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特殊兒童音樂教育領域中,打擊樂的運用現已十分常見,但多數課程的教學目標相較于培養學生的打擊樂演奏能力,更重視打擊樂器作為音樂治療課程中的輔助手段。本項目則將研究重點放在學生是否能掌握更多實際演奏技巧和打擊樂知識,旨在通過更系統的打擊樂教學,使特殊兒童獲得更快樂充實、參與感更強的音樂學習體驗。經過本項目的前期研究后,筆者根據目前獲得的理論及實踐成果,編寫了一套適用于學齡特殊兒童的打擊樂課程教案。
【關鍵詞】特殊兒童;打擊樂;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2-074-03
【本文著錄格式】樊波巖.特殊兒童音樂教育中的打擊樂應用課程設計[J].中國民族博覽,2021,11(22):74-76.
課題項目: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特殊兒童音樂教育中的打擊樂應用課程設計”(項目編號:202010654012)。
引言
如今,隨著特殊兒童教育與音樂教育領域的不斷發展,更加專業和豐富的音樂治療課程為特殊兒童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學習機會。除以聆聽欣賞音樂作品為主要手段的接受式音樂治療外,還有強調學生主動加入參與到音樂中來的再創造型音樂治療。這些常見的音樂治療手段更多注重以音樂為媒介,涉及多種教學法、樂器等,以此鍛煉學生的社交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四肢能力或邏輯思維能力,而非特定某種樂器的演奏能力。
經過筆者的研究調查發現,打擊樂的學習不僅十分適合特殊兒童學習,其實施難度也并沒有大多數患兒家長想象中那么大。除可以達到傳統音樂治療課程的療愈效果外,特殊兒童打擊樂課程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具備更高的打擊樂器演奏技巧,在課程學習狀況良好的情況下,打擊樂器對特殊兒童來說,也很適合作為一門藝術特長長期深入學習。
一、特殊兒童音樂教育中的打擊樂應用課程教案
(一)基礎啟蒙階段
第1課:
開場:在與孩子們初次相識時,培養感情和建立信任是第一任務。簡單熱情的問候語、燦爛溫暖的笑容會幫助孩子們打破第一節課的陌生與隔閡。鼓勵學生進行自我介紹,鍛煉在團隊中勇敢發言的能力,教師需在此時及時給予語言和肢體上的鼓勵,稱贊和大拇指是必不可少的。
課程內容:簡單的破冰開場之后,本節課主要目標為培養學生對訓練口令的熟悉程度和反應能力。通過簡單的肢體打擊樂游戲(口令游戲:舉左手、舉右手、拍手、跺腳、互相擊掌等),練習在聽到教師口令后做出相應動作。
課堂練習:播放《練習音樂1》,帶領學生感受音樂的節奏與律動,結合簡單口令游戲,隨著教師的指示幫助學生在音樂中感受重拍,建立基礎的與音樂配合的概念。
第2課:
開場:本節課將介紹小型打擊樂器(例如三角鐵、沙錘、響板、串鈴等)及其演奏法。教師將逐一演奏每種小打樂器,提出問題與學生互動(例如:這個樂器的外觀像你們生活中見到過的什么東西?它演奏出的聲音聽起來像你在生活中聽到過的什么聲音?)。根據學生給出的答案,延伸講解樂器的發聲原理、演奏法等。
課程內容:學習演奏各類小打樂器,練習叫出每種樂器的名字,嘗試正確演奏。
課堂練習:使用《練習音樂1》,復習上節課口令游戲,將口令與演奏小打樂器相結合,增強在音樂中的參與感,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
第3課:
開場:復習上節課學習內容,帶領全班同學一起演奏。由教師團隊演奏展示非洲鼓圈重奏作品,引起學生興趣,并介紹非洲鼓相關基本知識。
課程內容:學習非洲鼓基本演奏法,掌握兩個音色位置:高音、低音。并嘗試左右手交替演奏,右手演奏低音,左手演奏高音。此階段的學習不要求孩子能準確演奏出相應音高,只要能找到兩個音高的位置即可。
課堂練習:在教師的帶領下,隨著《練習音樂1》,以四分音符的節奏左右手交替演奏非洲鼓。在課程進度順利的情況下,可以加入強弱變化的練習。
(二)進階學習階段
第4課:
開場:根據前一階段的學習,教師挑選出部分課堂反饋能力較好、演奏能力較強的學生,分班由另一組教師授課。由此將全部學生分為基礎班、提高班,兩班授課。
課程內容:基礎班學員繼續復習非洲鼓兩個音高位置的演奏法,鞏固手法和發力技巧。提高班學員將開始學習爵士鼓基本演奏法,本節課目標主要以鼓棒握法、發力方式、底鼓踩法、鼓位的介紹為主。
課堂練習:欣賞聆聽《練習音樂2》,在老師的指導下跟著音樂練習本節課學習的非洲鼓或爵士鼓演奏技巧。
