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琳琳
摘要:和諧文化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是促進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本文在分析創建和諧文化現實意義基礎上,又從促進指導思想一元化與文化多樣化的和諧統一、推動現代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創新、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深化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宣傳、加強共同理想教育等方面,探索了和諧文化創建的一些舉措。
關鍵詞:和諧文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榮辱觀;共同理想
2006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任務。我們所要創建的和諧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反映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諧發展要求并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服務的思想文化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創建和諧文化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創建和諧文化的現實意義淺析
1.創建和諧文化是推動經濟政治和諧發展的智力支持
文化是社會有機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1〕創建和諧文化,倡導和諧理念,能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力,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的全面協調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創造力能夠得到充分發揮的社會,和諧文化是激發社會全體成員創造力的精神源泉和思想基礎。創建和諧文化,使和諧理念與和諧發展思路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全社會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環境和精神氛圍,能夠調動人民的社會主人積極性,充分發揮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創建和諧文化,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經濟決定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許多矛盾和問題的解決都要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但是,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將付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的代價,甚至還會造成分配不合理、社會道德風貌下降等社會問題。創建和諧文化,有助于樹立科學發展觀,轉變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實現經濟的高效益增長。
創建和諧文化有利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和諧發展。和諧文化倡導和諧精神,堅持依法治國,主張用法律和制度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各項民主權利,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和諧發展。創建和諧文化有利于社會主義經濟政治之間的和諧互動。和諧文化堅持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既注重經濟的增長,又注重政治的進步。既不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民主政治的進步,也不片面強調政治的進步而犧牲經濟的發展,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良性互動,有利于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社會文明的協調發展和共同進步。
2.創建和諧文化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質量
人民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主體,也應該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實際受益者。所以,和諧社會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創建和諧文化,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有利于促進人的心理和諧,提高人民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生活質量,是維護人民利益的重要方式。
二、創建和諧文化的措施探究
1.促進指導思想一元化與文化多樣化的和諧統一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統一的,也是多樣的。創建和諧文化不能堅持一樣化,以統一抹殺個性;也不能主張多元化,以個性破壞統一;必須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與文化多樣化的和諧統一。一方面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確立共同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要發揮多樣文化的功能,滿足人民多層面的精神生活需要。
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創建和諧文化“最根本的是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4〕始終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發展主流思想文化。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理論和現實問題,回答人民群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遇到的困惑,幫助人民樹立正確的觀念,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的侵蝕。
同時,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不能抹殺多樣文化,而是要充分展現多樣文化的個性和價值。和諧文化是以承認文化的多樣化為前提的,如果只有一種文化,也就不存在和諧的問題。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地區發展不平衡,加上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轉型,多種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并存,文化的多樣化顯得更加復雜。多樣文化存在是客觀事實,創建和諧文化,就是要承認多樣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保留各種文化的個性差異,對各種有利于豐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文化采取寬容支持的態度。“一定要堅決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一定要堅決執行不抓辮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義’的方針,”〔5〕積極促進多樣文化的發展。
總之,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多樣的思想文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改造落后文化,不斷用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
2.推動現代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創新
創建和諧文化,必須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根據辯證否定的觀點,全盤否定或無批判地接受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都是錯誤的做法。正確的態度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我國的傳統文化積淀深厚,包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重視休養生息;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強調和為貴,重視團結和睦等。這些可貴的和諧理念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為創建和諧文化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只有深刻認識祖國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才能在歷史提供的更高起點上創造出更高層面的和諧文化。所以,要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利于社會和諧的內容,深入挖掘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內核,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現代文化。繼承當然不是墨守成規,更不是復古拾舊。對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要有正確的認識,既要看到其合理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極的一面。對待傳統文化要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為指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6〕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更好的繼承是創新,對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要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相協調,真正做到古為今用。
總之,要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優良傳統,汲取世界各國文化精華,堅持不懈推動現代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6〕〔7〕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708,706.
〔2〕胡錦濤: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扎扎實實做好工作大力促進社會和諧團結,〔N〕.人民日報,2005-02-20(一).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
〔4〕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3.
〔8〕〔9〕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