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推進鄉村振興是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基礎上邁向現代化建設宏偉事業的重要工程,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和莊嚴承諾。高職院校具有人才、科技、文化及技術等優質資源,應助力解決鄉村振興進程中面對的產業培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及技術創新等問題,構建多元化服務模式,逐步拓展協作空間,提升社會服務質量因此,應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完善鄉村產業體系;科技助力,培育專業人才隊伍;文化依托,倡導和諧文明鄉風;綠色優先,改善鄉村生態環境;長效推進,強化制度體系建設。
關鍵詞 高職院校;鄉村振興;現實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6.041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及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空間[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基礎之上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事業的重要工程,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服務社會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主動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廣闊市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撐,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高職院校在鄉村振興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天然優勢。高職院校在鄉村振興中應積極承擔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及文化傳承創新等重任,構建多元化服務模式,在為推進農業的全面升級、農村的全面進步、農民的全面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的同時,拓展發展空間,提高辦學質量,達到優質聯動,實現雙贏。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時代機遇,也是高職院校實現內涵發展、創新育人模式的內在要求。
1 我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價值
1.1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目標的重大任務,關系著人民的福祉保障、黨的執政基礎穩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鄉村。當前,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它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現在鄉村。沒有廣大鄉村地區的振興,就沒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
1.2 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是社會發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實踐主體。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極大地彰顯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3]。
1.3 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和莊嚴承諾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中央始終把鄉村振興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全面部署,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一系列新舉措,這也是我國“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基層、關注鄉村,在多個重要場合、重要會議、重要時點反復強調推進鄉村振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作出了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形成了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體系完整的鄉村振興重要戰略思想,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行動指南。
2 高職院校全面融入鄉村振興的目標指向與基本現狀
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內涵豐富、空間巨大,具有學科專業設置靈活、貼近鄉村發展實際(如農工商旅)、專業可操作性強、專業技術人才儲備充足、合作基礎好和合作潛力大等優勢,在鄉村振興中大有可為。但在已有的協作中還存在著理論和實踐研究較單一,各高校重視程度不一、具體定位模糊、參與積極性不高、尚未形成體系和規模化效應,已有的對接服務優勢不明顯,內容單一且同質化問題突出等問題。
2.1 目標指向
高職院校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優勢突出、內容豐富、空間巨大。高職院校全面融入鄉村振興是指,高職院校應積極發揮自身專業和人才優勢,積極承擔鄉村振興進程中急需解決的產業培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和技術創新等重任,構建多元化服務模式,為推進農業的全面升級、農村的全面進步、農民的全面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逐步拓展協作空間,提升社會服務質量,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2.2 基本現狀
由于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開展較晚,城鄉發展、區域發展差距明顯,鄉村建設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和不足。長期以來,職業教育定位側重在城市,職業教育服務鄉村建設分散、影響力有限、系統性研究比較缺乏,主要表現在關于高職院校和鄉村協作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較單一,各高校重視程度不一、具體定位模糊、參與積極性不高,多表現為單打獨斗,尚未形成體系和規模化效應;已有的對接服務優勢不明顯,內容單一且同質化問題突出,存在著缺乏統籌規劃、組織支持、資金配套、獎懲激勵及樣板引領等現實困境。
3 高職院校全面融入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
高職院校全面融入鄉村振興應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充分挖掘校地特色,立足實際、創新思路,圍繞產業培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及技術創新等具體內容,努力做好因地制宜,完善鄉村產業體系。科技助力,培育專業人才隊伍;文化依托,倡導和諧文明鄉風;綠色優先,改善鄉村生態環境;長效推進,強化制度體系建設。
