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長洲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培養此素養,需要老師作為過來人引領學生去發現去體會去再創造。語言是藝術的鑰匙,但藝術之門又是多重的。同樣一段音樂,有人只能說出一個字“美”,但有人卻可以道出“巍巍乎若太山”“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有如月亮升起在海面上灑下銀輝”……。藝術之美,體會到多少,就會表達出多少,對于其中的美體會得越深,說得也就越細膩。語言因藝術而更美,藝術因文字而得以言。
《伯牙鼓琴》是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小古文,此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此單元教學得好,就可打通學生的感官壁壘,讓學生的語言文字不再干澀,從而脫俗。什么叫脫俗,李白“遙看瀑布掛前川”一句中的“掛”就是脫俗,那是得自然之美后生發出的語言。
一、初聽音樂入境,品文言音律之美
課堂伊始,播放《高山流水》,老師配上語言創設情境。“當年伯牙焚一香爐,席地坐于瑤琴之前,彈起了《高山流水》”。這句話在學生的腦海里塑造出一個動態的有聲畫面,使其入境,達到開門見山的效果。很多學生上課前幾分鐘難以進入狀態,聽音樂入境,可以讓學生迅速地融入課堂,在一個古樸典雅的氛圍中感受文言的魅力。
文言經典得以流傳,不僅僅因為其內容極佳,一方面也是因為其本身的音律美。文言虛詞有其獨特的作用但在小學不必多加闡釋,只要讓學生關注到即可,怎么關注?只有在反復地讀中關注到。只有這樣,才能把文言的韻味真正地讀出來。在《伯牙鼓琴》這一課中,“哉”和“乎”這兩個語氣詞是本課讀書的精髓所在,我指導學生延長聲音來讀,但光延長聲音技術含量就低了,于是我把“聲斷氣連”的方法引入其中,瞬間就有了文言韻味。在指導重點字的讀音時,我滲透“以意定音”的方法,“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中的兩個“為”字,需要理解意思后才能讀準。
《伯牙鼓琴》文本結構也很美,非常工整,可以調整成一行行詩的形式來讀,節奏之美讓文言更有味道。
二、再次賞樂,見太山、流水
文言的節奏,不必和學生提前敲定,那樣就難以使內容和學生之間產生親密感,太過直接反而膚淺,曲徑才能通幽。先引領學生自主理解文意,通過結合注釋、聯系上下文等常規方式進行理解。教師要檢查文言的理解,重點實詞必須理解到位。理解完之后,讓學生再聽《高山流水》想象畫面,我引導學生在音樂中體會高山是什么樣的,流水又是什么樣的。學生不難聽出音調偏高處是“高山”,音律綿密柔和處是“流水”。這就讓音樂和圖像之間產生了聯系,圖像又可以轉換成文字,就這樣藝術鑒賞的通道被打開。“太山”的高大巍峨,“流水”的氣勢磅礴,便自然而然的印在了學生的心里。學生再通過自己的語言將心中的“太山”和“流水”的形象表達出來,將音樂鑒賞落到實處。
如果有學生表達不出心中的體會,老師不必著急,這很正常,可以聯系舊知激發學生的表達。聯系杜甫《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學生不難表達出太山的巍峨高大,莊嚴肅穆;聯系劉禹錫《浪淘沙》中的“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學生不難表達出流水的氣勢磅礴,源遠流長。指導朗讀時,可采用男生讀“太山”,女生讀“流水”的方式,不是為了對比,而是為了讓學生互相軒邈。經此一讀,文本活了,課堂也活了。這樣的“賞樂”過程,也為下面學生初步理解知音文化打下了基礎。
三、悲喜解“知音”
為了解“知音”,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處理方法,也是很多教案中都存在的一種方法,就是讓學生仿寫文中的句子,猜伯牙還可能志在哪里?經此仿寫,學生確實內化了文本語言,老師還會順勢說“鐘子期也是這樣聽懂了伯牙的琴聲”。不過此處有一個問題,學生如何懂伯牙,如果用了這樣的仿寫,不就是暗示學生所有人都可以懂伯牙嗎?那還有必要破琴絕弦嗎?這就違背了“知音文化”,句式記住了,但文化丟了,后來老師再帶領學生理解這種文化,就等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高山流水”是一個文化符號,也只有它能代表“知音”,其它的都不行。教學設計須謹慎,經典文化莫違背。
(一)解“知音”要適度
“知音文化”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學生所能理解的“知音”僅限于朋友這一層面,想要解“知音”,需要把握度,理解“知音”的內涵即可,不可就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的友誼解釋太多,因為外人不可能知道,解釋得越多,這“知音”也就越不珍貴,這是一個正態曲線。
關于“知音”,我們老師不宜解釋太多,只需問“這‘巍巍太山’和‘湯湯流水’指的僅僅是琴聲嗎”?學生不難想到琴聲與心聲想通,“巍巍太山”和“湯湯流水”指的是伯牙的心聲,更有他的志向和胸懷。這里不必再往下解構,因為伯牙的的志向胸懷具體是什么這已不是我們所能理解的,那是他們兩人的秘密。只有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知音”這個詞才算走進學生心里,才不會被膚淺地理解為朋友。如果非要說一下是什么志向和胸懷,我們老師就說是“巍巍太山”一般的志向和“湯湯流水”一樣的胸懷即可。
(二)補充情感變化,解失“知音”之痛
短小精悍的文言故事,從“悲”到“喜”之間省去了很多過程。作者不寫,讓“悲”和“喜”形成了強烈的情感對比,得知音之喜,失知音之痛,巨大的情感落差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也順理成章地有了下文的“破琴絕弦”。但這對于學生來說難以領會,他們只知悲喜,不知心痛幾何。于是就需要老師在其間補充情感線,具體地表現伯牙的心理變化。
“伯牙和鐘子期相見恨晚,兩人約好來年八月十五再相會,可是等待許久的伯牙得來的只有知音的死訊”。老師可將這段歷史簡要地傳達給學生,之后再問“伯牙經過這一年漫長的等待,等的就是能夠將心聲傳遞給那個懂的人聽,他如約來到漢陽江口,他的內心怎樣”?學生不難體會到伯牙的無比期待無比欣喜,可以與伯牙失去知音之悲痛形成巨大落差。之后,伯牙“破琴絕弦”的舉動也變得容易理解,這里可讓學生讀出伯牙的悲痛,具體表現在“破”和“絕”上,這是學生表達情感的著力點。最后老師第三次播放《高山流水》,讓學生帶著古韻,帶著他們對知音文化的理解,入情入境地讀課文。
教學中老師每一次播放《高山流水》,學生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由淺入深地聽音樂,從欣賞其優美,再到明晰其畫面,最后感受《高山流水》中的志向和胸懷,體會藝術之美的同時,學生對“知音文化”感悟也愈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