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每一個渺如塵埃的生命,都向往自己不曾到達的遠方。生活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路的溝通與聯結便是我們無可避免的環節。溝通與聯結,是生命走向未來的康莊大道;溝通與聯結,是生活面向春暖花開的捷徑;溝通與聯結,是人類心靈不再羼雜的高貴。
古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揮毫壯舉;今有發展“一帶一路”惠及世界的美麗構建。一言以弊之,溝通與聯結,讓我們蓬勃發展。憶往昔,紀元前,我們天圓地方,茹毛飲血,不曾知世界為何物,而固守一方;曾回首,百年前,我們閉關鎖國,夜郎自大,屈辱蹣跚,歷經磨難。忽轉身,我們千船萬寶下西洋,盡顯大國氣勢;我們打開大門迎世界,喚醒中華雄獅,滄桑巨變,輝煌騰飛。路是一條無盡的寶藏,而只有通過溝通與聯結才能換取寶藏的鑰匙。譬如絲綢之路,那是一條越過千年萬年的路,它宛如一位步履蹣跚的老者,穿越泛黃的紙頁,走到中國的面前,走到時代的最前端,??吭谖覀兩砬?,縱穿越千年也耀人雙眼。
連接與溝通是見證偉大的基石。不曾回首,張騫面對著眼前浩浩蕩蕩的送行隊伍,輕揮衣袖,帶著百余名隨從從長安出發。他知道,他的肩上有著聯絡大月氏的重任,玉門關外,他駐足回首,關內依舊是暖風熏人,關外卻是刺骨寒風。他的出使雖歷經艱苦,卻光耀了漢朝,聯通了西域,傳播了文化,溝通了絲綢之路。有一種聲音,穿越千年,延續千年,依舊可以帶來探路者的夢。當國人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同時,華夏的魅力也在吸引著外人的駐足。獄中口述成書的《馬可波羅游記》讓無數歐洲人大開眼界,書中描繪的東方遍地是黃金,處處是美景,而中國成了他們無限向往的天國。這一切都得益于馬可波羅的聯結與溝通。他追隨著長輩的腳步,歷經千辛萬苦,越過四個國家,穿越三個大漠,來到這個國度,一待便是數十年,他對中國的描繪與贊美使世界再一次的了解中國,再一次的讓中國邁向世界……穿越歷史,從毛澤東到鄧小平,還有那樣一位攝影師在用他的視角,來向世界展現中國的轉變,記錄了他對這個國家情感的復雜變化,他就是馬克呂布。他的鏡頭下,有中國在計劃經濟下的滄桑、困惑與焦慮,也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溫柔與親切。他曾感嘆:“市場經濟使中國創造出了令世界敬仰的經濟奇跡,將無數中國人送上了消費主義的圣山?!弊鳛閿z影師,馬克呂布在一生中拍攝最多的便是歷史照片,而他一生中對中國22次的記錄,也讓他與中國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的相機里記錄了中國半個世紀的巨變,見證了中國每一次華麗的轉身。他以自己的攝影作品與人格魅力,深深影響了一大批世界各地攝影人走出自己狹隘的攝影天地,去追隨世界的腳步,去記錄這個世界的變化。無論是張騫、馬可波羅還是馬克呂布,或者是每一個為了世界聯結與溝通的普通人,他們都像拓荒者般,行走在這條路上,向人類展示我們眼不可視的另一面。
而這個社會中,從來不缺乏那些剛愎自用、安步當車之人。他們固步自封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盤桓,在自己的狹隘精神世界里徜徉,拒絕接觸外面的繁華綺麗。在通訊、交通、科技發達的時代,各種各樣的通訊方式禁錮了他們的腳步。這個世界在迅速縮小,縮小為一個他們眼中的“地球村”。無論是在公車上、商場里或是聚會中,世界任何一處的消息都可以無時無地的傳到他們的手中,身邊的人和事卻不再對他們引起興趣。他們或許會為網絡時代里的人和事或悲傷或感嘆,卻漸漸地失去了對身邊人,對社會的關注以及耐心。手機以及電腦等網絡通訊設備,在給我們生活提供了最大便捷的同時,也讓人們變得缺乏理性,冷漠無情。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低頭族和宅文化不僅僅是信息時代弊端,更是一種自閉,和社會社交的缺乏。還記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改名字“知行”為“行知”,身體力行地告誡所有人,“行”之重要性;如果缺乏交流,缺乏溝通。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是不是會再次倒退到小國寡民,是不是每個人都會再次“關起大門朝天過”,而蔑視了溝通與聯結對世界的意義。王安石有言:“夫因循茍且,逸豫而無為,可以僥幸一時,而不可曠日持久?!笔澜缫蚱涠鄻有远嘧硕嗖?,因每個人的小我與時代的大我互為表里而流淌不息,因其深刻的內涵與時代精神的高度契合而獲得永生。發展與進步一以貫之的從來都是溝通與連接,而不是在網絡時代下的固守自我。
我們每個人都是時代的一張嶄新名片,將成為她蓬勃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不僅承擔著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任務,更要用自身的獨特修養傳遞華夏文明,讓世界更加了解正在騰飛中國,同時也要讓中國來了解這個愈發年輕的世界。其實世界從不曾厚待過誰,也不曾辜負過誰,溝通與聯結就像是一種積累,你儲存的交流越多,那么你的生活就會越加陽光明媚,你儲蓄了太多的孤寂,你的生活就會陰云密布。而溝通與聯結就是路的最核心的本質,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合。”同時,社會也是人的集合,也是人們相互關系的集合。人的活動創造了“路”,創造了這個欣欣向榮的社會。社會是一個人生存的棲息地,是一個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奠基石;而人只有通過在社會中與他人聯結溝通,才能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立人格,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發揮作用。當然,人的每一處活動,都在為社會進步而添磚加瓦,去創造更多的,更寬闊的“路”。生活在新時代下,再一次明確了我們的歷史任務,呼喚我們敢于、樂于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為中國的發展開拓更加寬闊的大路。
溝通與聯結,應是像余秋雨一樣,千年一嘆,走遍世界,向世界展現浩蕩中國的大國文明;溝通與聯結,應像潘玉良一樣,外國求學,向世界彰顯華夏傳統文化之魂;溝通與聯結,要像中國的“一帶一路”一樣,讓中國在騰飛中盡情彰顯的大國風范。由此可知,正確的溝通與聯結是重中之重,那些排斥外國語言與文化的人,試問,語言不同,文化互斥,風馬牛不相及的交流,如何讓別人接納自己?那些故步自封,禁錮方隅的人,如何讓別人了解自己?不言而喻,溝通與聯結意味著需要相互傾聽,需要你“付出一個蘋果,拿出一種思想”,需要達成共同得利益訴求,需要各自做出該有的犧牲。而只有這樣的溝通與聯結,才能走的更遠。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期盼否,看今日青年,揮斥方遒?一人之力雖小,但泰山不辭土石,顧能成其高,江河不辭細流,顧能成其大,眾人之力,定會讓中國發展扶搖而上九萬里,讓中國通向世界的大路更加通暢。
作者簡介:陳卓爾 (2002年3月)女 ,籍貫浙江諸暨,漢族,紹興文理學院小學教育在讀本科生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