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麗
在新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滿足當前教學在發展方面的需求,各學科均更加重視對教學過程中改革和實踐,小學數學教學也是如此。小學數學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對課本中的生活素材進行深入發掘,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進而讓學生更加全面的掌握數學知識點,構建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紐帶。對此,教師需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將生活化內容融入到數學課堂之中,進而在豐富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掌握各類知識點,并通過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強學生數學綜合能力。
一、小學數學課堂應用生活化教學方式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我們深信生活就是教育的中心,而生活教育就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就生活化教學方式而言,表現為將生活情境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對生活內容的學習與掌握,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同時,小學數學課堂中采取生活化教學方式,能夠向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便于學生對各類重難點知識進行理解。通過對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正確運用,能夠讓抽象數學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然后再立足于生活中的常見事例予以展示,進而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優化教學效果,夯實學生今后學習數學的基礎。
二、生活化教學需要遵循的原則
具體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需秉承一定原則,確保生活化教育能夠幫助到學生。其一,針對性。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時,需重視針對性,例如構建的生活情境需要貼近教學內容,避免出現偏離主題的情況,以便于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其二,趣味性。數學知識存在著抽象性、邏輯性強的特點,學習過程略顯枯燥。對此,教師運用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應確保教學內容可以調動學生興趣;其三,開放性。數學中涉及許多理論知識,一道題通常存在多種解法,教師需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形成通過多個角度思考數學問題的良好習慣;其四,科學性。無論何種教學方式,均要將合理作為基礎,因此教師需要將生活化的內容設計的科學合理,不能夠盲目設計,保證學生能夠真正掌握數學知識。
三、生活化教學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一)構建生活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現階段,情境教學得到了許多教師的運用,通過構建情境的方式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將生活化教學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教師掌握學生學習能力與需求,結合學生性格特點和愛好等,構建針對性強的生活情境,以便于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的認知,預留充足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形成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究的興趣,并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欲望,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相關內容的過程中,教學前教師可向學生提問:“你們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物體屬于長方體或正方體?請舉例。”然后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再次提問:“為何這些物體要設置成長方體或正方體呢?”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經驗,闡述自己的想法,進而深刻意識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
(二)聯系生活實際,開放教學內容
數學生活化屬于心動課堂的根本表現,小學數學教師應避免愚忠于教材,而是需理性分析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創造性運用,讓數學滲透到生活中。所以,小學數學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需加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以及現實性,緊貼學生生活實際,立足于學生已有知識與熟悉的環境,調整與優化課本知識,設計和學生生活存在緊密聯系的各類問題,使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題材、賦予教材內容以新的活力。
例如,講解“分數的基本性質”相關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設計以下教學:先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日蛋糕的圖片,進而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然后,向學生提問:“小欣今天生日,邀請了小璐和小萍來家里玩,分蛋糕的過程中小欣分得3/8、小璐分得1/4、小萍分得5/16。大家想一想誰分得最多?”學生們各執己見,相互討論誰分得最多,課堂氛圍瞬間就熱鬧了起來。并且,此問題和生活之間聯系緊密,學生也愿意進行探究。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便能夠認識到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和生活之間存在的聯系,學生就會由心動轉化成行動。
(三)開展實踐活動,體會數學趣味
小學數學教師對生活化課堂進行構建的過程中,需擺脫教室的限制,通過各種方式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掌握到的知識觀察、解決問題。利用數學思維對待生活中不同的事物,也正是我們倡導構建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目的所在。
例如,教學幾何圖形相關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到百貨商場中觀察包裝形狀不同的各類商品,諸如生活中常見的可口可樂,該飲料在包裝方面擁有自己的專利,常見的就有圓柱體這樣的形狀。就通過高度低的圓柱體包裝的罐裝可口可樂包而言,其與高度高、底面積小的罐裝可口可樂在容量方面相同,但價格存在差異,后者還比前者更貴一點。指導學生探究此類有趣的生活現象,能夠使之通過數學思維以及自身掌握的各類知識探究生活中的不同事物,進而提高其獨立思考能力,并通過親身體會,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
(四)布置生活化作業,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課后作業的作用在于讓學生能夠鞏固學習過的知識,并加強運用知識的能力。就傳統作業而言,主要采取書面形式,重點為理論知識的掌握,缺乏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關注。而通過布置生活化作業,除了能夠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之外,還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真實表現,形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意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對傳統較為思維進行轉變,制定更加高效與科學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高,進而向國家培養出更多創新型人才。同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的方式,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效果與教學質量的提升。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需要準確認識和理解生活化對于教學的好處,進而將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進行結合,調動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究的興趣,并在優良學習氛圍中構建連接數學和生活的橋梁,確保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夯實其今后學習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