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夏
摘要:隨著《覺醒年代》這一電視劇的熱播,魯迅再一次引起廣泛關注,引發人們對與魯迅先生有關回憶的懷舊之情。魯迅及其作品在中學課本上的廣泛出現與相關補充材料成為人們關注談論的中心。但筆者認為人們對于魯迅的認識過于片面。在本文中,筆者以魯迅本人呈現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探究人們認識魯迅與一眾作者所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魯迅,作家品質,學習目的
在獻禮劇《覺醒年代》中,周樹人與陳獨秀第一次見面是在蔡孑民先生的校長辦公室,蔡公引薦兩人相識。陳獨秀對于這早有耳聞的魯迅十分欣賞,初次見面頗為激動,連忙上前緊緊擁抱。而魯迅呢?卻依舊是沉默的樣子,面不改色,甚至面對著突然的擁抱有些僵硬。
魯迅先生難道不該是見到志士仁人熱血沸騰,如魚得水的嗎?且不說會欣喜若狂,那也該是如同擁抱希望與期待的高興模樣吧?可是這些都沒有,從見面的擁抱直至最后告別,魯迅先生不卑不亢,卻又是溫和耐心的。這無疑與從小自課本上學到橫眉冷對的魯迅先生大相徑庭,更與觀念中口誅筆伐的周樹人截然相反。翻閱魯迅先生的書信與散文,才慢慢找回教科書外的,真實的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愛吃。他一有空閑,便與友人相邀餐館,大快朵頤。據魯迅在北京生活14年的日記看,他曾去過的名餐館多達65家,每日菜譜更是花樣百出。魯迅先生幽默。在北大講課期間教授川島留了學生頭,魯迅便為他取名“一撮毛”,每次見面都叫一聲“一撮毛哥哥。”魯迅先生喜甜。朋友帶了柿霜糖贈予他,他大喜過望,一連吃了半包。想著白日里收好明日吃,到晚上便忍不住,半夜爬起來把糖吃光。甚至一次剛從醫院看了牙出來,就去買糖吃。
當錢玄同找到魯迅先生為《新青年》撰稿時,魯迅先生說除了抄錄碑文這類的事其余一概不做。而我們印象中的魯迅先生也是那個在夜里的煙霧裊裊中泛黃的手指夾著煙,一邊咳嗽一邊筆耕不輟的斗士。可現實遠不止這樣。魯迅先生受蔡孑民先生之托設計北大校徽,與許壽裳、錢稻孫一同設計中華民國國徽。他大量翻譯外國文學作品,忠于原作,謙虛自認不配諾獎。魯迅先生書法主學顏體,兼學清代何紹基用筆,勁健有力。同時魯迅先生愛收藏版畫與木刻,建筑設計方面亦有涉獵。
這還是眾人熟悉的魯迅嗎?更令人驚訝的是,魯迅先生在穿搭方面也頗有心得。人們熟知蕭紅穿紅上衣和咖啡色裙子見魯迅被說“不大漂亮”,魯迅先生還總結了一套穿搭技巧講予蕭紅聽。他自己也設計大衣,講究搭配與時尚。
從教材里走出來的魯迅先生,鮮活生動,熠熠生輝。這樣飽滿的、豐富的魯迅先生,才是為人熟悉的,采豆吃的迅哥兒;才是令人羨慕向往的,擁有一整個百草園的迅哥兒。可是在之前的日子里,迅哥兒是和魯迅全然分開。那樣嚴肅的冷峻的頭發直豎的魯迅先生在沉重而艱苦的歲月里終究是難以為繼的。他是戰士,他遭遇過失望,遭遇過心灰意冷,知道對于廢青們與朝氣蓬勃的青年們并不一樣。如果他所有的關于生活的樂趣都沒有了,他怎么與童年時期的迅哥兒連接起來?如果他失去了所有的期望,又怎么會在愚弱的國民面前一次又一次地呼號與奔走,一次又一次地在深沉的悲哀中還愿意對著滿目瘡痍的社會喚醒沉睡的人們?那他不就會步易白沙們的后塵,在徹底的絕望中把生命獻給過去?
可他還是在戰斗,他依然在戰斗,他一直在戰斗。他真誠地忠于自己,隨時準備對著一切不公宣戰,對著一切偏頗宣戰。他完完整整地做好了一個作家,完完整整地做好了一個文藝工作者,更完完整整地做好了一個人。
其實不難發現,家國難兩全一直都是困擾多少志士仁人的難題,而對于文人學者,學問與家庭亦是常常難兩全的。當然,這于家庭雙方都有責任。但在當時,許多文人學者的緋聞逸事哪怕在今天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魯迅先生在這一點上,做得相當好。他會在給許廣平的信中寫到,雖然聽自己課的人越來越多,但女學生只有五個,而且從來沒有正眼看過他們,以后也是這樣。他也會在外出回家時帶些許廣平愛吃的,會在給她寄的信箋上印上她愛吃的枇杷……
筆者認為,鮮活生動的魯迅先生每一個學生都會喜愛。他詼諧風趣,也會耍小性子,他有情有義,也時尚潮流。可是為什么,包括筆者在內的眾多學生們從未知曉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是初中便已經學過,為何直到現在,都少有人真正了解迅哥兒而只關心那個以筆為槍的永遠戰斗著的魯迅先生呢?筆者認為,或許,在學生們心里,這樣的魯迅,是不重要的,是考試考不到的,是浪費時間的,甚至連老師,連學校也是這么認為的。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功利性地學習,為了分數,為了考試,為了升學,而常常忘了究竟是為了什么。最后的一場考試結束了,學生的頭腦中、心中還殘留下什么嗎?往往一切都沒有了,只有一個個奮筆疾書的日子,一個個糾錯的瞬間,那些留下讓自己再次感動的東西,可是,那些又有什么用呢?現代的經濟社會無疑是現實的,人們的確不得不多考慮些現實。可是,人們往往走了極端,除去現實,一片空虛。可學習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為人,成才。人們了解先輩的意義是什么呢?是讓他們的光芒照亮后人,在心中留下火種,教后輩們學會分辨,以此選擇。可是現實卻令人心痛,如果連一個真正的形象都沒有在心中樹立,僅憑只言片語,殘光碎影,又何談真正進入心中呢?更難有機會容每個人自己去評判了。
參考文獻:
[1]魯迅傳[M]. 新世界出版社 , 許壽裳, 2017
[2]魯迅全集[M]. 人民文學出版社 , 魯迅,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