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在赴馬來西亞彭亨大學孔院擔任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期間面臨諸多跨文化適應問題,本文以此為中心展開研究。本文將2019至2020年赴彭亨大學孔院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作為研究對象,選取質性研究范式,采用觀察法、訪談法與個案分析法來調研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在彭亨大學的跨文化適應過程,發現其中的問題及應對方法。筆者在收集原始資料的基礎上,歸納形成跨文化適應的典型案例,基于案例分析,提出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在跨文化適應方面的建議,以期為更好地幫助在馬來西亞的志愿者消除文化困惑、減少文化沖突,成功實現跨文化適應。
關鍵詞: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彭亨大學孔院,跨文化適應
1引言
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隊伍促進了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是中文國際推廣的重要參與者。多數志愿者去往陌生國度,會面臨諸多跨文化適應問題。如果他們受到當地文化的強烈沖擊產生不適感,甚至文化休克而沒得到及時調整,這會影響其正常的教學與生活,使當地的中文國際推廣事業受挫。本文關注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在彭亨大學孔院遇到的跨文化適應問題,筆者通過對志愿者的觀察與訪談試圖解決以下幾個問題:在異文化下都會遇到那些跨文化適應問題?如何快速調整狀態、克服挫折與困難?能給繼任的志愿者帶來怎樣的建議與啟發?
2赴彭亨大學孔院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案例分析
筆者對彭亨大學孔院的四位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追蹤觀察并訪談,收集了志愿者在彭亨大學孔院跨文化適應的原始資料,對資料進行整理后,形成了“我”的諸多案例,這些案例能較好地還原赴彭亨大學孔院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過程,并以“我”為講述者呈現案例并分析。
參照前人研究并結合實際情況,筆者將“我”在彭亨大學孔院的跨文化適應從一般適應、工作適應、交往適應和心理適應四個維度呈現并分析,并結合案例分析“我”遇到的各種跨文化適應問題及對策。
2.1 一般適應
案例1:被剝奪的穿衣自由
赴任前,院長就強調要注意穿著,彭亨州和彭亨大學中穆斯林占比較高,他們嚴格遵守教義,對穿著要求很嚴格。到校第一天,我果然看到很多人都穿著長袍、戴著頭巾,而我則穿著了短褲。院長看我穿著短褲,告訴我要尊重當地風俗,不能在公共場合穿短褲。我才意識到,雖然天氣炎熱但一路上都沒看到有人穿短褲,難怪有人看我的眼神不對勁。因為我認為他們只對自己的著裝要求嚴格,沒想到他們對我的著裝也會在意,甚至是要求我和他們一樣,這對于我來說非常難受,畢竟我并沒有宗教信仰,等于我的穿衣自由被剝奪了。從此,短褲就只能束之高閣了。即使不情愿,但為了避免引起矛盾,在接下來的日子我選擇每天都穿著長袖襯衫、西褲去上班。
后來華人老師告訴我,他之前出門運動,四肢會露出來,接到了通報,批評他不注意形象。后來他不想惹麻煩就很注意穿著。我也明白了為什么院長反復提醒我,原來是害怕我接到學校的警告。這讓我提高了警惕,雖然心里不情愿,可我不想引起矛盾,帶來負面影響,我對自己的著裝要求更嚴格了。
赴任前“我”雖然也對馬來西亞有一定了解,知道彭亨州及彭亨大學以穆斯林為主,但“我”誤以為當地穆斯林只對自己的衣著有嚴格的要求,并不在意別人的衣著。因此,“我”因為天氣炎熱而穿短褲出門,這個行為引來周圍人異樣的目光而“我”卻并不知情,院長及時提醒了“我”并告知了緣由。“我”雖然不情愿,卻不想引起不必要的爭端,所以“我”選擇使用了同化策略,即尊重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對著裝要求更嚴格,平時都穿長衣長褲出門,盡量不穿讓穆斯林感覺不舒服的服飾。
