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正
摘要:本文從商丘古城遺產的特色構成分析入手,對商丘古城及南北中山大街的遺產特色及結構進行分析,尋找保護區劃的著力點。并結合對現有規劃的分析的出在商丘古城中山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中應當注重的問題和遵循的思路。
關鍵詞:商丘古城;區劃;中山街
商丘古城,位于河南東部,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位,是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舜封契于商(商丘),契后滅夏前都于此,稱南亳。西周封商后裔建宋國。都于此。秦置睢陽縣。漢代梁國建都于此,此后一直是郡、州、府治,北魏和南宋短時間做過帝都。 現存的歸德府城建成于明正德六(1511年),城墻,護城河,城郭三位一體,外圓內方,形制為全國僅有。古城保存較好,街道呈棋盤式布局,中山街是古城南北主干街道,主街兩側臨街設置商鋪的形制保存較好。 對商丘古城進行歷史街區的保護劃分有種重要的意義。
1.研究對象分析
1.1商丘古城特色分析
自然環境的特色:地處黃河之濱,地勢開闊平坦,歷經黃水泛濫之劫,形成了豐富的防水經驗。
文物古跡眾多:商丘古城現在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三處,省級重點文物八處,另外還有眾多其他文物點,文物古跡星羅棋布。
城摞城:古城歷經數千年變遷,以及黃河泛濫淤積,形成了城下有成的城摞城的獨特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交相輝映:“戲窩”;宋繡、柳編;獨特民俗;傳統地方美食;傳說
人杰地靈:商丘是“三商之源”、孔子祖籍、莊子故里,墨家墨子,名家惠施,春秋霸主,灌嬰、花木蘭、王懷隱,江淹、沈鯉、侯方域等
商丘古城在自然環境、物質遺存和非物質遺存三個方面都有突出的價值,這決定了中山南北大街所處的宏觀環境,這些方面會突出和豐富中山街的內涵,在中山街的區劃保護中,也應當重視這一部分,不能將街區和古城的整體保護完全割裂開來。
1.2中山大街
古城內共有93條街,中山街位于古城南北中軸線上,南北分別與古城墻南北門相接,全長1200m,兩端向外延伸,伸出到外郭城之外,大街兩側商鋪林立,是具有明清傳統風貌的商業街區,是整個名城文化遺存的精華之一,街道兩側有眾多文物古跡。通過對中山街特色要素的分析和準確把握,我準確理解中山街的價值,保護規劃才能有的放矢。
1.2.1中山大街傳統特色構成要素
自然環境: 地勢平坦,南北視線通達,南部城湖、綠地,北部護城河,“水上城” 。
文物古跡:大運河遺址,護城堤、張巡祠、應天書院、朱雀橋、拱陽門、城墻、四合院、天主教堂、壯悔堂、侯恂故居,拱辰門,玄武橋,圣保羅教會醫院
街區布局:魚骨式街道、丁字街,“八卦城”
人文環境:
歷史人物:張巡、侯方域、李香君等;
語言藝術:戲曲,張巡守睢陽,《桃花扇》,;
傳統工藝:剪紙、宋繡、柳編、大有豐醬菜等
傳統美食:蝦子燒素、荷葉粉肉、大隅首名等
1.2.2 中山大街傳統特色構成結構
由中山南北大街的特色要要鎖構成的分析可以發現,中山南北大街可以大致包括:歷史文化軸、傳統商業軸,自然風光帶 三個軸線區域。其中歷史文化軸是以文物古跡點為基礎的,在中山街的軸線空間上通過這些點的可以形成一個很好文化軸線。傳統商業軸方面,由于中山南北大街歷來是商丘古城的重要商業街道,現在依然發揮著傳統商業的功能,沿街兩側大量商鋪和一些著名的商店,其中不乏一些傳統老店,這些都是古城特色的承載體,對傳統商業功能的保護和延續是區劃時必須重視的。自然風光帶方面,古城由于其獨特的水溫環境,在南城門外形成了水,島結合的美麗景觀,而這些在實現上是和中山南北大街相同的,所以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
中山南北大街作為主干街道,和周圍街道形成魚骨式的街道布局,街道相連處是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古城肌理和格局的重要承載體。而街道的周圍又有眾多的傳統建筑同樣組成了古城的風貌。
2.當前中南北大街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分析
2.1保護規劃范圍與紫線劃定
現行的中山南北大街兩側的區域保護規劃范圍,總用地42公頃,現狀總建筑面積33.6萬平方米,居住人口9000人。
2.2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紫線劃定