3.1 因地制宜,完善鄉村產業體系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關系著老百姓錢袋子能否穩步增長。推動鄉村振興要做到專業支撐+產業協同,建立完善的鄉村產業體系,科學構建長久的產業協同發展機制和富民強村機制。各地高職院校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規劃、找準突破口,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資源,結合對口協作的鄉村現實狀況,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對不同的地區采取差別化的產業支持政策。鄉村振興和農村產業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優”,避免陷入鄉村產業同質化、單一化、網紅化發展。高職院校要積極實施校地聯合開發工程,建立專門的對接渠道,將學校所需所長與對接鄉村產業發展進行有效整合,組織指導生產,降低生產流通成本,拓寬銷售渠道和提升競爭優勢。
3.2 科技助力,培育專業人才隊伍
鄉村振興關鍵靠人才。高職院校具有人才和師資優勢,可探索建立以鄉村人才培養為根本的可持續發展協作辦法,完善教育指導模式,加大農村專業人員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增加農民的農業知識。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強化校地人才培養合作,制定專業人才合作計劃,鼓勵在校師生主動對接鄉村定期開展合作,做到“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充分發揮師生群體的專業所長,積極開展科技培訓、創新創業指導、學歷提升等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幫扶活動。要針對地方產業現實需要,及時調整專業培養模式,打造協同創新育人平臺和科研創新人才團隊,為鄉村振興培養緊缺技能人才。
3.3 文化依托,倡導和諧文明鄉風
文化興則鄉村興。培育積極向上、文明和諧的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移風易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要把發展教育作為治本之計,確保鄉村居民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具備就業創業能力。高職院校可依托豐富的社團文化、科技文化、校園文化、民俗文化及專業文化等,開展文化知識宣講、文化下鄉、文藝匯演及鄉村大舞臺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積極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培育文明鄉風。同時,通過派駐黨員教師入村指導,以黨建為抓手,以致富能手示范帶動為載體,激發廣大村民求發展、促和諧的內生動力。高職院校還應大力宣傳國家政策方針,培育崇尚科學、文明共進的文化氛圍,幫助鄉村地區轉變落后觀念和陳規陋習,將“我想富”轉成“我能富”,增強廣大群眾追求自立自強、自力更生、勤勞致富、創新創業的精神斗志。
3.4 綠色優先,改善鄉村生態環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振興要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高職院校具有專業和技術優勢,可在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低碳經濟等方面指導鄉村發展生態循環經濟,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同時,通過政策宣講、法律普及、經濟獎懲及樹立典型等形式提升村民生態文明素養。要通過改革創新,逐步轉變發展理念、發展思路,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探索建立綠色產業、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生態養殖和生態康養等可持續發展模式,用“好風景”換“好前景”。要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和融合發展機制[5],盤活鄉村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自然資源等要素,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帶動鄉村百姓增收獲益,改善鄉村人居生活環境,提升鄉村居民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3.5 長效推進,強化制度體系建設
完善健全的制度體系是鄉村振興順利推進的基石。鄉村振興不是一時之功,只有制定完善的制度體系并有效推進,才能取得實效。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基層工作的全面領導,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質量,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政治和組織保證。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必須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高職院校可結合國家法律政策方針,開展鄉村基層組織建設宣講與培訓,提升鄉村治理的水平和能力,打造一批“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同時,結合雙方相關合作協議,確立專門機構和專職人員,開展長期有效地幫扶工作。
4 結語
脫貧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終點,而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起點。實現鄉村振興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關系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是一項系統而又復雜的建設工程,必須始終秉持新發展理念,匯聚各方力量,作出整體謀劃。要充分尊重鄉村固有特點和自身發展規律,尊重鄉村差異,使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各具特色、相得益彰。高職院校作為社會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秉承理念、厘清思路、科學謀劃、明確目標,堅持不懈地落實落細各項工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2017(11):15-34.
[2] 張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輔導讀本[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9:66-71.
[3] 孫景淼.鄉村振興戰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120.
[4] 李一.從打造美麗鄉村到實現和諧發展:浙江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與經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36-50.
[5] 黨國英.振興鄉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理論探討,2018(1):86-91.
收稿日期:2021-11-10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專項支持課題;浙江省2020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科研項目“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加強職業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研究”(20-高16)。
作者簡介:范中健(1987—),安徽懷遠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政教育。E-mail:3007938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