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初中學生班級自主管理的實施策略,建議班主任從培養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制訂自主管理制度、開展平等民主對話和設計多元化評價機制等多方面,提升學生的班級自主管理能力。
【關鍵詞】初中 班級管理 自主管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1-0016-02
班級是學校管理的基礎單位,也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初中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一段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進入青春期的關鍵時段。這個階段的學生逐漸形成自主意識,當其個體權利被侵犯、個性被忽視時,較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這樣的群體特征,給初中班級管理造成一定的影響。本文旨在探討班級自主管理的實施策略,思考如何為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制約、自我管理的機會,幫助學生在進行班級自主管理的過程中,學習確定目標、制訂規則、遵守規則、把控過程、評價結果,使班級管理成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提升學生社會生存技能的重要教育方式。
一、確立管理主體,培養自主管理意識
長期以來,班主任在處理班級事務時往往處于支配地位,學生能夠參與的班級管理范圍較窄。因此,學生習慣于“被管理”的狀態,在班級中的自我認同感較低,對班集體的認同感也不夠明顯。對此,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尋找破局的思路。新課改要求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筆者認為初中學段班級管理與教學管理的目標是一致的,也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實施班級自主管理前,班主任要轉變思想,將班級管理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才是班級管理的主體,使學生樹立起自主管理的意識。此外,引導學生了解參與班級管理并不局限于個別學生,而是強調全體學生的共同參與,使學生在獲得管理權力的同時產生強烈的參與熱情,積極投身班級自主管理活動中。
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管理,筆者從樹立學生的班級主體意識入手,努力做好前期的動員和引導工作,扮演好引導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尤其針對剛剛升入初中,自主性不夠強、主體意識比較薄弱的學生,教師要給予他們積極的指導和引導。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筆者為幫助學生盡快熟悉彼此,形成“班集體”這一概念,將第一次班會交給全體學生來策劃,班會主題、形式都由學生集體商定。剛開始由于學生彼此陌生,不清楚如何合力展開策劃。于是,筆者提示:“大家可以先成立一個策劃小組,然后由策劃小組帶領同學們開展班會活動。”得到啟發后,學生以推薦或者自薦的方式,組成了策劃小組。策劃小組成立之后,他們把這個活動當成分內事,非常積極主動地開展各項工作,最后成功開展了以“同學,你好!”為主題的班會活動。班會活動以情景劇的方式展開,以學生進入新的校園、遇到新的同學發生的各種趣事為主線,劇中每名學生都有“戲份”,你方唱罷我登場。從策劃到彩排再到表演,學生在籌辦班會的過程中不斷磨合,由陌生漸漸變熟悉,漸漸融入了新的班集體,也形成了“班集體”的概念。
在日常的一些班級活動中,筆者也積極抓住機會塑造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逐漸適應班級主人翁的身份。設計黑板報是班級一項長期的活動,筆者將全班學生分為4個組,要求每組每個月負責設計一期黑板報,板報主題、版面設計、字體大小、板報類型等均由學生自行決定。由于活動的自主權比較大,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每個組都會通過調查、開會討論等方式提前策劃好出版內容和方案。如果小組內部對策劃主題、內容、方案出現意見分歧,筆者則從方式方法上予以引導,建議持不同意見的學生輪流陳述自己的觀點,再由全班表決確定。在這種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被極大地激發,出色地完成了一期期的黑板報制作,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由此逐漸形成班級歸屬感和班級主體意識。除此之外,筆者還組織學生逐步開展設計本班口號和班規、討論班級管理目標、商討管理規則等活動,引導學生廣泛參與班級管理工作,幫助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相互了解熟悉,并且通過共商“班事”的方式逐漸鞏固“自己是班級管理的主體”這一共識,打破學生認為班級管理僅僅依靠班主任及少數學生干部的固有認識,為自主班級管理的實施打下基礎。
二、建立管理制度,實現科學管理
實施班級自主管理,并不意味著班主任完全放手,而是在實施前制訂科學、嚴謹、全面的管理制度作為保障和約束,確保學生能夠在管理制度的指引下不斷完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筆者進行班級管理制度制訂時,十分注重學生的參與,主要帶領他們共同從管理模式、管理目標、管理策略等方面對制度予以規范和細化。
(一)以小組為核心的管理模式
要實現班級自主管理目標,應當先確定以何種模式進行班級管理。基于之前分組合作完成主題黑板報的經驗,學生一致認為采取以小組合作為核心的模式更適合班級自主管理。經過商討,學生以性別、特長、成績、性格等不同特點每6~7人組成一個小組,由組員表決選出小組長。但考慮到初中學生的統籌安排能力尚有欠缺,若只由小組長單獨負責小組的全部事務并管理小組成員,小組長將承擔較大的工作壓力。此外,初中生的自我認知及價值觀等均處于形成階段,獨攬管理權也可能造成小組長的盲目尊大和獨斷專行,有失全員參與班級自主管理的初衷。因此,筆者引導學生根據小組成員的特長做進一步分工,在組員中設立學習分組長、衛生分組長、活動分組長等職務,讓小組每一位成員均能負責一部分管理工作,這樣既能讓他們參與對他人的管理,同時也有利于他們接受他人對自己的管理。
