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秋會
摘要:教育學的主體體驗,既是一個活動過程,又是社會活動的結果。而教育作為一個社會活動,也可能就是一個教育活動主體必須通過親身經驗某一件社會事情,并希望得到一定的理解和社會情感,從而作為社會活動的最終結果,即教育主體在其親身經歷中所希望得到的一種理解與社會情感。感受有經歷性、個人性、緘默性等特點。從不同的視角,也可把感受分成不同的類別。
關鍵詞:教育學;話語;教育學體驗;范疇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的生活也受到了我國更多教育研究者的關注,生活體驗也被賦予了很高的社會地位。有的學者提倡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該以學生的感受為主,有人則提出教育過程是一種體驗,也有人認為感受既是人的生活方法,也是人探索生活意義的方法。但是,對于什么體驗才是現代教育學的活動體驗,這個關鍵問題目前還不能完全得到很好的有效解決,也因而直接嚴重制約了我國教育體驗研究的深入開展。為此,本文將在認真審視與借鑒中國高等教育情況以及若干相關專業領域有關研究的基礎上,對教育學的體驗概念做一個初步研究。
一、體驗的內涵。
在總結各相關專業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者中的少數人對體驗的教育學內涵展開了探討,大致有如下看法:
受現代心理學社會情感論的概念影響,以一個人主動感受流程為主體情感,如:裴娣娜就特別指出:主動感受流程是指一個人對社會欲望、生活要求的主動感受。一是借用了瓦西留克主動感受流程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將主動感受兩個流程分別視為一個特定的社會心理活動,如朱小蔓所指的主動參與感受兩個流程;二是受中國現代西方社會人本主義社會哲學的概念影響,把主動感受兩個流程分別規定為一種含義的自我建立與社會價值的自我形成兩個流程,如:張華等就認為主動感受流程立足于人類精神界和社會生存世界,立足于一個人、自然界、社會、整體有機和諧統一的精神生存性和社會精神世界,是一種含義的自我建立、生存性的澄明、價值的自我形成,指向著對整個人類精神社會生存世界的重新認識和自我超越。
從綜合教育學習活動的體驗意義來看,綜合教育活動體驗指的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綜合復雜性教育學習活動流程,而沈建中則認為:教育體驗指的是對活動主體之間的歷史性的新感知、情、意、行為上的親身經驗、體會和檢驗。它不僅是一種社會活動,也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歷史文化流程,還是由人類生理和社會心靈、感情和社會理性、情感和理性思維、社會和人類歷史以及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社會綜合活動交織的一個整體,也是社會矛盾化解運動的全過程。
由此,可這樣規定體驗的含義:感受既是一種活動,又是活動的結果。作為一種活動,即主觀經歷了某一件事情而得到一定的認知和情感;作為活動的結果,即主觀在經歷中得到的認知和情感。它主要涵蓋了三層主要含義:認識經驗、情感、認知,將它在體驗中常用的這幾個主要含義充分融合運用到了一起;同時包含二個主要方面:認識活動與體驗結果,對二者關系進行了辯證的相系統一;并由此逐步完成了對社會哲學、心理學、美學等領域有關體驗研究成果的學術綜合性分析吸納,使它的體驗研究范疇更好地具有了學術包含性。
二、體驗的基本特性。
1.經歷性。
這是體驗的本質特征,而體驗的其他兩種特性均從其衍生。主體親身經歷不同于其他親身經歷,它可以分為:屬于現實體驗層面的主體親歷,即主體通過自身實際行動親身經歷感受到了某件事;屬于心靈體驗層面的主體經歷,即扮演主體從身到心靈上親身感受某種事物,同時也是一種情感體驗。當前,強調針對學生的直接教育經驗,強調學生的直接感受,強調如何讓每個學生真正學會自我關心,強調針對學生的自我心理監控,已逐漸成為一種教育潮流。比如:有人甚至提出推行體驗式教師技能培訓、體驗式教育課程觀和體驗式教育,這些歸根結底都應該是在于強調教育者和學習者的切身親歷。
2、個人性。
不同主體之間也存在著差異性,有著不同的情感,其主體性水平不一,認識程度也不同,對于事情的認識更是千差萬別,因而感受也各不相同。即使對同一事件,不同的主體之間也完全能夠以不同的方法去經歷,去感受,去體驗,從而獲得不同的理解,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情感。因此體驗是個人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是全個人的,不是雷同的。
然而個性的視覺體驗又是怎樣可以相互分享的呢?正因為不同主體的體驗之間存在巨大差異,他們之間才更具有彼此交流和相互分享的必要和各種可能。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視覺感受,不同的自我理解,經過心靈交往和心的溝通就一樣可以輕松實現不同世界的完美融合,碰撞迸發出不同心靈的美麗火花。
為什么我們要大力推行這種重視社會差異的文化教育,原因就正在于此。在這種差異教育中,就不同社會主體相互比較而言,每個主體的不同感受都被人們認為應該是平等的,也同樣地都應該是得到我國社會各界認可。
3.緘默性。
體驗本身是主觀的,而經驗也是親歷的,而對于不同時在場的另一個體驗主體來說,某些心理成分有的是虛無可言的,有的則只是可以意會、不可言傳的,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潛絨默性安全心理知識。而審美感受也是這樣的情形,當主體人在欣賞與享受美時,伴隨著緊張激烈的內心活動、豐富活躍的想象、以及激情愉悅的情感,所形成的是深刻的、活生生的、令人陶醉癡迷而又無法言語的獨特的內心體驗。因為“我”的體驗無法完全對“你”,沒有兩個不同主體能夠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因此,在教育理論實踐教學活動中,對于積極的一切事物,應該都是要積極創造條件盡量能夠使每個陌生人的每位學生都有切身體驗,親身經歷,都有學生能看到教師親身在場,都有教師能親身經歷感受。雖然不能讓每個人獲得擁有親身經歷體驗的良好學習機會,但是教育過程也不該由一位教師向每個學生過分地公開講授,這應該是一個屬于每一位學生的親身經歷體驗。
結語:分析教育學可以使廣大教育工作者更為全面地關注學生的體驗,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各項體驗,注重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得出相關的經驗。高校教師要注重課堂體驗,從而才能更好地開展教育和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天寶,關于愛的理解與接受教育的理論思考[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5):36.
[2]朱小蔓.中國情感健康教育論叢書綱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150.15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