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增珍
【摘要】葉圣陶是我國重要的教育家和文學家,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較高地位,他創作的小說、散文、戲劇、詩歌等體裁的文學作品,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研究范式,尤其是葉圣陶小說中對平民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的描寫,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文化內涵。本文主要從葉圣陶小說創作的文化背景、主題思想以及審美追求三個方面,來評析葉圣陶小說平民化的創作傾向。
【關鍵詞】葉圣陶 ?小說 ?平民書寫
葉圣陶不僅是大眾所熟知的大教育家,還是現代文壇上的文學巨匠。他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是文學研究會早期的問題小說作家。他為文就像他的為人一樣真誠,在小說創作方面,葉圣陶樂于書寫平民的普通生活與生存狀態,其文風呈現出樸實、真誠的特點。與同時期主張“為藝術”的創造社作家不同,葉圣陶在文學創作上主張“為人生”,他認為文學應發現問題、表現問題,進而在批判某些問題中反思人生和人性,因此他的小說不做作,于樸實真切中展現小人物的生活和命運,從而在大時代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平民樣貌。
一、葉圣陶小說平民化創作的文化背景
首先,葉圣陶出生在一個普通平民家庭,父母勤儉忠厚,在這樣的家風滋養下,孕育了葉圣陶質樸的性格,造就了其素樸的文風。同時,在葉圣陶的成長過程中,他更多地接觸了底層民眾的真實生活,這種平民生存問題使他對生活有著更深刻的體悟。這些閱歷,對他的平民創作視角至關重要。他把視角集中在普通民眾,包括婦女、農民、小知識分子等人物的不幸遭遇中,書寫他們的苦難,以期思考現實人生問題。
其次,五四文學思潮的浸染使得葉圣陶對文學創作發生興趣,新文學對探究人生問題的熱情感染著葉圣陶,同時期的問題小說家云集文壇,他們中,既有冰心式的企圖以“愛與美”彌合社會矛盾的理想情懷,又有如葉圣陶般的通過平民把矛盾指向全社會的批判視角。這些不同力量,將問題小說創作推向高峰。五四文壇對外國文學作品的譯介,尤其是對易卜生、契訶夫等作家作品的引進,更是直接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受五四時代的影響,葉圣陶大量學習國外同類問題小說,積極吸收國外先進作家的人道主義創作傾向,同時結合他底層的見聞,于是帶有葉圣陶個體特征和時代特征的作品就出現了。
因此,葉圣陶的小說,既結合了個人的生命體驗,又創造性地將中外文化聯結了起來。
二、葉圣陶小說創作的平民化主題
葉圣陶真誠地書寫著平凡人物的平凡人生,他的小說讓我們看到了一幕幕20世紀20年代中國社會小人物的生存畫面。作為一名寫作人生問題的五四旗手作家,葉圣陶非常擅于描摹庸凡灰色的人情世相,他執著于表現“小人物”的生存隱痛,筆下人物有的社會地位低下,生活瑣碎窘迫;有的精神空虛麻木,人格扭曲變形。生活的瑣屑和壓力使得他們找不到解決病苦的藥方,因此生活變得無奈、無助和卑微。葉圣陶關注這些“小人物”的人生遭際,啟發人們思考小人物的生活和命運。
《潘先生在難中》表現了小知識分子潘先生在戰爭來臨前的心理動態和動作行為。小學教員潘先生在軍閥混戰的威脅中不是選擇迎難而上,而是企圖攜全家逃難到上海,后為了保住工作去找紅十字會,到了上海的第二天,潘先生害怕因為自己的不辭而別被上司責怪,丟掉職位和飯碗,于是自己選擇重又回去,以迎合領導。當戰事停止后,又寫了為軍閥歌功頌德的匾額。潘先生是一個只關心個人安危而不顧民生疾苦的小人物,他的心中沒有民族大義,只有個人利益。寥寥數篇,作家就把潘先生的自私、茍安、利己和渺小的形象勾勒了出來。這里,葉圣陶直擊人物性格弱點,指出小知識分子的思想動態。
《倪煥之》是葉圣陶唯一的長篇小說,作品表現了部分知識分子在理想幻滅后的孤獨和悲苦。小說中的主人公倪煥之是學教育出身的有志青年,他想通過改革教育問題來實現救國理想,他原本激情滿滿地準備獻身于教育事業。然而在革命的過程中,愛人與自己在思想上漸行漸遠,與其志同道合的好友慘遭毒手被害身亡,這場關于教育革命的理想也以失敗告終。理想的幻滅導致倪煥之失去了精神支柱,于是他變得孤獨、可憐,最終絕望的死去。倪煥之的悲劇既屬于個人,更屬于那個時代夢醒之后無路可走的普通青年們普遍的問題。
