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節日文化與木偶娃娃文化筆者個人認為是一種充滿著意義的文化符號,這兩者的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的積淀,也同樣離不開裝飾和元素的輔助,例如:服飾,裝飾,色彩等。隨著時代交錯更迭,我們的祖先對傳統圖案元素的提取創作,以及使用體現在各個方面,像古代的剪紙窗花,門上貼的木板印花門神,精美的木雕等等,同樣也包含太多太多民間的民用器具,從他們創作出來的那一刻便有了關于傳統文化元素與實物進行結合這一體現。可想而知,在那個沒有科技的時代,他們憑空想象出天馬星空般的意象,以及觀察身邊實物細致具象的圖形后用手記錄了下來,并應用到了實物這一載體上,使我們的文明得以一代一代的傳承至今,是多么的偉大。在人類當今的文明社會中,人們不斷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與實物相結合,又延伸出了許多精美的藝術品,傳統文化的元素作為一種主觀形式被提取創造出來與之結合,就是為了向大眾傳達某種特殊的意義,簡單的符號變成復雜精美的符號,這些都歸為主觀視覺類的傳達,用不同的手法表現出來,又通過不同的方式,使之變得立體化或者動態化。
關鍵字:傳統文化,節日,虎頭帽,木偶娃娃,插畫元素
一,初識
2018年筆者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當時學校邀請來了一位女性藝術家,通過她的自我介紹才知道她是:貴州木偶手工藝品大師-嚴小妮老師,當時的筆者因為感覺自己平時所畫的一些傳統插畫類型或許會與嚴小妮老師的專業領域會發生一些共鳴便自己一人前去教室聽課,聽完講座后確實感覺要為這一位女藝術家對藝術的熱愛以及嚴謹的工作態度鼓掌。
二,欣賞
觀看欣賞嚴老師的手工藝制品,發現其實在制作這一立體化藝術品的同時需要反復通過手稿以平面化的手法在紙上表達體現出來,在實物制作中對比自己平面手稿來進行制作,這一步驟是非常嚴謹的,再經過不斷的推敲以及自身對與藝術品的感悟與感情的輸入加上精湛的手工藝用原本普通的材料進行交錯編織,再用簡單的色彩碰撞出獨特的感覺,這才得以讓一件件具有生動趣味性的藝術品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三,感悟
嚴老師被人們譽為木偶“媽媽”,這些對于她通過這些年的積累獲得了許許多多的獎項,在產品層面上而言,她從三個方面上總結了三大特色,一:制作材料,二:藝術形象選取,三:文化價值體現,在制作材料上,嚴老師選用無污染的木材制作基礎木偶的原型,再用純手工通過編織手法加上服飾和飾品,在選取藝術形象上,傳統的木偶形象通常形勢單一不夠生動,受眾面也比較狹窄,嚴老師在選擇題材方面也是參考了大量當地的民俗風情特色文化元素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來進行制作,進一步用夸張萌趣Q版的表現手法與自己的藝術品進行結合,從而對民族民俗文化的宣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也是對木偶藝術的一種創新和嘗試,從文化價值體現上看,她的木偶幾乎是采用貴州少數民族的習俗,服飾和人文故事來創作主人翁的形象,嚴老師的創作方式以及藝術思路與筆者產生了共鳴,便對此產生了濃濃的興趣。
四,深入了解
之后筆者調查了關于中國古代傳統木偶藝術的發展,以及制作技藝,得到了很多的啟發,
在木偶的裝飾上最主要的裝飾就是繽紛艷麗的手工繡品,繡品的圖案首先有涉及人員根據特定或者自己預想的人物,畫好并設計出圖紙呈現平面化,對比圖紙,用機器在衣料上打孔,然后再用染料進行涂印,勾勒出圖樣,最后再根據人物特點以及設計師的需求配上飾品或者配件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就出來了。在于木偶的基偶就相當于是一個載體的形式存在,其服裝,花紋,配套物件都是以一種輔助的方式附著在基偶本身,從而使木偶不單純是一個冰冷的物件存在,而是賦予了木偶全新的定義,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找到合適的元素進一步進行元素的提取與其融合,成為“有生命”“有味道”的木偶,就在想能否利用其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來與嚴老師的木偶娃娃這一藝術品來進行碰撞,其一,筆者想到了關于中國的七大傳統節日,以此進行取材,提取節日特色制作平面元素并以插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其二,再有了元素圖案素材后還需要找到一個可以進行承載圖案的原型來進行改造,這讓筆者想起了小時后家里面大人給小孩子帶的虎頭帽結合對嚴小妮老師木偶娃娃的傳統手工藝以視覺表現形式進行融合,制作平面化的“傳統節日娃娃形象”。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幾點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眾多人文與自然文化的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這其中也包含符號化的形成,結合上述,筆者從國內主要節日中選取出七大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作為對象收集元素制作成平面視覺素材與木偶娃娃結合-以傳統文化素材作為小孩子帶的虎頭帽為原型進行創作,成品的感覺是每個娃娃帶著不同節日的虎頭帽這一視覺。從傳統節日中提取出來的元素有,如下:
春節又稱“新歲,新春”提取元素:鞭炮,煙花,春聯,瑞獸。
元宵節又稱“送燈盞”,提取元素:元宵,花燈,祥云,舞獅。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提取元素:春柳,鈴鐺,燕子。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提取元素:粽子,粽葉,艾草,龍。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提取元素:織女花,比目魚。
中秋節又稱“拜月節”,提取元素:月餅,胡蘿卜,兔子。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提取元素:菊花,茱萸,貓頭鷹。
裝飾方面以虎頭帽為原型,在“虎頭”的基礎上將其用提取出來的傳統文化元素以平面插畫的形式改造為節日相對應的瑞獸,舞獅,燕子,龍,比目魚,兔子,貓頭鷹,這其中動物加以節日獨有的特色元素結合進行創作并以木偶的基偶進行拼接呈現。
五,總結
本文融合了傳統文化節日與木偶娃娃這兩者之間的元素,并參考了虎頭帽的原型,融合進行了新的創作,此中筆者大量的提及到了關于傳統文化元素在實物上的應用問題,經過一段實踐對其內涵的研究,確實讓筆者學習到了許多傳統文化知識。隨著不斷地研究,筆者偶爾會停下步伐不由自主的欣賞,思考著其中所蘊含的意義,以及想要傳達的意義,讓筆者感覺到在這三者身上值得挖掘的東西還有很多。能夠通過所學專業的知識把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物件進行結合是筆者莫大的榮幸,筆者感嘆古人與前輩老師們的智慧,對于它們筆者是尊重的也是崇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