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平
假期,我有幸與朱永新先生的《朱永新新教育作品》相遇,拜讀之余,感慨萬千,尤其讓我對語文教學中的難點——閱讀教學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接下來談談我的一些淺薄的認識。
一、等閑識得東風面
新教育的一個核心宗旨是:“讓每一個生命成為自己敘事的主角。”近年來,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能讓學校、教師、學生三位一體地進行獨特生命敘事的支點。在這一點上,朱永新教授的閱讀觀給了我們很多啟示,他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著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無疑,此番理論吹皺了昔日傳統教育的一池春水,它讓閱讀以其獨特的魅力再次出現在教育人的眼前。
說起閱讀教學,過去的很多年,我們何嘗不是一直在路上,課堂上的閱讀教學、課后開展一些閱讀主題活動等都是我們踐行閱讀教育做過的一些探索,但很多時候,我們的閱讀課也好,主題活動也罷,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閱讀無法真正與我們的生活以及生命共生。鑒于以上種種,我們可以從閱讀教育入手,以新教育倡導的“師生共讀、師生共寫、分層閱讀”理念為指導,讓閱讀引領自己和學生在各自的生命之旅中成為生命敘事的主角。
二、問渠哪得清如許
(一)課內——牽手閱讀,授人以漁
古人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教會孩子們閱讀便成為了我們教育生命中的頭等大事。于是在以往常規閱讀課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集思廣益,在每周兩節閱讀課的課程保證下,精心打造了兩種閱讀課經典課型。
一是名著導讀課。這種課型是名著閱讀起始課,是對整本書閱讀的導讀,在教學中,我們以任務驅動、導放并用、問題活動化作為教學策略,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到閱讀的方法,培養閱讀的習慣,讓學生成為主動閱讀者目的。以精彩典型的片段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運用精讀、略讀等方法閱讀,同時教給學生摘錄精彩片段、圈點批注、妙點品析、寫讀書心得等讀書方法,促進學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學會深度閱讀。學生通過品讀語言,采用旁批、注解、讀后感等形式將閱讀精妙、疑惑、感悟述諸筆端,并在小組交流閱讀心得,在班級交流活動中展示。教師、學生、小組多元互動,開放的過程,既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也為學生深入走進文本、完成在文本中提取信息、對文本作出解釋、對文本做出評價的閱讀任務給予了有效的方法,讓閱讀習慣的養成落地。
二是閱讀鑒賞課型。這種課型以讀解文,朗讀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自由朗讀可以引發學生的原始體驗,賞讀可以提升學生的個性表達;理讀可以讓學生梳理自己的理性思考,誦讀可以積淀古今文化精髓;拓讀強化群文閱讀意識,增加學生的閱讀面。
(二)課外——擁抱閱讀,美麗成長
要讓閱讀之花盛開在校園里,盛開在師生們的心中,僅依靠課堂上的閱讀教學是遠遠達不到效果的。為此,我們可將閱讀活動從課堂遷移到課外,通過氛圍營造和特色活動的開展,讓閱讀成為師生心目中不可代替的活動。
1.氛圍營造書香濃
“一墻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蘊教育”。因此,讓書香浸染校園成了我們的第二件大事。我們可將圖書室、宣傳櫥窗、墻面等作為陣地,優化閱讀環境,讓師生們在校園中感受到濃厚的書香氣息愛上閱讀,主動閱讀。我們可創建圖書閱覽室,每天定期向全校師生開放;充分利用教學樓的走廊和過道,精心打造廊道文化。廊道文化可涵蓋本土文化、國學經典、文明禮儀等各種標語、各種主題手抄報等,讓每一條廊道都烙上教育的影子。
為了能夠讓學生浸潤在濃濃的書香氛圍之中,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我們可以在每個班級都建立起班級圖書角,并安排專人進行管理。在此基礎上,同學與同學之間,班級和班級之間可定期舉行“換書看”的活動,并通過開展“六個一”讀書活動,引導學生自覺讀書:①制定好一個讀書計劃;② 擁有一本讀書筆記;③每月讀一本好書;④每周摘錄一些經典或美文;⑤每期每人參與編寫一份讀書手抄報;⑥每學期一篇讀書心得體會。通過這一系列措施讓我們的校園書香滿園。
2.特色活動浸書香
為了提高師生的審美修養和人文底蘊,我們可以在每年定期舉行讀書節、經典誦讀比賽、作文競賽、主題征文活動、演講比賽、朗誦比賽等各類活動極大程度上豐富了師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師生全面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我們還可以利用寒暑假開展晨誦暮讀活動,巧用微信平臺和朗讀APP完成師生之間的交流、展示、點評。在晨誦部分主要以朗讀詩詞為主,我們可以請家長協助關注“詩詞天地”,幫助學生規劃好誦讀的內容和要求,并通過微信每天上傳朗讀作品。利用“為你讀詩”閱讀APP軟件,規劃好誦讀的內容,及時上傳朗讀作品。通過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學生的不斷總結、改進,逐步提升學生的朗讀技巧。而在暮讀部分,其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讀書,讀有所獲。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出閱讀計劃、閱讀方案(方案要包括必讀和選讀書目),指導學生閱讀,并撰寫讀書感悟。
就這樣,我們可將閱讀教育與老師和孩子們緊緊聯系在一起,用閱讀完成對各自生命的敘事,用閱讀開啟我們美麗的生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