三、葉圣陶小說創作的審美追求
葉圣陶描寫普通人的平凡人生,這種社會真實使得其作品形成了個人獨特的藝術審美取向。包括:素樸沖淡的審美追求和含蓄內斂的情感表達。
首先是素樸沖淡的審美追求。素樸沖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葉圣陶深受這一文化的熏陶,進而形成了自己的審美品格。葉圣陶小說多選取平凡生活片段來揭示生活的苦難。在他的小說中,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和波瀾壯闊的宏大場面,有的只是一幅幅素樸沖淡的日常生活圖景。他以樸實而真切的筆調描摹日常生活,平靜地訴說苦難,冷峻地呈現問題。他將情感蘊藉于普通生活場景,讀來容易引起普遍人性的共鳴。葉圣陶在創作中所追求的素樸沖淡的美學特征,還體現在樸實平淡的語言表達上。對其而言,寫小說是很辛苦的,要慢慢來,要不斷斟酌字句。在斟酌的過程中,這種平淡的樸實韻味便被賦予其中。
其次是含蓄內斂的情感表達。葉圣陶在創作上有著自己的平民立場,他將自己對生活真切而細膩的感受賦予到他的小說創作中。他的情感,不同于同時期的郁達夫式的感傷,不同于郭沫若式的熱烈,沒有魯迅式的凜冽,而是一種內外因素綜合影響下,長期醞釀之后的內斂、含蓄之美。葉圣陶性格謙虛、溫和,因此訴諸在筆端的情感也是極含蓄、溫婉。在小說創作中,他特別關注個體情感的隱性表達,認為應在不經意間滲透情感。葉圣陶的小說,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緒波動,有的只是水波漣漪般自然、冷靜地思考。
葉圣陶小說題材的來源都是他比較了解的日常生活,是特別普通的。他筆下的人物很少精英,大多都是些街頭巷尾常見的普通群眾普通階層的生活。他表現人生的筆調,也是客觀冷靜、樸實平淡的。他不靠故事情節的曲折離奇來吸引讀者,沒有狂風驟雨,而是樸實真切地描摹現實生活的原貌。葉圣陶小說的藝術感染力是作家人格和文格的雙重體現。
四、結語
葉圣陶小說誕生于那個風云激蕩的年代,沾染了時代的人生問題意識,也浸染了作家的人格學養。然而,我們客觀分析來看,葉圣陶的小說也有其局限性。大體上來看,葉圣陶的小說順應時代主題,與魯迅等作家一樣,都揭出了時代病苦和人生難題,似乎也都有引起療救的注意,但啟蒙的深度卻遜色于魯迅不少。葉圣陶的小說更側重描摹現實生活和人們生存的狀態,題材選取上雖容易引起共鳴但有時過于消極,語言風格上有時過于淡泊、蒼涼,因此無可避免地減弱了小說表現社會生活狀態的深度和廣度,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讀者的想象和理解。
作為前期新文學的開拓者和先驅人物,葉圣陶在文學領域里筆耕不輟,同時也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就文學方面的成就,葉圣陶的作品體裁多樣,囊括了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童話等多種形式的文學作品,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在其諸多作品中,葉圣陶站在文學的新高度,將平凡人物的普通日常生活寫進作品,讓小人物在他們的世界里體會奮斗的快樂和幻滅的痛苦,感受生活的壓力和短暫的妥協,豐富了小說的敘事形式和內容。
【參考文獻】
[1]金梅.《論葉圣陶的文學創作》[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
[2]劉增人,馮光廉.《葉圣陶研究資料》[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3.
[3]任天石.《葉圣陶小說論》[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4]黃靜. 葉圣陶“讀整本書”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8.
[5]羅成琰.葉圣陶小說的中和之美[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03):12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