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時間以來,傳統建筑文化都是建筑領域研究討論的重點所在,現代建筑在快速發展的進程當中,也保留了許多具有傳統美學意韻的作品。傳統建筑美學已然成為建筑行業發展的動力。深入分析傳統建筑文化并從中汲取精華,是國際化大背景下傳統建筑創新發展的趨勢,對傳統建筑現代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與實踐指導作用。本文主要從傳統美學的和諧美、秩序美、形式美三個方面進行敘述,并結合其特征的現代性發展舉例,進一步說明傳統美學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未來建筑設計中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中國傳統美學;現代建筑;傳統建筑;蘇州博物館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2-169-03
【本文著錄格式】李玫禛.現代建筑中的傳統美學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11(22):169-171.
建筑是技術與文化的綜合物,它不僅是科學技術的表現載體,而且也是傳統文化的高度凝練的產物。現代建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創作者努力的結晶,具有濃厚的文化性與鮮明的時代性。現代建筑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基礎之上,還需要具備文化傳承方面的價值,要能夠體現時代精神及地方特色,才能具備相應的人文價值。區域、人文和文脈已成為建筑師設計作品的指導性思想。傳統與現代,一直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問題,也是建筑美學需要直面的問題。在建筑中,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不能簡單理解為復制傳統建筑;符號具象化現代建筑,應該是以現代建筑理念、結合先進技術,從傳統建筑文化中汲取為時代所需的美學精髓,以融入中國現代建筑的發展。中國傳統建筑技法別出心裁,傳統建筑群包含著豐富的審美內涵,傳統建筑所倡導的“理性的浪漫、詩意的現實”成為現代建筑可借鑒的理念,再加上先進的技術,這樣設計出來的作品可以使傳統美學與建筑本身的功能得以保持協調。
一、 傳統美學的特征
傳統美學的觀念從古至今早已潛移默化地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進入現代社會后,隨著科技發展以及技術水平的提高、城市化速度加快,未經人工雕琢的自然美已經難以滿足現代受眾的需求,隨之而來的美中伴隨著機械美、設計美以及西方所崇尚的崇高之美。延續傳統美的精髓與現代建筑相融合是傳統美學的必由之路,但同時適度原則也是根本,并不是對傳統的全盤否定,也不是對現代的全盤接受,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然,在人類發展現代化的過程中,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同樣令人深思。通過現代化的處理手法,可以使建筑主體與自然環境融合為一體,在現代建筑當中,這種融合主要通過比例、秩序、和諧、節奏等不同的建筑美學特征得以體現。在創建現代建筑作品時,只要對這些抽象的美學特征進行概括并合理地加以運用,就可以讓現代建筑作品體現出和諧的美感。
(一)和諧美
著名學者熊明曾經說過,受眾在欣賞現代建筑時,通常是先感知建筑外在的形式美,然后才會從理性層面去認知建筑的功能、建筑的環境以及人文內涵。所以,在理解傳統建筑時,不能只注重建筑的表面,還需要從建筑技術、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感知。傳統建筑在布局方面十分注重與環境之間的協調,具有突出的和諧之美,恰當的建筑技術是傳統建筑對外部環境的回應,也是傳統建筑美學在文化層面的體現。從傳統美學的角度而言,也即“和諧”,無論是外在形式,還是建筑本身的色調,都極力體現這種和諧之美。
(二)秩序美
“百代皆沿秦制度”。傳統建筑也是如此,它的秩序、風格大致沒有脫離當時的建筑美學。傳統建筑藝術基本保持了和傳承著基本一致的美學風格。簡單來說,就是作為中國民族特點的禮制精神。在建筑方面體現為對稱的結構、主次分明的建筑布局,以及層次清晰的界面設計上,以展現嚴肅、方正、井井有條的等級秩序。傳統建筑在演進過程中長期遵循儒家所倡導的禮樂制,將建筑的秩序感與空間方面的嚴謹布局作為美學追求,因而表現出了井然有序的秩序美。
(三)形式美
