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亮
摘 要:自然保護區作為塞罕壩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內植物保護極其重要。該文介紹了塞罕壩自然保護區內植物的種類和分布,分析了保護區植物的特性,并提出了植物保護的措施,以期為塞罕壩自然保護區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塞罕壩;自然保護區;植物;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 S759.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1-0072-02
1 植物種類及分布
塞罕壩自然保護區內植物種類繁多,廣泛分布于保護區的各種生態環境中,保護區地形生態多樣,有高原、山地、河流、湖泊和濕地等。裸子植物有2科4屬8種,是保護區森林植被的主要物種之一,種類雖然不多,分布卻十分廣泛,高原、山地、河流、湖泊和濕地岸邊等多種生態環境中均有分布;蕨類植物3科3屬5種,因其喜歡溫暖濕潤的森林氣候,多分布在森林植被中草本層和層間等生態環境中;地衣植物7科14屬17種,地衣多喜光、耐寒、耐旱、要求新鮮空氣,主要生長在樹皮、峭壁、巖石或沙地上;藻類8門26科37屬53種,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淖及低濕積水區域;大型真菌8目23科53屬94種,多喜歡陰涼潮濕的環境,常生長在林下、草地以及樹根、樹干等環境中。
2 保護區植物的特征
保護區植物區系分類群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門和地衣,不含水生低等植物藻類。
2.1 單種科和少種科占比較大 在科級階元中,保護區區域性單種科和少種科所占比例較大,但其所含的物種數或屬數卻較少,如含10種以上的科有15科,占保護區植物總科數的15.30%,所含種數達到374種,占保護區植物總種數的65.38%。因此保護區植物既有向菊科、薔薇科、禾本科、豆科等世界性大科集中,又有向單種科和少種科分散的趨勢。從屬級階元分析,少屬科和區域性單屬科所占比例較大,少種屬和區域性單種屬的數量為306屬,占保護區植物總屬數的95.63%,所含種數為457種。表明保護區植物分類群具有較高的多樣性和變異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保護區植物區系具有明顯的脆弱性,一個或幾個物種、幾個屬的消失,就可能引起整個科的消失。
2.2 生活型以草本植物為主 保護區生活型草本植物多達438種,占保護區植物的76.57%,喬木、灌木、藤本和葉狀體分別占5.59%、9.62%、0.70%和7.52%。保護區植物生活型譜反映了該地區地處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的特點。
2.3 保護區植物豐富多樣,區系的起源與形成較為復雜 在中國植物的15種分布型中,除熱帶美洲和熱帶亞洲間斷分布型、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型外,其余13個分布型在保護區均有分布,保護區分布型占中國植物分布型總數的86.67%。在保護區各類型分布型中,溫帶分布型占絕對優勢,達60.00%以上;世界分布型也有較高的比例,占17.71%;熱帶分布型占5.56%;中國特有分布型僅1種,占0.35%;其他分布型各有一定的比例分布。這與保護區所處的地理位置相一致,反映了保護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氣候類型特征。
3 保護區植物被概況
3.1 植物多樣性
3.1.1 類型 由于塞罕壩自然保護區多處在深山,絕大多數為原始森林,因此保護區保留有大面積的原始白樺林,還具有代表塞罕壩地區特色的松樹、樺樹的混交林,還有保護區成立之前人工營造的針葉林,特別是落葉松林、云杉林和樟子松林。在山坡的陰面,寬廣的曼甸上,覆蓋著大面積的原始草甸,代表著森林草原交錯處的典型植物。保護區自然植被分類較多,種類齊全,主要包括針葉林、闊葉林、灌叢、草原、草甸和沼生植被6個植被型組8個植被型10個群系組21個群系。全區植物區系、地理成分、植物生活型譜復雜,植被類型多樣。
3.1.2 物種 保護區內分布植物有625種,物種豐富,不僅包含了華北地區的代表物種,還擁有為數眾多的稀有種類,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獨特性,是中國動植物區系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保護、科研、教育等價值。
3.1.3 遺傳 大量的古老樹種分布在塞罕壩自然保護區,在裸子植物中松科、柏科等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侏羅紀地層;被子植物的殼斗科早在白堊紀已經存在;榆科等古老植物是在白堊紀后期陸續分化出來的,這些都是孑遺植物。塞罕壩主要森林建群種的松屬、櫟屬、槭屬、榆屬、楊屬等,都是第三紀保存下來的植物,是難得的遺傳資源。保護區物種資源表現為3個特點,即珍稀種類多、特色種類多和經濟種類多。
3.2 生態脆弱性 由于這幾年的不斷規劃和完善,形成了保護區完整的生態系統,但保護區周邊仍有大量村莊存在,養殖、畜牧等產業的發展對保護區的生態干擾較大,導致塞罕壩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系統較為脆弱。保護區內以前保留下來的天然林保持著自身比較成熟的自然生態系統,對自然災害等有著較強的抗逆性,但后期的人工林表現始終比較單一,抵抗森林病蟲害的能力較弱。森林生態系統一旦遭到嚴重破壞,則極難恢復,且易造成水土流失,危及保護區的水源涵養能力和水資源承載能力。
3.3 物種的自然性 塞罕壩自然保護區是北方地區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最好的區域之一。塞罕壩機械林場自1962年建場以來,對該區域絕大部分地段均進行了封禁,經過50多年的封山育林,現有片狀森林,大面積的灌叢,齊腰深的綠草,形成了一幅靚麗的自然景觀。華北地區森林資源稀缺,而保護區森林資源在河北省占據重要的地位,區內擁有典型、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生態單元。
4 保護區植物保護的措施
4.1 開展極小種群植物資源調查 極小種群保護工作的第一步是對保護區內分布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包括金蓮花、二色補血草及蘭科的5種植物進行系統的調查,摸清分布范圍、種群數量、生存狀態以及受威脅情況,摸清資源底數,對其進行GPS定位、拍照,做到隨時掌握其生長動態,建立種群信息數據庫,獲取第一手資料。為進行極小種群保護外業調查,需配置必要的外業調查設備設施,包括室內試驗設備、數碼相機、標本采集制作裝備、專業鏡頭、高倍望遠鏡、GPS及野外作業裝置等1套。
4.2 建立培育基地 研究和保護金蓮花、二色補血草和蘭花等珍稀瀕危和極小種群植物分布具有重要意義,建立金蓮花培育基地、二色補血草培育基地、蘭花培育基地有利于進行規模化繁育,加快繁殖技術研究,實現規模化種植和生產,緩解瀕危態勢。在金蓮花、二色補血草、蘭科植物集中分布區域,建立培育基地,一方面設置圍欄,加強保護;另一方面就地繁殖,采用人工促進的方式如人工采集種子并把種子播在基地內等,使其在自然生境下繁殖,以求繁殖成功。在此基礎上,進行基地栽植繁育,在室內進行生化、生理方面的研究,促進繁育進程,少走彎路,進而增加種群數量。建立金蓮花、二色補血草、蘭花3個植物培育基地。
4.3 重點開展保護野生植物分布、數量、群落結構、生物生態學特征的研究 塞罕壩自然保護區有多種瀕危特有野生保護植物,但是目前對其分布范圍、生境狀況、植被類型動態變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為給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需要用野外實地調查法,按不同植被類型設置固定樣地,對保護區內瀕危特有野生保護植物的種類、分布范圍、數量及種群結構進行長期的深入調查研究,繪制分布圖,及時反映其儲量變動的情況,并據此進行保護現狀分析,從而不斷完善保護措施。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