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蘊含的豐富營養和強大精神動力,是培養時代新人最好的教科書,也是幫助大學生在新時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的生動案例。本文以“擔當復興大任,成為時代新人”為例探索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四史”教育。教師以近代以來中國先后經歷的“救亡圖存”、“興國富民”、“強國富民”這三個歷史階段為脈絡,講述不同時代下成長起來的青年的奮斗故事,引導新時代青年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
關鍵詞:“四史”教育;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
“四史”是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主義發展史。習近平在多次講話中強調要加強“四史”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1]2021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強調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將“四史”學習教育相關內容有機融入所有思政課必修課中。[2]
中宣部、教育部2020年12月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將大學階段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調整為《思想道德與法治》。并明確提出大學階段重在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其中《思想道德與法治》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關系等內容。[3]
“擔當復興大任,成就時代新人”是《思想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第一專題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我國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并闡述新時代的大學生的新使命,即要以民族復興為己任。本專題內容可以融入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引導大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織夢-追夢-圓夢的過程和通過成就背后青年一代人物的故事縮影來進一步激發學生思考新時代應該如何擔當作為。
一、教學設計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而“四史”中蘊含著豐富營養,是培養時代新人的最好教科書。在“四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中,有的專家提出要準確把握“四史”的主題和特點,內容上強調各自的主題,結構上突出各自的特色,避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簡單重復講授的問題。[4]有的提出要明確其重大意義,堅持政治性原則、史料與理論相結合原則以及歷史聯系現實原則等。[5]
結合教學實踐,“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法治課程要重視內容上的合理銜接,五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上有重合之處,但側重點不同,在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時,要注重合理選取內容,同時注重各門課的整體性,還要處理好講故事與講道德的關系等。
“擔當復興大任,成就時代新人”是《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第一專題,通常也是許多大學生在入校后的第一課,主要介紹了我國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并闡述新時代的大學生的新使命,即要以民族復興為己任。
本部分要講好三個重點內容,一是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與中國夢的關系,二是深刻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與青春夢的關系,三是深刻把握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要求。
大學一年級學生具有鮮明的特征,一是通過中小學階段的學習,同學們對于近代以來的中國國情及新時代歷史定位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命題有一定的認識,但在中小學階段關于歷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兩個命題分屬不同專題,本節課教學將兩者進行更緊密的契合,以期幫助學生了解新中國史,認識新時代,另一方面從歷史邏輯中闡釋新時代歷史方位,從四史中汲取前行力量,也更加直觀深刻認識新時代歷史方位。二是進入大學后,同學們對如何用所學理論知識回應現實問題有了更高要求,故本節課教學設計以歷史邏輯作為設計主線,在教學案例等的選擇上堅持理論聯系實踐。三是設計課堂活動,增強學生集體意識,并通過進一步深入講解增強學生對個人與時代,個人成才目標與社會發展要求關系的認識。
基于這一認識,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筆者主要從歷史維度把握“新時代”的內涵,尤其是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與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關系。教學安排堅持以教材為綱并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創新,對本專題教學分內分解為三部分:認識新方位:“新時代”、明晰新使命:偉大復興和擔當新角色:時代新人。
二、教學實施過程
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一方面注重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從遵循歷史邏輯,從理論視角闡述清楚各個發展階段尤其下體現時代下不同群體的擔當作為,再通過課堂心理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擔當作為意識。
(一)導入環節:以父親寫給兒子的信導入,啟發學生思考個人與時代的關系
在課程開始,教師向同學們提問:“從高考結束到現在,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呢?”在短暫的互動結束后,教師總結并提出,“我看到的最動人的場景是開學當天送你們到達目的地后,父母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拖著行李箱步入校門的你們身上,遲遲不舍離去。我們來到大學帶著各自心中的夢想同時也背負著父母的期待,那么父母對我們的期許是什么呢?這里我們來共同看一封父親寫給兒子的信。”說完這段引導詞,教師向他們分享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李萬君的父親曾寫給他的一封信——《你要像燈一樣發揮光亮 照亮前程——李世忠致兒子李萬君的信》。這封信既寫出一對普通父子的動人故事,同時也是兩代鐵路工人薪火相傳共同譜寫中國鐵路傳奇的時代縮影。在講述完這封信的故事后,教師進一步總結:“這是一位父親對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兒子的囑托,現在你們也將開啟一趟新的旅程,在此之前,我們先來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我們現在處于什么樣的時代?我們是怎樣來到這個時代?為了實現時代飛躍,與時代同行的歷史主角們遇到過哪些挑戰,他們是如何作為的?作為新時代主角的你們應該怎樣應對即將面臨的挑戰呢?”
