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理論課中如何提升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是當前高校存在的艱難問題。高校思政課弘揚法治精神必須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本身的獨特性問題,即講清楚法治道路的“中國特色”這個關鍵性問題。同時還必須明確“黨與法”的關系、“德與法”的關系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治建設關系等關鍵問題。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 法治精神;法治道路;中國特色
一、高校思政課講清法治道路的“中國特色”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標是之一是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培育具有新時代法治理念的時代新人。弘揚法治精神的關鍵問題是讓學生真正理解法治精神的內涵,明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同于中國傳統法制以及西方法治,所以必須在思政課堂上講清楚法治道路的“中國特色”,摒除學生的疑慮與抵觸心里。
1、使學生更加清晰法治精神的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獨特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艱辛探索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為指導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符合中國實際國情的法治發展之路,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法治精神這一概念是黨的十七大報告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的新提法,是法治建設領域一個新的里程碑,正如石家莊市社科院有人指出:“法治精神”是一個民主法治社會中所普遍尊崇的法律至上、公平正義、保障人權、權力制約、社會和諧等價值追求的總和,它的內涵十分豐富。”[1]從中國法治道路的形成過程及其基本內涵來看,我國法治最本質的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著其獨特的歷史命運、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也因此決定了中國法治必須體現社會主義性質,展現社會主義的民主精神和公平正義,即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
綜上,講清楚法治道路的“中國特色”,有利于青年學生深入理解中國法治的精神內涵,有利于青年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緩釋其心里上的抵觸情緒。
2、使學生真正明白東西法治道路的差異
法治道路在不同國家、地域、時代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由于各國、各區域甚至各時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條件的不同,則必然形成相異的法治發展道路。中國法治道路與西方法治道路根本區別在于: 社會性質、理論依據、國家制度、領導核心、堅持原則、權力主體不同,決定了我國的法治體系必然帶有自身特色。正如孟德斯鳩曾說:“各國的政治法和公民法只不過是人類理性在各個具體場合的實際應用而已;這些法律應該是量身定做,僅僅適用于特定的國家;倘若一個國家的法律適用于另一個國家,那是罕見的巧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是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與中國法治實踐不斷結合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最新法治理論,它有著區別于中國古代傳統的權力型法制的民主內涵,也有著區別與西方法治的社會主義價值追求,所以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在新時代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弘揚法治精神。
3、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與理論認同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2]法治道路是一條管總的東西,法治道路的確立,代表著黨和國家建設法治的決心和信心,也表明這是一條能夠體現中國法治特色的道路,是一條能夠實現法治國家的必由之路。
“當下中國正進行一場法治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運用法律治理當下的社會和國家,已經成為國人的共識。”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展現出中國精神中蘊含的剛毅品格和錚錚鐵骨。法治道路的“中國特色”不是毫無自信的吶喊,而是具有實實在在的典型表現,把中國法治道路展現在世界人民的面前,用中國的話語自豪的講述著中國的法治輝煌,體現中國化的法治特色。
只有把這些理論講清楚了,相信青年大學生會明白堅守中國特色法治道路、弘揚法治精神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義,也由此會更加增強青年大學生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其更加認同中國進行法治建設的理論及其實踐道路。
二、高校思政課講清法治道路的“中國特色”之體現
習近平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3]這三個方面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一貫兩堅持”的核心要義是深入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基本內涵的首要基礎。
習近平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講道:“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因此,習近平關于獨特性的提出對于強調法治道路的“中國特色”具有重大意義,有利于說清楚法治道路的“中國特色”具體所指。
“三個獨特”即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習近平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講道:“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也應當從這幾個層面維度出發,因為中國的歷史命運是曲折的、獨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才有其深厚的歷史根基;中國的文化傳統是優秀的、獨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作為上層建筑才有優秀的文化根基;中國的基本國情是本土的、獨特的,也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才有其實現的可能性。
1、獨特的歷史命運: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及其經歷必然在其以后的成長過程中留有深刻的痕跡,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閱歷能夠成就一個人的未來發展;不好的經歷和成長環境則可以逆向塑造一個人;總之要能正確對待過去,擇其善者而改之,以史為鑒則可以成就未來。當然一個國家亦是如此,任何一段歷史經歷都是一筆財富,或是經驗可以直接借鑒,或是教訓要能引以為戒,或是優秀的思想深刻在民族文化的每一個制度或每一個行為上。因此,回顧歷史可以明智更可以知興衰,中國傳統的歷史命運必然對中國當下及未來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中國要能正視過去,吸取優秀的部分去其糟粕,以此來更好的發展壯大未來的中國社會主義。
2、獨特的文化傳統:
中國傳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德法融合是傳承中國幾千年的剛柔相濟的哲學思想,所以法治的陽剛遒勁與德治的陰柔之美相得益彰,是中華法治的根本特色。另外,中國法治一個包容的、與時俱進的、本土化的法治發展模式,文化底蘊深厚,不僅具有豐富的知識來源,還具有本土化的獨特價值引領體系以及中國話語展現的中國法治。從法治的文化基礎來源的豐富性、價值引領以及國際地位等各個方面都表明中國法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3、獨特的基本國情:
道路決定方向、決定命運。不管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還是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必須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基礎上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任何時候道路的發展都必然離不開本國的基本過國情和實際情況,所以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更不走,必然依據現實的國情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段的新時代中國的國情特色主要表現就是:堅持獨特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是法制建設的題中之義;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推進法治的強大驅動力;這些獨特的國情對我國法治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高校思政課弘揚法治精神還需加強的幾個關鍵問題
