著名高校的金融科技專業培養方案,將高等數學課程升級到理工科難度水平。二是開設《金融計量學I》之后,開設進階課程《金融計量學II》,兩個課程的課時設置均為3學時,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該門課程由于學時過少帶來的教學實踐中的被動局面。三是在計算機能力的培養上,開設了《數據結構與算法》《大數據與金融—Python》和《人工智能原理與應用》等課程,為培養適應現代金融業發展需要的金融科技類高素質研究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五)制定全面的考核制度,注重過程考核
作為一門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學科,學生的參與度能直接影響授課的效果。平時成績除了常規的課堂考勤外,還可以根據授課內容進行單位學習模塊的隨堂測試、課堂展示和上機操作環節。隨堂考試主要考查理論課程的學習情況;上機操作主要是考查學生對R語言的掌握情況;課堂展示主要是考查學生對課堂案例的理解情況,可以分組進行,小組成員之間分工協作,以案例教學內容為依托,完成一份實驗報告及PPT,在課堂展示時要求學生詳細介紹整個案例的實踐過程。期末考試采用提交課程論文的方式,明確選題必須包含實證分析,要求學生按照規范的學術論文格式來撰寫論文。通過規范化的要求,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學術習慣,提高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
三、結語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和金融市場開放的不斷推進,金融產品日益豐富,產品結構也越來越復雜,市場參與規模日益龐大,套利交易日益頻繁,產生了大量諸如逐筆交易和逐秒交易等高頻或超高頻金融數據。而高頻數據具有時間間隔不等、數據離散和存在日內周期等特點,改變了傳統《金融計量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不僅深刻影響了金融業界的金融投資實務和監管部門的風險管理實務,而且給金融計量經濟分析課程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新挑戰。為了迎接外部金融環境改變帶來的課程教學挑戰,一方面要求授課教師緊跟科研前沿,力求科研創新,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另一方面要加強與交易所、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業界的聯系,通過業界專業人員專題講座、聘請業界導師進入教學課堂和到金融機構參觀學習等方式,切實提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有用性和先進性。
參考文獻:
[1]陳海燕.《金融計量分析》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6(31):64-66.
[2]陳輝民,徐運保,李遠輝.《數理金融》課程教學改革與R語言應用[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9(04):12-16.
[3]崔惠穎.《金融計量學》實驗教學的思考與實施——基于地方綜合性大學的教學實踐[J].現代經濟信息,2018(19):381-382.
[4]林樂芬,顧慶康.國際化課程教學質量對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影響研究——基于研究型大學金融本科教育視角分析[J].中國農業教育,2017(02):75-83.
[5]謝綿陛.金融理論、應用實踐與金融應用型人才培養——對美國應用型金融教學考察的啟示[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8,21(01):32-39.
[6]張芳.《金融計量學》課程本科教學實踐與思考[J].金融理論與教學,2020(02):102-104.
[7]張瑋.現代金融人才培養與高校金融教學改革研究[J].金融經濟,2018(22):112-113.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點項目“金融學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2019SJGLX030)、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一般項目“金融學(國際化班)人才培養模式及保障機制的研究與實踐”(2017SJGLX185)、鄭州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國際化視角下《金融計量經濟分析學》課程拓展與教學方法改革研究”(2019ZZUJGLX23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