第5課:
開場:學習四分音符。熟悉四分音符的基本知識如形狀、時長概念等,通過拍手、跺腳的口令練習將先前演奏過的節奏游戲與四分音符相關理論知識結合。
課程內容:在理解四分音符的基礎上,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一個或多個四分音符,要求學生根據看到的內容,在樂器上演奏相應數量的音符,為后期學生看到音符(樂譜)能做出正確演奏行為的能力打下基礎。
課堂練習:教師根據《練習音樂2》的前八小節,編寫出相應樂譜(僅包含四分音符),并帶領學生練習。
第6課:
開場:學習八分音符。熟悉八分音符的基本知識如形狀、時長概念等,通過拍手、跺腳的口令練習將先前演奏過的節奏游戲與八分音符相關理論知識結合。教師講解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關系,以“切西瓜”的小故事為例。
課程內容:嘗試在鼓上演奏八分音符。在學生接受情況良好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編寫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轉換的小練習帶領學生演奏。
課堂練習:為建立對兩種音符的概念,可將學生們分為兩組,一組跺腳(演奏四分音符),一組拍手(演奏八分音符)。在教師的指導下一起演奏配合,以做游戲的方式加深他們對節奏的理解。
第7課:
開場:復習上節課學習內容,通過提問搶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反復考核學生對樂理知識的熟悉程度。
課程內容:復習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
課堂練習:教師編寫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相關節奏練習,通過不同的組合和變化反復練習這兩種節奏型。基礎班在非洲鼓上演奏,提高班可以在小軍鼓、通通鼓上交替練習。
(三)樂曲學習與展示階段
第8課:
開場:帶領學生欣賞聆聽一首將作為本學期學習成果的樂曲,指導他們隨著音樂打拍子,感受樂曲的律動,熟悉本曲。
課程內容:教師示范本曲,并講解演奏要點,將節奏拆分出來帶領學生逐一學習。課堂練習:在掌握每一拍的演奏后,可嘗試帶領學生連續演奏一小節,進而連續演奏一行。對譜面理解較差或識譜有困難的學生,老師會使用肢體動作或口令做出提示。課堂進度較好的情況下,也可嘗試配合音樂演奏。
第9課:
開場: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繼續練習樂曲。對基礎班中課堂配合能力較差,不具備完成一首非洲鼓樂曲演奏能力的學生,可以考慮將演奏樂器換為小打樂器,在保證曲目效果和基本節奏的情況下,適當降低難度。
課程內容:基礎班學生應具備非洲鼓與小打樂器集體演奏的合奏能力。提高班學生應具備演奏簡單踩镲與小軍鼓配合的基本節奏,或小軍鼓與通通鼓輪流演奏的能力。
課堂練習: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具備樂曲的演奏能力,加深熟練程度,配合伴奏音樂一同演奏。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動作的編排,使最后的呈現效果更好。
第10課:
開場:本學期成果展示,基礎班學生分小組或集體進行合奏作品演出。提高班學生進行爵士鼓獨奏作品演出。展示結束后為學生頒發獎品給予鼓勵。
課程內容: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情況進行點評與總結,根據本學期學生接受能力及練習進度,制定下學期訓練內容并分班。
二、課程實踐情況
因本項目實施期間依然受疫情管控影響,無法按照原計劃走進特殊學校為特殊兒童開展為期10節的完整課程教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筆者組織教師團隊與某社區愛心機構合作,為本地特殊兒童開展了實驗課堂,情況如下:因學生個體差異,大部分唐氏綜合征兒童較難將注意力集中在老師的講解上,但也有個別孩子表現出甚至超越普通兒童的節奏感和音樂感知力。當聽到豐富多彩的小打樂器的聲音時,大部分學生們都會表現出明顯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展現出學習欲望,并配合老師的練習指示。