事物美的外在表現形態就是形式美,經過長期的社會更替,這種美逐漸形成程序化的定式,具有潛在的客觀規律。中國著名美學家李澤厚也曾經提出:華夏美學向來講求規律感和程式化,以及結構方面的秩序感,并不斷加以鞏固,所有一切的目標都是為了使建筑的形式美感變得更為純粹。傳統建筑在不斷演化的過程當中,深受中國傳統審美理念的影響,所以,建筑同樣也具有深邃的審美意蘊,傳統建筑平面和立面之間所構成的空間形式充分體現了相互的幾何形式之美,進而形成富有節奏感且相對穩定的對立面。
我國古代傳統建筑理念堪稱“博大精深”,大到皇家宮苑,小至普通庭院,在建筑方面都將“天人合一”“以和為貴”作為美學層面的追求。在城市化高度發展的現在,城市人口密度增大的同時,帶來的是用地短缺和資源的減少,怎樣平衡現代建筑用地與傳統美學精神之間的關系。
二、傳統建筑美學的現代化繼承與發展——以蘇州博物館為例
傳統建筑美學的傳承發揚是傳統美學理念發展的關鍵性環節,也是建筑在文化層面的需求。建筑設計者不僅要深入地學習大量的傳統文化知識,還需要融合現代的審美理念。在設計現代化建筑時,可適當融入“質樸”“高雅”等理念,從而通過建筑營造出優質的環境。下面筆者將以蘇州博物館為例簡述傳統建筑美學的繼承與發展。
(一) “物我和諧”——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筆者認為蘇州博物館最典型的特征在于充分展現了自身與環境之間的完美結合,體現了建筑與環境之間的和諧之美,這種美在建筑形體和蘇州當地環境的融合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整個建筑依照地形而建,可以稱得上是“因地制宜”的典范之作(如圖1)。所以,在設計現代建筑時,不能將建筑與其外部環境分割開來,而是要注意建筑本身與環境之間的聯系,甚至需要將建筑與環境看成是一個整體。建筑環境是從外部進入其內部的過渡空間,會對使用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營造外部空間對提升建筑空間整體性極為重要。筆者認為外部環境并非只是客觀的物質空間,還應當包括歷史人文等相關的因素。例如在貝聿銘設計中,蘇州博物館新館與其他相鄰的建筑和自然環境高度融合,這個新生的建筑群落將成為整個古城風貌的延續。
(二)“井然有序”——現代建筑空間構成
秩序的意思是有條理地、有組織地安排各個功能部分,以構成運轉良好的現代建筑空間。世間一切事物都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規律有序發展,比如蘇州博物館的整體設計風格體現了傳統蘇州民居的建筑空間布局,強調蘇州傳統民居的建筑特色,意在提醒人們:中國傳統建筑中還有如此寶貴的建筑風格與建筑技藝,需要被我們保存和延續。蘇州博物館在建筑結構、布局和表現手法上,有著讓人嘆為觀止的構思。博物館設計中,采用了典型蘇州民居錯落有致的坡頂加以幾何拼組,其效果既與古城相配,又不失現代建筑的簡約(如圖2)。一個現代博物館建筑與原有拙政園的建筑環境渾然一體,并且又有其獨立性,通過中軸線將園林與庭院聯接為一體,不管是空間方面的布局,還是在城市肌理延續方面,都極為融洽。粉墻瓦黛的蘇州傳統建筑系統中,亭臺、屏風以及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這些中國傳統的空間構成方式,與現代的鋼鐵、混凝土和玻璃同樣具有很強的構成力。

(三)“形式統一”——傳統建筑形式塑造
在平面及立面的設計方面,蘇州博物館同樣體現出鮮明的傳統建筑特征,整個空間始終以縱軸線展開,使得整個平面顯得對稱平衡。立面上注重建筑和城市天際線之間的韻律,進而形成具有強烈節奏感的建筑組合。《平江圖》是貝聿銘在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時,腦子中首先蹦出來的一幅圖,它是現存最早的蘇州地區詳細平面圖,從中可以看出蘇州古城至今河街相依,水路平行,縱橫有序,脈絡分明,正是那些粉墻黛瓦鱗次櫛比前庭后院的江南民居,構成百十街坊,千余幽巷,筑就了極富特色的傳統建筑風貌。比如,建筑庭院水池中流水的引入、走勢及連貫性。園林式博物館庭院中的疊石理水需“以壁為紙,以石為畫”,以庭院粉墻為背景,用石片營造出了一幅匠心獨具的壯觀的中國山水畫(如圖 3)。在形式美上,蘇州傳統建筑主要體現在平面與立面之間的關系,以及色彩與形式之間的高度協調,分析傳統建筑平面和立面之間的關系,可以為現代建筑設計提供啟示。

三、 傳統美學影響下的現代建筑
傳統文化對現代建筑美學設計的影響巨大,這兩者本身就有非常緊密的聯系,現代建筑在無形中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和感染,具體體現在設計理念、大眾的思維方式,建筑風格等。現代學者王世仁在自己的著作中曾說過:在進行現代建筑設計的過程當中,思考借鑒傳統的美學理念,分析探討古代設計師的審美思想,對現代建筑設計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像王世仁這樣的學者,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反思,為現代建筑發展提供了理論方面的依據。貫徹傳統審美思想的現代建筑,最典型的當屬各個旅游景點建筑物的設計,由于此類建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自然和人文的色彩十分濃厚,也極大地促進了旅游事業的發展。再比如政府辦公類建筑,大都以儒家的美學理念為指導,給人整齊、威嚴、莊重之感。