1、“黨”與“法”的統一性
一直以來的人們都認為西方政治關于“黨”與“法”的關系處理的特別到位,完美體現了“黨與法”的統一。但是作為多黨制的西方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多個政黨的存在必定依靠并代表不同的階層或利益集團,而西方法治則在價值上強調的是代表著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體現的是具有中立性、公正性以及平等性的價值,這個具有多元利益取向的政黨制度必然存在對立和矛盾關系,所以也就不可能處在和諧相處的狀態中,“黨與法”的高度統一也不過是玩弄人民的“文字游戲”罷了。
相反,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執政黨,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政體,所以共產黨的存在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的,其核心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所以其核心利益執行非常的直接和專一,就是“以人為本”。在這樣一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里,黨的存在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他的集中統一領導也是代表著人民的意志。中國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的共同選擇,社會主義的中國法治在價值上是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為了更好地限制“公權力”而保障“私權利”,所以其根本利益也是為了人民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可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的法治在價值追求上是具有著統一的目標的,所以中國的“黨與法”才是高度統一的。
2、法治建設的驅動力量—改革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要求改革創新驅動社會發展沒有完成時,一直是進行時,始終在改革創新驅動發展的路上,即意味著改革創新必然是中國發展的不竭動力,這也必然是一場持久的戰斗。同樣,中國的法治道路也是一條蜿蜒曲折、漸進變革之路,法治在不斷引領著社會的變革,也同時在不斷變革的社會進程中成就自己,得到促進和發展。這正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相互作用的體現,法治作為上層建筑反過來促進經濟和社會的進步與變革。
法治的存在依托于社會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基礎,這是法律產生和運作的邏輯,所以改革創新的驅動力必須源自于經濟領域的改革和政治領域的改革,經濟變革催生法治建設的基石,政治變革催生法治權威。改革是對社會進行全方位的革新,是社會得到進展的不竭動力,所以在改革過程中必然有對規范的需求,也因此促成了法治的生成動力;在經濟領域的變革,關于權力與權利的關系的處理需要法律的規范作用;改革中也必然需要提升國人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的權威。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治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精神的體現,核心價值能夠統領中國人民的價值共識,凝結著全國人民的價值追求,是一國文化的最核心、最內在的組成部分。正如習近平指出:“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必須強化“價值共識”,在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基本要求下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體現中國法治建設的獨特性及其中國特色。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全過程、各領域、各方面,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內在需要。”全方位、全過程以及在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法治建設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內在需要,所以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全面融入到法治國家、法治經濟、法治政府、法治文化、法治社會以及法治生態等各個過程和領域。全面依法治國強調必須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面守法共同推進,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立法環節、執法環節、司法環節以及守法環節。
4、法德融合:法安天下,德潤民心
習近平明確指出“法治天下,德潤民心”,任何時候國家的治理都不可能離開德治與法治的相互補充、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
以德治國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的治國模式,強調道德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具體表現在禮儀制度的發展。之所以中國古代是如此注重道德的教化作用,甚至是把道德作為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因為道德注重內心的約束,更能使人民產生穩定秩序的信仰。從字的構造角度而言,“德”字是雙人有一顆正直的心(因為繁體字的“德”的“心”字頭上是個正直的“直”),同時又有“十”這代表一種信仰,全心全意的信仰才叫“德”,所以道德強調的是對人的心理的約束。所以,孔子等一些傳統文化的奠基者都注重內心的教化,也希望通過道德教化達到一種穩定的社會秩序。
在現代的法治建設中雖然沒有強調道德是治理國家的主要方式,但在法治建設中道德始終是寓于其中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將道德作為立法、執法和司法以及守法價值標準,所以法治應當體現道德精髓。
結語:
法治教育的關鍵是培育學生的法治自覺和道路自信,使學生在全面建設現代化的進程中,能夠適應全面依法治國的人才需要,具有自覺地法治意識和自如的法治思維以及自洽的法治邏輯。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全面依法治國是現代化社會主義的最主要特征,所以作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思政教育,必須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原則,培育新時代法治型人才,秉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堅守社會主義法治信仰。
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必須講清楚法治建設的“中國特色”,明確法治建設的目標方向及重要地位,真正讓學生區分好中國共產黨與憲法法律、道德與法律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治、法治的驅動力等重大關鍵性問題,從而增強法治自信和法治理論認同感。
參考文獻:
[1]劉微鵬.正確理解法治精神的內涵.https://www.360kuai.com/pc/98516e748c0bb7b8c?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2019-12-13.
[2]王增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另樣視角解讀[J].湖北社會科學,2017(4).
[3]習近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J].求是,2015(1).
[4]張文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制建設(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講座第12講講稿).2019-7-27.
[5]黃紅.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法制現代化的影響[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3(3).
基金項目: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思政專項資助項目(YJ-SZ2005)“高校思政課傳播法治理念和培育法治精神的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黃紅(1987--),女,法學博士,專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方向:現代化法治建設理論與實踐;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