導入環節主要以黨員李萬君父親的信作為切入,用平常的父子互動引發學生共鳴,以情動人,并通過這對父子兩代人都扎根鐵路事業,完成著各自所擔負的時代使命來引導學生共同回望中國前幾代人所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史為鑒。通過這個環節,為更好將“四史”融入接下來的教學做好鋪墊。
(二)課堂內容呈現環節:聽中國故事,悟自身擔當
這部分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關于人與環境關系導引人與時代的辯證關系作為理論基礎。
在2021年建黨一百周年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6]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與中華民族復大復興中國夢這一關系進行了深入剖析,實現中國夢要從百年黨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百年來的初心使命,基于這一學習認識,本部分內容主要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與新時代青年擔當這一主題,將課堂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認識新方位:“新時代”;二是明晰新使命:偉大復興;三是擔當新角色:時代新人。
1.認識新方位:“新時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這一部分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為主線,從近代以來中國先后經歷的“救亡圖存”、“興國富民”、“強國富民”這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國情來講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與中國夢的關系。在“救亡圖存”這一階段帶學生回顧我國從雄踞世界之巔逐步淪為半殖地半封建社會,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帶領中國人民尋求救國道路,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程。提出這一時期所取得的成就,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在“興國富民”這一階段,主要講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開辟并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程,這一時期所獲得的發展成果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在“強國富民”這一階段,首先引用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時的一段話,向同學講解中華民族偉復興中國夢提出的背景,然后闡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所做出的重大舉措及其取得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這里引用了2020年我國在糧食生產、教育、扶貧等領域取得的成就,這與1929年上海《生活周刊》曾刊登一篇《十問未來之中國》的文章呼應,通過歷史對比分析讓學生更直觀感受中國的發展來之不易和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所走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
本部分主要通過一個個歷史鏡頭帶學生回顧近代以來中國所經歷的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這一進程,通過分析讓學生了解100多年為中華民族所經歷的歷史災難與不斷奮進的時代大圖景,加深學生對“新時代”這一歷史方位的理解,為下一環節明晰不同時代中個人的歷史使命與講述歷史主角如何回應時代使命做鋪墊。
2.明晰新使命:偉大復興
圍繞“中國夢與春春夢的關系”展開,借助兩個不同時期的人物故事,講述他們的責任與擔當。首先點明中國夢與青春夢的關系。提出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進步都離不開青年一代的付出。
然后分別用《覺醒年代》熱、《第一代高鐵工人李萬君》的故事等,運用互動交流與案例分析的方式,讓學生看到“救國一代”將熱血青春注入中華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這一大理想中以及“興國一代”秉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品格,在新中國廣闊天地忘我勞動、艱苦創業,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速度的故事。前面兩個階段的內容都體現出了時代中個人的擔當作為,在第三階段以《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這一視頻作為導入,展現青年一代朝氣蓬勃的面貌,并進一步提出問題:與新時代同行,你準備好了嗎?