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對現代建筑設計有著極為突出的影響。少數現代設計師在設計建筑作品時,刻意張揚個性,忽略了對傳統的繼承,但是這種看似新潮的設計,并沒有獲得受眾認同,對這種個性化的建筑設計,大眾認可程度普遍不高。根據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傳統文化在受眾當中有著極強的影響力。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傳統文化與建筑設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因此,如果現代建筑設計完全摒棄傳統美學的支撐,設計出來的作品就會顯得空洞、乏味。如果太過拘泥于傳統,設計出來的作品又會顯得陳舊、缺乏活力,因此,筆者認為,如果想設計出真正出色的傳統建筑,就不能單方面地借鑒和參考建筑的形式、材料以及顏色,而是要打破表面現象的束縛,深入分析傳統建筑所包含的美學意蘊。從整體上去理解和把握,才能使傳統美學和現代建筑得以成功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顯著提高現代建筑布局設計的合理性。以客觀事實為基礎,深入分析傳統和現代之間的聯系,將過去和現在進行對比,正是為了進一步推動建筑業的發展,作為現代建筑設計者,應當珍視前輩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才能更好地助力于建筑業的發展,創造更具傳統美的現代建筑。
四、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既是不可多得的財富,更是現代建筑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水平提升的同時,現代建筑不僅需要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還需要面對國外建筑觀念的巨大沖擊。現代建筑在傳承傳統審美理念的同時,還需要考慮文化層面的因素,5000年漫長的歲月決定了傳統文化既有杰出的一面,也有許多糟粕,所以,現代設計者必須從中汲取精華,才能更好地傳承發展。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才能正確地面對壓力,把握好機遇,分析和繼承優秀的文化極為重要。所以,在設計現代建筑時,應當去蕪存菁,以辯證的觀念看待和繼承傳統文化。現代建筑設計者需要傳承發揚優秀的美學理念,要尊重傳統歷史文化,才能讓我國建筑行業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逍. 基于徽州傳統建筑美學特征的現代建筑設計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學,2019.
[2]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三聯書店,2015.
[3] 高富民.貝聿銘與蘇州博物館[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9.
[4]王曉. 表現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的現代建筑意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
[5]張昱超,萬越.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建筑美學的影響[J].住宅與房地產,2018(24).
[6]陳穎. 中國傳統建筑美學對現代建筑的影響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7.
[7]李春. 貝聿銘現代主義建筑美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8]莫曉捷.簡議傳統美學視角下的現代建筑意境及其營造[J].建筑設計管理,2017(2).
作者簡介:李玫禛(1993-),女,山東青島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美術博物館管理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