遵循了下列原則:
(1)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范圍包括歷史建筑物、構筑物和其風貌環境所組成的核心地段,以及為確保該地段的風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須進行建設控制的地區。
(2)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包括歷史建筑本身和必要的風貌協調區。
鑒于商丘古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跡眾多,明代歸德府城墻、城湖、城廓“三位一體”的格局保留完好,歷史文化街區眾多,且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區之間,及其與文物保護單位或保護建筑的建設控制地帶出現重疊,將城廓外60米劃定為紫線。
不難發現當前的保護規劃是在劃定了重要文物點之后進行的外擴劃線,這樣有不利于保護的后續實施。
3.中山街保護區劃的思考
3.1結合中山南北大街的特色分析,其保護區劃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注重保護中山街文物古跡等物質遺產,延續古城風貌,同等重要的重視精神與傳統方面的非物質遺產,傳承文化 。
(2)突出重點、并兼顧整體,對重要的文物古跡、商業、手工業、街區節點等重點地點和中山街重點保護。
(3)完整性原則:商丘古城是府城墻、城湖、城廓“三位一體”的格局保留完好,中山街兩段向外延伸穿過護城河和城湖直抵外城廓,為保持其格局和風貌的完整性擬對其整體性保護。
商丘古城格局獨特,價值重大,南北中山大街和和城湖,城郭在視線上有機的整體,城門外的延伸空間是中山大街不可分割的部分,要保護一個完整的中山大街產痛歷史街區,必須考慮到其眼神空間。而整體保護又總會受到現實的考驗,所以在保護可以從視覺環境的角度進行分析,以城門內所看到的城門外景觀形象為中山大街的延伸保護區間。
3.2保護區劃編制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大致將中山街的保護分為:絕對保護區、建筑控制地帶、風貌協調區三個等級
絕對保護區 :中山街主干道沿線各文物保護單位,重要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點,文物價值較高的歷史建筑 。
建筑控制地帶:中山街街道和相交的東西向街道,街邊其他建筑及景觀,其他一般民宅,北城門外至玄武橋南,南城門外至朱雀橋北
風貌協調區 :由南北城門門洞向外看實現可達的景觀區域
4.總結
中山南北街區貫穿古城南北,并與聯通古城內外,沿街是重要的商業區,有眾多的人文景點,融匯了商丘地區的傳統文化。是商丘古城重要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空間所在,是古城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山街的區劃是必要而且是重要的。
在規劃中堅持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并重,其商業功能的延續、傳統藝術、手工藝等方面與現有的城市物質遺存結合起來才能真正體現古城特色;規劃過程中還要明確出重點,分類對待,這樣才能便于后續的實施;此外,由于古城特殊的形態和視線關系,還要注重從整體風貌保護來把握。中山南北大街歷史街區的劃分只有結合自身特點,不應只局限在城墻以內的沿街部分,而應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以保護街區風貌、改善居民生活為目標,結合實際情況的處理好保護區劃。
參考文獻
[1]阮儀三.商丘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J].城市規劃,1988,(5):54-58.
[2]劉健紅.傳統商業街外部空間更新設計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2008
[3]劉園園.商丘古城的保護與發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
[4]王慶紅.古城更新研究:以商丘古城旅游發展規劃為例[D].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2003
[5]張涵.明清商丘古城營建史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