聽障兒童因無法聆聽教師的語言指導,從而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模仿學習老師的動作上。在經過足夠的練習后他們將具備足夠的熟練度,可以在有老師帶領的情況下較準確地去完成每個演奏動作。視障兒童在對節奏的捕捉上就顯得更具優勢,部分學生靠著敏銳的聽力可以準確分辨不同樂器的聲音、音高變化等。因非洲鼓的音高變化位置距離并不遠,靠著對非洲鼓面的熟悉,部分視障學生可以很好地掌握音高位置轉換,并且在配合伴奏音樂演奏時也展現出更強的能力,以及較其他患兒來說更準確的音樂理解力。自閉癥患兒因自身情況的不同,表現出的差異性較大。筆者在授課時,遇到過雖然對課程的接受能力稍弱,但十分專心并感興趣的學生,配合度非常高,甚至另其家長感到驚訝,在課堂結束后也久久不愿離去,可以自己單獨練習20分鐘之久。但也存在個別學生,會隨心情影響課堂表現,學習效果時好時壞并不穩定。
三、教學場地及設備設施的要求
在開展特殊兒童音樂課堂之前,場地和設備的準備也需格外注意。筆者根據實際上課情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首先,為滿足授課基礎需求,教室需配備音箱、黑板,裝修盡可能干凈舒適,給孩子創造安全感十足的學習環境。其次,樂器的購買上需避免尖銳的鼓棒、金屬樂器等。非洲鼓應選擇相對輕便好攜帶的款式,方便學生坐或站立演奏,在遇到患兒情緒不穩定時,重量過重的樂器有可能會造成磕碰傷害。比起木腔獸皮非洲鼓的高音區難以發聲的特點,更建議選用玻璃鋼材質非洲鼓,不僅重量輕便許多,高音部分的音色也更加容易表現,非常適合新手學習者和少年兒童演奏。在爵士鼓的選用上,初學兒童和中低程度練習者可以使用電子鼓。不僅方便折疊搬運,音量也可以隨時調整控制。中級以上學習者建議選用原聲鼓,因為長期使用電子鼓的膠皮鼓面練習,可能會導致學生對鼓皮和鼓腔的震動不夠熟悉,無法建立良好的發力方式,從而無法培養出對鼓的共鳴音色概念。最后,建議在樂器的尖銳處、五金件部分包裹一定厚度的防撞材料,盡量將镲架擺放至靠墻的方位,減少被碰到的可能性。鋪設尺寸合適的鼓毯來達到隔音防滑的目的,一定要將學生的行課安全重視起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四、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特殊兒童音樂課程的開展十分考驗教師掌控課堂的能力,更要求教師做到對每個學生的關注和照顧。因此,授課教師在進入課堂前除必須具備打擊樂教學技能外,還要更多地去了解特殊兒童心理、生理上各方面的情況,建立對患兒的全面了解。建議在分班時可盡量將學習狀態和目前程度相似的學生安排在一個班,且每班不超過6人,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也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獲得老師足夠的關注和輔導。每班除一位主講教師外,還應配備一位輔助教師,可以隨時糾正輔導學生的手型,或及時處理課堂上可能發生的特殊情況等。課程內容不必死板地嚴格依照教案進行,應參考實際情況隨時調整修改,不斷完善和豐富教學內容。
相信在更多關注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工作者的努力下,定能為孩子們提供高質量的音樂課程,為他們的星空增添多一點色彩,多一點快樂。我們心里都住著一個來自星星的孩子,是音樂敲開了心中的窗,將我們的手緊緊相連。
參考文獻:
[1]郝夢曉.音樂治療對青年智力障礙患者的干預[J].中國文藝家,2020(5):246-247.
[2]萬瑛.音樂治療中的音樂劇對唐氏綜合征兒童的影響研究[J].中國文藝家,2020.
[3]邵帥.音樂教學法在智力障礙兒童教育中的應用——以西安市啟智學校音樂教學實踐為例[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5.
[4]顏慰欣.智力障礙兒童音樂課堂上有效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科學咨詢,2018.
[5]孫敏慧.探析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現狀[J].黃河之聲,2017(10):42.
作者簡介:樊波巖(1996-),女,山西太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西洋管樂(打擊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