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迪麗亞?托呼提亞爾
摘要:本文主要對柯爾克孜族民歌特征進行分析,從音樂形態入手,對其進行深化,無論是在技術理論方面還是音樂理論方面均可對其進行分析,從中分析出音階和節奏節拍情況,依照旋律的四個方面進行詳細的剖析,并且將其歸納總結成為此類民歌的特征,更一步豐富柯爾克孜民族音樂的理論,并且為其指出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柯爾克孜族;民歌特征;研究
引言:柯爾克孜族是一個歷史較為悠久的民族,每一個朝代的名稱各有不同,此民族信仰薩滿教,后期隨著發展部分民族成員也改變了自身的信仰,改為信奉喇嘛教。此民族曾經,從事游牧和漁獵工作,后來隨著發展改變了自身生活習性,選擇了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當今均已成為耕農。并且此類民族在生活中還與蒙古族和達斡爾族或和居住,因此在生活習性和風俗方面也有一定融合,所以后續也發生了同質化,基于此在民歌方面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柯爾克孜族民歌由于生活區域問題,在一定基礎之上也容納了其他民族民歌的特性,因此也讓其更具有特色。
一、體裁
(一)牧歌
牧歌是柯爾克孜族民歌中較為經典的體裁之一,它在節奏和節拍上無任何規律可循,因此只需結合三拍子即可,其旋律緩慢自由,民族演藝人員在唱歌時,在氣息和聲音方面的變化也無規律可循。牧歌在旋律方面較為開闊,更富有草原氣息,在聽此類歌曲時,會讓聽眾感受到柯爾克孜族人的性格,比如說豪氣粗獷。但是此民族自身由于某種原因長期有壓抑心理,所以很多民歌都會反映出民族的整個拘謹狀態。柯爾克孜族民歌中含有了蒙古族的民歌,但與實際蒙古族民歌仍有較大差異。
(二)情歌
情歌與牧歌相比較較有規律可循,曲調較為明朗,感情過于質樸,節奏性較強,因此在音區結構方面較為完整,此歌曲中離別特性較強,所以多以思念為主。此類歌曲屬于敘事歌曲,以講故事為主,所以旋律均以口語化為主,敘事性較強,因此也可以對其進行朗誦。其中音調的重復性較高,所以節奏更為突出,也多增添神話傳說。由于此類歌曲敘事性較強,所以備受此民族所喜愛。
(三)習俗歌
習俗歌一共包括了兩個方面,一種是婚俗歌,婚俗歌主要保留了柯爾克孜族婚俗,在此基礎之上也加入了蒙古族的婚俗內容。此類歌曲在每家姑娘出嫁時都會與母親對唱,以此表達出母女之間不忍離別的心情。而與新娘生活在一起居民也要對新娘唱哭嫁歌,此類歌曲主要表達對新娘的留戀。隨著時代的發展,此類歌曲逐漸漢化,所以也讓其在發展中失傳。另一種是游戲歌,游戲歌是柯爾克孜族人在游戲時唱的歌曲,此類活動是自動組織的娛樂活動。此類娛樂活動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沙勒滕愾,另一種是阿吾勒代。
(四)薩滿調
薩滿調則是柯爾克孜族人在跳大神時唱的歌曲,主要目的是為了祈禱保護,以此達到去除邪惡的目的。薩滿調的特點是旋律,旋律較差,因此薩滿調更為適合吟誦,當前薩滿調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個類別,一種是單樂句反復構成形式,另一種是無固定曲式,其中曲調的變化要隨著聲調的不同任意變化。薩滿調主要是民歌的演變,很多方面全部取決于民歌音調,因此在演唱時會發生各類變化,整體風格不固定[1]。
(五)新民歌
新民歌是柯爾克孜族后期形成的民歌,因此民歌內容大多反映幸福生活,此類歌曲形成較晚,并且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歌曲音調形式較多,很多新民歌代表性較強,后被廣泛流程,比如說:火紅的太陽和美麗富饒的五家子。
二、調試音階特征
(一)調式特征
柯爾克孜族民歌一般比較明朗并且歡快,并且很多民歌題材都是歌頌英雄和歌頌生活的題材,因此很多作品也被廣泛流傳。比如說《幸福的生活》此歌曲屬于歌頌題材,此類題材以bB大調為主,此曲調可以更好地抒發歌曲的情感。
(二)音階特征
柯爾克孜族民歌中自然音階較為經典,應用自然音階的作品較為廣泛。愛上你此歌曲就是應用自然音階所形成的歌曲,此類歌曲采用的是六聲音階和四聲音階,而廣泛應用六聲音階的則是《守圈歌》。在音階方面如果可以按照作品的主音進行排列,那么音階均可以排列出六聲音階,但是一般出現七聲音階時則可以忽略音調中五級音。
三、節拍節奏特征
(一)節拍特征
節拍主要決定音樂的強弱關系,樂曲的風格也受節拍的影響。對于柯爾克孜族民歌而言,節拍一般選擇2/4拍,此節拍速度較快,并且節奏律動較強,還有一定規律可循,因此此類節拍一般多出歌舞性歌曲,比如說:《幸福的生活》和譜《薩熱達勒姑娘》。節拍還可分為4/4和3/4,此類節拍所形成的歌曲均為敘事性歌曲,因此較為綿長。除此之外還會出現3/8拍,此類節拍可以混合其他拍子共同創作歌曲,可以作為混合拍子的是5/8、7/8和5/4。因此我們不難發現,此民族中的歌曲除了單拍子以外,還會經常應用交替拍子進行作曲,其中變化拍子也應用較多[2]。
(二)節奏特征
節奏在音樂中的占比較多,因此節奏也是音樂的骨骼,它可以表達出音符與音符之間的關系,尤其是長短關系。節奏是歌曲風格的關鍵,因此在風格決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當前柯爾克孜族民歌的節奏一般較為單一,每一首歌曲一般最多會采用兩到三個節奏即可。因此整體節奏較為強烈,并且長期保持均勻狀態,一般會選擇二八、四十六、前八后十六或前十六后八的節奏形式,此類節奏形式應用較為廣泛。而附點和切分節奏的應用較少。我們那幸福生活舉例,其中二百拍的節奏出現了八次,而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則出現了五次,但事實附點節奏僅只出現了一次。而《仙女》這一歌曲中,全篇大部分以二八、四十六和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形式出現,并且此類形式貫穿了整個歌曲,二八拍的節奏出現次數較少,出現了五次,前八后十六的節奏拍數出現較多,整體出現了六次,因此此歌曲節奏感較強。其中可以為歌曲提供節奏動力的是前八后十六的節奏規律,此類節奏增添了歌曲的律動感,并且加強了音樂的節奏性,節奏性也成為了此歌曲的特征。
結論:綜上所述,柯爾克孜族民歌一共被分為五種形式,每一種形式對于節拍和節奏的需求各有不同,并且在歌曲中所表達的內容也有一定差異性。隨著柯爾克孜族民歌逐步被同質化,其民歌中融入了其他民族民歌的特征,所以在民歌的整體特征較為廣泛,因此在進行特征分析時,要綜合分析民歌特征,使其片面的內容更為系統化,最終分析出完整的民歌特征。
參考文獻:
[1]孔維平. 烏裕爾河流域柯爾克孜族民歌的民族心理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2]馬瀟雅. 新疆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音樂形態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