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月 張馨月
蘇區紅色文化的研究成果在近年來愈顯豐碩,但仔細琢磨之后發現還有一些歷史足跡值得挖掘。本文研究蘇區紅色文化是為了將蘇區紅色文化中的精髓提煉出來與當代大學生個性化教育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教育工作的生命線,本文將對此進一步深化——立足贛州高職院校,充分挖掘蘇區紅色文化足跡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程的價值和路徑的借鑒意義。一是可為思政理論課程工作的教育者和研究者提出可供借鑒的教育方式;二是對蘇區紅色文化的生成、發展與創新的規律進行學理上的梳理,弄清楚蘇區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理論課程的關系;三是向思政理論課程教育者提供一種價值引導、行為規范,以便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機構提供針對性的指導。
一、蘇區紅色文化足跡的概述
(一)蘇區紅色文化足跡形成的歷史背景及其內涵
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定義,國內目前有四種看法,分別是紅色資源論、先進文化論、革命文化論和文化形態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朱德等黨的領導人在創建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留下了大量的紅色文化足跡。瑞金共和國搖籃景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中共蘇區中央局舊址、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會址等都是蘇區紅色文化足跡的組成,是贛南蘇區這片紅土地上傳頌革命先烈們英雄事跡的天然載體。
(二)蘇區紅色文化足跡傳承與發展的必要性
一是增加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親和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政治性,更具有理論性,由國家統一編寫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具有權威性和邏輯嚴謹等鮮明特點,但“由于不同地域和不同層次類別的高校的辦學情況有所區別,所以其內容也凸顯出單薄和過于普遍化的缺陷,不能滿足所有高校的需求”。可見,高校思政課給人的印象就是“刻板無趣”,而將蘇區紅色文化足跡與學生的實踐課堂活動和實踐教學基地相結合,會讓思政課變得下沉和接地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生活的體驗。贛南革命蘇區保存了大量革命領導人的辦公場所、生活舊居等歷史遺跡,其中也存放了當年紅軍在革命斗爭中使用過的武器、農具等歷史遺物,是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情境教學和實踐課堂的天然教學場地。這些歷史足跡讓學生零距離接觸革命歷史,感受到紅色文化離他們并不遙遠,使紅色文化與大學生之間不再抽象和刻板。比如,來到瑞金蘇維埃中央人民政府遺址、毛澤東生活舊居、于都長征第一渡口時,讓學生聽一聽當年紅軍是怎么來到贛南老表家里借糧食、留棉被的故事和辦學校、挖紅井的事跡,從紅軍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到老百姓喝水不忘挖井人的傳唱,讓那些紅色故事和文化都鮮活起來,讓大學生不再覺得思政課“遠離疏、高大上”,從而對思政課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
二是傳承蘇區紅色文化,助力蘇區紅色文化產業發展。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是構筑贛南地域文化新風貌的重要一環,贛南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探索地和成熟地,土地革命戰爭在贛南這片紅土地上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歷史遺跡。土地革命過程中涌現出大量的英雄人物、事跡,造就了瑞金、于都等一批紅色革命文化基地,成為贛南蘇區紅色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近幾年,高校思政理論課程以蘇區紅色文化足跡為依托,通過開展各式各樣的紅色走讀活動,使大學生們尋紅色足跡,感悟黨史偉力;講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讓青年學子從親身實踐中深刻感悟黨的初心使命,自覺傳承紅色基因,為蘇區紅色文化產業轉型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當前蘇區紅色文化足跡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程中的現狀分析
(一)教師在教學中應用蘇區紅色文化足跡的現狀
筆者在贛南地區選取了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贛南師范大學、江西理工大學以及贛南衛生健康職業學院的31名思想政治課教師進行了訪談調查。在與各個學校教師的訪談過程中,不少教師表示恰當地應用蘇區紅色文化足跡能加強高校思政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且能夠準確列舉出多處贛南蘇區紅色文化遺址遺跡。但是,筆者提道:“請列舉您在高校思政理論課中應用哪些蘇區紅色文化足跡內容開展過教學。”回答這個問題時,發現大部分教師只是單調地把一些紅色故事和網絡圖片運用在課堂講授中,對蘇區紅色文化足跡深入的還不夠多。
