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部審計制度是部門、單位健全內部控制、審查財政、財務收支、改善經營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果、提高經濟效益或工作績效的一項重要管理控制制度。《審計法》規定:“依法屬于審計機關審計監督對象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因此,國有企業也必須按照相關法律的要求,在企業內部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和內部審計機構,并配備相應的內部審計人員。近年來,國有企業發生的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案件也屢見不鮮,內部審計作為國有資產的守護者,理應進一步發揮其監督職能。本文站在國有企業的角度,淺析其內部審計的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一步提出解決對策,以期對加強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國有企業 內部審計 問題 對策
一、國有企業實行內部審計制度的意義
內部審計是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加強企業管理的關鍵。在國有企業實行內部審計制度,第一,有利于國有企業通過內部審計來檢查和評價內部各單位履行經濟責任的狀況,促進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和控制,挖掘內部潛力,提高企業運營的經濟效益,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第二,占有和使用國有資產的國有企業可以通過內部審計保障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提高國有資產利用的效率和效果。
二、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審計工作獨立性不強
獨立性是審計工作的靈魂,任何缺乏獨立性的審計工作都是走形式能。內部審計機構能否有效地進行審計監督,與內部審計機構在組織中的地位、權力、責任及其人員與管理水平等方面總是相關的。其中最關鍵的條件就是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它決定著內部審計工作的成效。由于現在一些國有企業沒有設立獨立的審計機構和部門,導致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受到嚴重影響。
(二)審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不夠強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企業的經營管理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環境,這就對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高質量的完成新時代下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內部審計人員僅僅掌握會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然而現在很多企業配備的內部審計人員一般指具備財務會計或審計知識,這樣的現狀嚴重制約了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發展。
(三)審計范圍不夠廣泛
一些審計人員對審計工作的看法仍然停留在“審計就是審查會計”的層面,國企內部審計范圍普遍比較狹窄,大多限于財務會計數據的審計,很少涉及管理領域監督,難以完全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作用。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經營環境,審計的對象不能僅停留在對企業會計的真實、客觀、公允、合法合規作出評價,審計的監督職能應當作用于國有企業運作的方方面面。
三、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內部審計機構不完善
近年來,國家對內部審計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加強,內部審計工作已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2018年,審計署審計長會議審議通過《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但一些國有企業仍然沒有單獨設立內部審計機構,一般和財務部門合暑辦公。然而內部審計機構本身就是在部門、單位內部從事組織和辦理審計業務的專門組織,換句話說,內部審計機構是落實內審制度的表現和抓手,沒有專門的內部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甚至一些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由財務人員兼職完成,這樣的現狀影響了內部審計的獨立,審計工作的落實就有可能不到位甚至是流于形式。
(三)內部審計制度不夠健全
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制度不健全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對內部審計的定位與職能模糊,對于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無法直接采取措施,內部審計在工作中的權力和責任不明確,因此相關人員可能存在打馬虎眼的心態,這樣以來,就不能有效控制企業潛在的經營風險和管理風險,制約了審計監督職能的有效發揮。
(三)審計理念方式不夠創新
社會在進步,審計人員的審計理念和方式也應該跟隨大潮,在創新那種求發展,求進步。國有企業內部審計要求審計方法向技術化、信息化發展,但由于內部審計人員大多為內部財務人員兼任,沒有接受過系統化的內部審計培訓,對各類專業知識掌握不夠全面,審計理念不超前,一些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方式仍然是老一套,大數據、云計算和區塊鏈等新理念和新事物還沒有嫁接到審計工作中。
四、完善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對策
(一)明確內部審計隸屬,保證內部審計獨立性
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公司的規章制度,國有企業內部審計機構或履行內部審計職責的內設機構應當在本單位黨組織、主要負責人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向其負責并報告工作。同時,可以設立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直接隸屬于董事會負責,每年向董事會提交年度內部審計工作計劃,并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后,提交年度內部審計工作報告,審計發現的問題和重要情況,提出加強整改的意見建議及措施等。審計發現的重大損失、重要事件、重大風險和違規違紀違法問題應及時向董事會報告。當然,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是借助內部審計機構在其組織中的地位和客觀性實現的,內部審計機構在國有企業中的地位,以及管理部門對它的支持,是內部審計活動受到重視的決定性因素。
(二)強化內部審計制度落實,擴大內部審計范圍
根據《審計法》《中國內部審計準則》《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國有企業應當及時制定符合自設發展的內部審計制度,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管理,構建清晰明確的內部審計制度體系,明確內部審計工作的機構設置、職責權限、人員配備、經費保障、審計程序、審計結果運用和責任追究等事項,進一步擴大涉及范圍,使其覆蓋企業生產經營的各方各面,保證內部審計工作的權力和地位,為內部審計工作高效高質運行提供合理保證。同時,也應根據內外部環境,及時對不恰當的制度規定做出調整,做到制度的與時俱進。
(三)提升審計人員專業素養,保證審計質量
現代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需要的是多功能型綜合式人才,企業應當根據自身發展需求,配備具備財務和審計知識,熟悉公司生產和經營管理的專職內審人員,及時引進復合型人才,壯大國企內審人員隊伍。采取外出交流學習、集中培訓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強對審計人員的培訓教育力度,拓展審計人員的審計視野和知識面,提升專業勝任能力,保證審計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鳳鳴.審計學原理[M].復旦大學(第七版),上海,2019
[2]王武靜.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現狀及發展路徑思考[J].微審計,2021(10)
作者簡介:馬蘇琳,性別:女,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職稱:曲靖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內部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