(二)細化明確的管理目標
在制訂管理目標的初期,學生僅僅簡單地將“團結進取、爭當第一”的班級口號作為管理目標。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后發現,這種過大過泛的目標不易實現,也不易衡量,極大地打擊了各小組成員的管理積極性。因此,筆者組織學生將管理目標進行細化,從個人學習目標、個人行為目標、小組學習目標、全班學習目標、個人德育評分目標、小組評分目標等多方面著手,并采用評分制作為衡量方式,每周進行評分總結,評選出得分最高的前三名以及進步最大的一組,予以嘉獎。通過這樣細化管理目標,學生便能夠根據自身特點及實際水平,有針對性地管理班級、爭取進步,目標不再遙不可及,經過努力容易出成績,這更能激發學生參與自主管理和互相監督的積極性,確保班級管理目標順利完成。
(三)輪值交換的管理策略
當小組管理工作進行一段時間后,學生可能產生懈怠、厭倦等情緒,逐漸失去責任心。例如衛生值日工作,在制訂之初設計為每組負責其中一項工作,當執行一段時間后部分組員認為分工不合理、內容重復無聊,逐漸出現敷衍懈怠現象。因此,筆者組織學生再次商議值日工作管理策略,最后決定將值日工作以內容劃分為三部分,即教室及走廊的地面清掃、教室內務的管理及校園分擔區的清掃,將小組兩兩組合為一大組,以單雙周方式輪值負責其中一部分,每兩周大組間交換一次負責內容。通過經常輪換的方式幫助學生消除敷衍懈怠心態,并通過小組輪值的方式幫助學生通曉所有的管理內容,便于小組間評比和追責。
三、民主平等對話,協商最佳方案
在班級自主管理過程中,各小組及組內成員之間的關系均是平等的,班主任在其中是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并未凌駕于學生之上。這一特點決定了在學生自主管理班級的活動中,班主任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話語權,同時引導學生之間以民主平等對話的形式討論班級管理事務,共同協商尋求最佳解決方案。
例如,筆者發現部分學生存在亂扔垃圾、破壞公物等不良行為,但沒有立刻提出批評,而是組織各小組進行討論,先請存在不良行為的學生陳述自己的理由,再由其他學生提出意見。有一名亂扔垃圾的學生表示,自己只是圖個省事,反正有負責清掃的同學立刻會來清理,并沒有影響環境。立刻有學生向他提出質疑:“你也有輪值負責清掃的時候,設想一下,如果你剛剛掃完地,就有人往地上扔了一堆垃圾,你會是什么心情?”這樣一問,該生通過換位思考發現自己的辯解十分無力,于是心悅誠服地接受了改正建議。這一結果既得益于人人參與的自主管理,使學生在管理和被管理的過程中均能獲得認同感,同時也由于同等的位置使學生產生同理心,創造了平等對話的民主氛圍,使問題更易被發現,最終獲得解決。
又如,一個管理小組為幫助組員進步,設計了一個“說句心里話”的小組互動活動,每周五組員之間互相寫一句心里話,為小組成員提出改進建議。在某一周的活動中,一名學生發現有人向他說了“你要抓緊時間寫作業,當我想找你玩的時候發現你的作業本還是空的,多遺憾”的心里話,讓他懂得珍惜時間;某名小組長收到組員的暖心提示“我知道你是為了大家好,但是你別那么兇,有話慢慢說”,讓他意識到要改進管理方式。這些心里話既是管理者的提醒,也是來自伙伴的關心,對初中生而言更容易接受,不僅有助于他們改進自身,也體現出自主管理的優勢。
四、實施多元評價,全員參與監督
判斷一種管理方式是否科學合理,是否取得成效,需要制訂相應的評價機制。在進行班級自主管理評價時,班主任應當從多方面考慮,盡可能做到評價方式全面而多元,力求評價結果公正、準確。
首先是評價的方式要多元化。筆者在管理實踐中采取了師評、個人自評、小組互評、小組與個人評價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師評即由教師對表現突出或存在特殊情況的學生或小組進行評價,對好的地方給予表揚,不足之處提出具體建議。個人自評即由學生自己對自己的表現進行點評,同時表達自己存在的疑惑或期望。小組互評由每一組的組長對本小組的表現進行陳述,再由每組成員派出組長之外的一名組員作為本組代表,參與對另一小組的評分,計算出所有代表的平均分作為小組互評得分。小組之間互相評價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管理的主體性作用,使全體學生均能參與到評價之中,體現自主管理的意義;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反思自身、學習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意見、如何正確對待他人的成就和缺點,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小組與個人評價相結合是一種相對更客觀的方式,在評價時首先根據考核細則計算出每一名學生的個人評分,在將同小組學生的評分相加除以小組人數,計算出每個小組的平均得分,作為該小組考核評分的一部分。這種評價方式實際是把個人的榮譽與小組的榮譽捆綁在一起,有利于將集體榮譽感深植于每名學生的意識之中,幫助學生形成“團隊榮則我榮,團隊恥則我恥”的集體觀念,也充分尊重了小組成員的差異化表現,使學生認識到每一位成員的表現均會對團隊的評價造成影響,從而促使學生在自我管理中更加自律、更加努力提升自我。
其次是評價的內容多元化。初中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喜歡新奇事物的階段,因此評價內容也應當迎合現階段學生的興趣特點。例如,筆者設計了各種新穎的評價內容,包括將小組評價頭銜設計成“鉆石小組”“白金小組”“黃金小組”“白銀小組”等,個人成就評價也設計出“最強大腦”“本賽季黑馬”等內容,這樣的設定使評價形式更加新鮮有趣,更易于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初中班級自主管理應當緊密圍繞初中學生特點,從培養自主管理意識、制訂自主管理制度、開展平等民主對話和設計多元化評價等多方面入手,積極引導學生廣泛參與班級的自主管理活動,幫助學生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激勵及自我發展的綜合能力。
【作者簡介】陳冬華(1975— ),女,漢族,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玉州區第五初級中學,研究方向為初中英語教學、班級管理。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