再如,筆者提出“您認為在開發和應用蘇區紅色文化足跡進行教學存在哪些困難?”的問題時,受訪的教師都表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過于重視蘇區紅色文化足跡的理論研究,比較少研究實踐課堂和紅色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因此紅色文化的活動往往是學校倡導較多,學生自發組織并參加的較少,這說明蘇區紅色文化還沒有廣泛地讓學生們了解并認同;超過一半的受訪教師表示自己研究蘇區紅色文化更多地是用于課題等學術科研,對蘇區紅色文化足跡應用于高校思政理論課程的關注力度較小;還有3名受訪教師表示自身學習意識不夠,缺乏對蘇區紅色文化足跡系統的了解。
(二)蘇區紅色文化足跡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程的不足
一是現今大學生對蘇區紅色文化足跡本身普遍缺乏認識,大部分大學生對蘇區的紅色文化足跡了解的渠道較窄,提起紅色文化總是感覺比較形式主義,對比缺乏興趣,學習蘇區紅色文化足跡的載體僅限于書本和影視作品。教師在思政課程教學中對蘇區紅色文化足跡的講述無法做到有效聯系,學生只能碎片化地了解有限蘇區紅色文化足跡。二是教學過程局限性太多。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一般都采取大班授課的形式,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作為不同的學生個體對蘇區紅色文化足跡很少有相同水平的認識,教師很難將蘇區紅色文化足跡創新地融進課程的教學形式中來,也就無法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和知識認同。三是蘇區紅色文化足跡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載體過于單一。從目前高校在思政理論課程的教學中的課時分配比中可以發現,高校對課堂理論課教學的重視程度普遍比對實踐教學的更高,而且,各高校思政理論課開展實踐課堂的標準也參差不齊,使得教師們在實踐課堂上也是走個形式,學生們也疲于應對。這樣的實踐課堂即使融入大量的蘇區紅色文化足跡也無法填補理論教學的內容,甚至很難使蘇區紅色文化足跡得到良性的傳承與發展。
三、蘇區紅色文化足跡與高校思政理論課程融合的途徑
(一)蘇區紅色文化足跡與學生思政實踐相結合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對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筆者工作單位為例,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學生工作部、宣傳部于2021年暑期組織在校學生在贛南地區開展紅色走讀活動,實踐調研整理瑞金蘇維埃中央人民政府遺址、毛澤東生活舊居、于都長征第一渡口等紅色文化足跡,挖掘其中的紅色教育資源。“如何讓人們通俗了解蘇區紅色文化足跡,發揮蘇區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作用?”幾名學生在調研之后提出這樣的疑問。當走讀團隊重立長征渡口,深入贛南蘇區之后,他們查閱大量的歷史和地理資料,剪輯制作出與革命先烈時空對話的視頻和贛南蘇區紅色足跡地圖,這些內容一經發布便引起學生們的關注與情感共鳴,網絡上也是紛紛留言點贊,在青年一代中起到了良好的宣傳啟示效果。
(二)蘇區紅色文化足跡與思政實踐教育基地相結合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積極開拓和充分利用豐富的蘇區紅色文化足跡,將瑞金共和國搖籃景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中共蘇區中央局舊址、贛州紅五星文化創意產業園與大學生紅色教育基地資源整合,通過點對點地組織教師和學生團隊進行實踐教學課堂、活動,不僅做好蘇區紅色文化足跡的培養教育,提升高校思政教師開展思政一線課堂的能力,并且在實踐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發掘、保護、利用好蘇區紅色文化足跡,為贛南蘇區紅色文化產業轉型和發展提供實物研究,以便通過環境熏陶、感染帶動的形式,進一步發揚蘇區紅色文化、促進大學生對紅色文化學習意識的形成。
(三)讓校園紅色文化浸潤社會
紅色文化資源在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內容的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也不斷傳承和發揚紅色文化資源。“每當五星紅旗隨著太陽一起升起,每當我腳踏在于都長征渡口遠望江水,我總能想起一首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這是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啟動“大學生紅色宣講團”社會實踐活動時,大學生紅色宣講團的團員在中小學校講臺上的一段開場白,他們通過平時開展紅色走讀獲取的實地經驗為學弟學妹們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大學生紅色宣講團”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在開展第二課堂進程中的創新探索。“大學生紅色宣講團”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中,不僅使大學生自身對紅色歷史文化進行了傳承,還為思想萌芽的中小學生展示了先進榜樣的風范。高校發展崇高理想信念的學生先進團隊,結合本地豐富的蘇區紅色文化足跡資源,鼓勵和組織青年一代“學進來”“走出去”,到校外宣講紅色文化。以學生引領學生,讓未來與明天碰撞,比起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講理論,孩子們更愿意接受這些大哥哥大姐姐們的交流方式。孩子們在這場無形的德育教育課堂上也會欣賞和模仿這些優秀學長學姐們的言行舉止,樹立和傳承他們先進成熟的理想信念,從而實現初心的薪火相傳。
蘇區紅色文化足跡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程的價值和路徑還有很多細化的問題需要繼續探索,作為研究者將會繼續挖掘蘇區紅色文化足跡和革命文化資源,學好紅色文化,運用好紅色資源,持續推進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深度融合,使紅色基因在廣大青年中代代傳承,為促進高校思政理論課程建設與完善構筑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