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華
(南京財經大學,南京 210023)
問題驅動式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依據現代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所建立的一種教學方法,1969年由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神經病學教授Brarrows首創,隨后在醫學教育領域中推廣開來,成為傳統教學方法的有益補充,目前已成為國際上比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驅動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是以學生為教學情境中的主體,教師作為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環節中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這一連續的教學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全球產業發展和分工格局正在孕育新的變革與發展,尤其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正在興起,智能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和物聯網等新技術,以及由這些新技術所孕育出的新產業,將在未來世界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些新技術和新產業將逐步孕育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對傳統生產方式和產業格局都將產生巨大的沖擊,甚至是顛覆性的改變。各個國家之間競爭日益激烈,力求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掌握主導權,以期在未來世界科技競爭和經濟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復雜激蕩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必將給整個環境設計領域帶來一定的影響和沖擊,誰掌握了這些新的技術,誰就能引領整個行業的發展,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具有話語權和主動權。環境設計雖未在國際層面形成統一的行業格局,由于長期以來受到建筑設計的影響,國際建筑行業格局的調整與重塑也會對環境設計領域產生重要的影響。
我國的環境設計教育發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室內裝飾美術系,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由“工藝美術”的概念轉向“藝術設計”的概念,直到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后,才正式從“藝術設計”專業中剝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專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全國已有1500多所院校開設了環境設計專業,每年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近3萬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現代設計思潮涌入中國,創新設計觀念不斷更新,促使環境設計教育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機會。當前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隨之產生了變化,從以應用型為主的人才需求轉向創新型、復合型為主的人才需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明確提出了“高等教育機構必須教育學生,使其成為具有豐富知識和強烈上進心的公民。他們能夠批判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尋找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并承擔社會責任”,這對當今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需要從知識傳承教育轉變為知識創新教育,尤其是環境設計專業,創新是設計的靈魂,實踐是設計的歸宿,創造力和實踐力也日益成為環境設計從業人員不可或缺的職業能力。
隨著建筑產業的不斷升級和建造技術的不斷進步,國家住建部提出了加強建筑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四新技術的應用,引領建筑行業的創新發展。例如,在北京雄安新區建設發展過程中,將生態城市建設放在突出位置,透水磚、透水混凝土等透水性材料、裝配式鋼構等建筑新材料的應用,裝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機器人技術的應用,已經可以完成輕鋼龍骨隔墻模塊裝配、參數化墻建造、發泡陶瓷板切削等建筑工程作業等,一批綠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智慧建筑、健康建筑等在雄安新區被建造出來,成為國內建筑建造技術發展的新標桿,將極大地推動中國建筑行業的創新發展。環境設計行業也在所難免地受到來自建筑領域這些四新技術的沖擊和挑戰,新的材料、技術、設備、施工工藝、項目管理方式,甚至是新的業態形式等一系列都在發生變化,并將持續影響到環境設計領域未來的發展。
環境設計作為一門藝術與設計相結合的專業,涵蓋了藝術、建筑、工程、設計、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內容,體現了跨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特性。經過60多年的發展,高等院校已為我國環境設計行業培養了大批的人才,成為新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環境設計從業人員由建國初期的不足千人迅速增長為數百萬人,環境設計行業每年為國家貢獻產值近萬億元。當前,面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直接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環境設計作為改善人居環境和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的學科,將面臨著巨大的變革與挑戰,環境設計教育教學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環境設計專業需要站在新的起點和新的高度對傳統的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教學體系等進行深入的梳理和思考,“在未來更具綜合性、邊緣性與多元性的環境中進行教學模式的升級與重構”。
環境設計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即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學生根據所學的理論知識完成課程設計項目,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容易形成以教師為主體的情況,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環境設計不同于其他專業的教學,不僅需要學生掌握環境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學生運用這些基本理論和設計原則進行創造性的設計,最終保證這些創造性的設計能被付諸實踐,變為可實際施工的真實空間環境。面對新形勢下的變革與挑戰,環境設計現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都需要進行重新審視和深度改革,當前問題驅動法被越來越多地關注并被運用于高等學校環境設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中,問題驅動式教學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與環境設計的教學特點高度契合,對于提升環境設計創新實踐人才培養質量大有裨益。問題驅動式教學在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應用過程中應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問題驅動式教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環境設計課程教學中,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等的不斷更新和產業的不斷升級,環境設計的專業理論知識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在教學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因循守舊,而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更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地發現專業領域內的新問題,探索解決這些新問題的辦法,變書本的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創新實踐能力。在進行問題驅動式教學過程中需注意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建構性原則,與傳統的課堂授課式教學不同,教師需建構整體教學框架,并在其中起到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二是整合性原則,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并整合所有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開放式地融合實際問題,從而實現課程教學總體目標。
對于環境設計而言,問題驅動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驅動的教學方法,在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開課前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建構設計好整體教學框架,這與教師在傳統課堂教學之前的準備PPT、教學案例等備課形式有所不同,教師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設計建構,需要明確課程總體教學目標,并將總體教學目標劃分為若干個小的教學目標,針對每個小的教學目標來規劃和設置問題。
其次,開課過程中教師根據設計好的課程教學框架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基于問題的知識儲備和學習,此階段可以利用一些新的教學形式,諸如慕課、翻轉課堂、在線討論等,由教師為主體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
再次,學生在完成知識儲備和學習之后,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方法,可以針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進行資料收集、開展調查研究、分組討論交流和團隊協作設計等,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最后,結課后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討論總結,對于在課程教學中需要調整的部分進行思考和改進,將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問題羅列出來,利用課后延展時間或留待相關后置課程中繼續探索解決。
在環境設計課程教學中運用問題驅動式教學方法,不僅改變了教師教的方法,而且改變了學生學的方法。教師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的最主要的作用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了教學框架的設計者和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如在室內空間設計課程中,把握住室內環境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人服務,如何才能做到通過空間的設計和環境的改造來實現為人服務?進行空間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怎么才能保證這些為人服務的設計順利實施?等等,需要教師設置好諸如此類的若干問題。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問題分析,突破理論和實踐的條條框框來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學生由設計方案到項目實施,天馬行空的創意構想到受到材料、施工工藝的限制,再到熟悉材料和施工工藝之后所帶來的變革和創新,突破材料和施工工藝框架的限制,最終才有可能超越傳統的環境設計,實現環境設計行業的創新和創造,成為行業規范的制定者和引領者。
問題驅動式教學效果的評價是一個持續修正、循環反復的過程,最終由教師、其他相關老師、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學生和教學管理部門人員等共同對整個課程教學活動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通過收集合理的建議和意見,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正,通過不斷地調整和完善,最終形成科學合理的課程教學實施方案。
問題驅動式教學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種學習方法”。開展問題驅動式教學首先要進行教學觀念的變革,通過問題驅動,連接理論和實踐,構建解決問題和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問題驅動式教學變注重專業知識傳授為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以問題為主線串聯的教學過程的開展,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喚醒學生思考的熱情和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問題驅動式教學在國內環境設計專業教學領域還處于探索階段,有待進一步地研究和探索,并通過不斷的教學改革實踐進行調整和完善,以適應新的社會發展和行業人才需求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