接著再引用今年高考作文題“可為與有為”展開第三次師生互動,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個人與時代的關系,最后教師對“可為與有為”的關系進行分析并提出我輩“有為”青年已經站在“有為”先輩們的肩膀上,乘著“可為”時代的巨舸,以全新的奮斗之志,勇往直前,將大有作為。
這個環節主要想通過生動的案例故事和課堂互動讓學生們“看”到在救國和興國路上與時代同行的青年一代們擔當作為的感人事跡,激發學生對擔當“偉大復興”這一歷史使命的熱情。在講述這一部分內容時,“四史”中豐富的材料是講好這部分內容的關鍵。
3.擔當新角色:時代新人
在正式導入內容前,首先組織開展一個“理想中的我” 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為自己畫像。這個活動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們對自己的理想以及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有更深的思考和直觀的體驗。主題活動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去思考:社會對我們的期待又是什么呢?然后,教師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進一步提出從“救國一代”“興國一代”們的事跡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擔當作為,因此作為時代新人,我們要自覺承擔起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使命,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
時代新人這四個方面的要求,教師主要運用案例教學。在“要立大志”這部分,主要運用了疫情下中國為保障在阿曼的2000名中國人能打上疫苗,給阿曼政府送去10萬支疫苗和2021年海南省滿分高考生吳京泰毅然決然投身于攻讀“卡脖子”的芯片專業的案例,強調時代新人要堅持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統一。在“要明大德”部分,主要引用了“燃燈校長”張桂梅的案例,并從大學生要自覺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兩方面展開講述“明大德”的要求。
在“要成大才”部分,主要引用“北斗專列”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方艙考研女孩徐丹努力圓夢、連云港一名快遞小哥憑借著自律成功考上公務員三個案例,強調兩個內容,一是不斷增強本領才干,是青春煥發光彩的重要源泉。二是要成大才需要付出艱辛努力。此外,引導同學們去思考如何利用大學擁有的豐富資源拓寬自己的知識,為以后學習工作打牢艱實基礎。在“要擔大任”這部分,主要引用2020年疫情期間,各代人共同譜寫了共戰疫情的壯麗史詩這一案例強調大學生要用敢于擔當和討論大學生應如何擔當。
(三)課后實踐環節
在下課前,跨越時空的對話,請同學們觀看完這段視頻后,嘗試用拍視頻說出或寫信的方式寫出自己希望對革命先烈或過往的人想說的話。并推薦學生閱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通過實踐活動,啟發學生更進一步思考應如何做好時代新人。
三、“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反思
本專題內容,通過案例呈現、現場互動、活動參與等形式讓學生感受時代新使命新擔當。筆者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中,對如何處理好“四史”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學目標達成的關系有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四史”教育與課程教學目標達成相融合
“四史”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既有區別又密切聯系。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過程中,要正確理解二者的關系。
從宏觀上看,“四史”教育與課程教學二者互為目標和手段。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四史”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之一。“四史”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四史”學習教育的主渠道。通過課堂教學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并激發學生學史力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有其具體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四史”中豐富的史料可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重要的教學材料。如何依據教學目標將“四史”教育內容融入課程教學,用生動的“四史”故事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同時用專業的理論知識提升故事內涵,讓學生真正入耳入心,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一個重大挑戰,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探索的課題。
從微觀上看,“四史”包含了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主義發展史,這些內容各有其主題和特點。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是當前高校主要五門思想政治理論主干課程。“四史”教育融入這些課程的具體實踐中,會因為課程教育目標的差異有所差別,如在講述時代方位時,本專題從內容上會與《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內容重合,然而,作為不同的課程,強調的重點會有所區別。在本部分,教師重點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主線闡述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當中穿插史實,重點展現的是成長在各個時代中“人”的擔當。讓學生感受歷史人物的責任與擔當。
綜上,“四史”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密切相關,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背景下,“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正確把握所講授課程要求及其每一專題的內容的關系,提高內容選擇的針對性和提升課程內容的理論性。
(二)課堂與課外相協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四史”學習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協同,同時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但不能局限于課堂。一方面,充分運用本地擁有的紅色教育資料,因地制宜的探索情景式教學模式。進一步深化對“四史”教育的學習和加強對課程內容的把握,有針對性地研究,將一些專題內容搬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等地進行,讓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增強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另一方面,積極動員學生參與到各類“四史”教育活動中,加強對各類主題教育活動的學習研究,并將學生活動實踐素材運用到教學中來。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黨史學習教育日益常規化,思想政治教育平臺逐步完善化,還充分運用學校師生力量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這為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提供了多樣的活動載體。如2021年 “同上一堂‘四史’思政大課活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領航計劃系列主題活動、網上重走長征路暨推動“四史”學習教育活動等。廣大思政課教師密切關注這些活動,并指導學生參與這些活動,研究這些活動中呈現的優質內容,讓學生在活動實踐中深化學習。此外,思政課教師可充分運用多種新媒體工具,線下教學與線上交流相結合,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學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擔使命[J].求是,2021(11).
[2]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3] 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4] 王炳林, 劉 奎,關于“四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J],2021(08).
[5]張守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思考,阿壩師范學院學報[J],2021(08).
[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14).
作者簡介:劉志磊,1989年4月,女,湖南省益陽市,法學碩士學位,廣西職業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資助:2021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2021LSZ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