2.2 工作適應
案例2:長長的名字
授課之前,孔院工作人員將點名冊提前給了我。當我拿到花名冊時,發現名字不僅全是馬來語,而且都特別長。我當時很懵,這怎么跟他們互動呀?如果連學生的名字都記不住,會不會不禮貌?而且院長還叮囑我們上課時一定要給各個族裔的學生平等的機會,與學生互動時,也要注意均衡各個族裔,以免引起矛盾。于是我立即向馬來同事求助,向他請教該如何讀他們的名字?他不但給我示范了讀音讓我跟讀練習,還給我解釋說,他們名字里面都會帶有父親的名字,通過名字你就可以判斷出他們的性別和族裔,因為馬來裔名字里BIN和BINTI分別代表男性和女性,意為某人的兒子或女兒,印度裔名字中A/L和A/P也如此,而他們長長的名字也有簡稱,上課前可以詢問學生如何稱呼他?聽完這些,我感覺好多了。
在工作適應中,面對學生名字帶給“我”困擾時,“我”積極尋求馬來同事的幫助,了解馬來西亞不同族裔民眾的名字特點,嘗試跟著馬來同事學讀學生馬來文的名字,這些均顯示“我”在工作適應中采取了同化策略即傾向于對馬來西亞文化的認同與學習。而且“我”從他們的名字中了解到馬來西亞不同族裔的取名文化,更加深入地了解當地人的文化。馬來西亞是三大族裔相互制衡的國家,“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名字就可以判斷出他們的族裔,同時可以方便地均衡關注各族裔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與之積極互動,避免引發矛盾。
2.3交往適應
案例3:被“迫害”的新疆人?
在與馬來民眾的交往中,經常會聽到他們關于中國的言論,其中包含他們對中國的疑惑與誤解、對我國政治制度和政策的質疑與批評,也常包含政治敏感問題。例如,我聽到過當地人質疑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還聽過他們討論我國的臺灣和香港問題。每次我聽到這些,我都感覺被冒犯了,甚至非常生氣。
有一次,鄰居很真誠地問我,在新疆真的有很多穆斯林遭受迫害嗎?我當時非常震驚,想了想告訴他說,我有很多好朋友在新疆生活、工作,他們會分享在新疆的美好生活。很多人去新疆旅行,分享那兒的美食美景,我們可以吃到新疆瓜果,使用新疆棉花制造的生活物品,這一切都令人陶醉和向往。的確,新疆仍存在極端分子,恐怖主義仍是很多國家都要面對的棘手問題。新疆曾發生過暴力事件,但近些年,在我國的努力下,惡性事件發生的比例急劇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人民生活得更幸福了。說罷,我便把朋友分享的新疆照片給他看并問他,你覺得這些人像是被奴役的嗎?我還給他推薦了新疆的紀錄片。他也選擇相信我,并期待親自去新疆感受真實的新疆!
當然,在和馬來西亞民眾的交往過程中,遇到當地民眾對我國有其他疑問時,我也認真地給他們講解真實情況,并從多方面去證實,給他們展示相關圖片、視頻等資料,其中不乏曾來過中國的馬來人發布的視頻。我們在交流中加深對彼此的了解,化解了很多誤會。
馬來西亞曾是英國的殖民地,深受其影響。加之西方媒體誤導,他們對中國仍有不少誤解與偏見。他們即便了解部分中國文化,但對中國文化仍缺乏深刻認識。很多時候,他們會相信媒體的片面報道,加深了誤會和偏見。作為一個穆斯林國家,馬來西亞穆斯林非常關注關于迫害新疆穆斯林的謬論。
在和當地民眾的交往中,“我”在遇到他們對我國有偏見或誤會時,“我”很難過甚至氣憤,但“我”選擇給他們講解真實的情況,并從多方面去證實,使其更了解中國。我們在交流中加深了對彼此的了解,化解了很多疑惑與誤會。
2.4 心理適應
案例4:不一樣的馬來西亞
我在赴任前對馬來西亞有一些刻板印象,認為馬來西亞是一個旅游勝地,經濟狀況好、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備,可赴任后發現,現實與想象有較大差距,我感到失落、沮喪。我還聽過很多說法,例如東南亞人時間觀念不強、生活節奏慢,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當地大學生時間觀念較強、生活節奏并不慢,這也顛覆了我對當地人的想象。馬來人對我們大都比較友善,當我在路上與當地人目光交接時,他們會報以甜美的笑容,在國內陌生人之間相對比較冷漠,而馬來西亞的這個細節讓我感受到了這個國度的溫度,讓人非常舒服。
2020年除夕,因為國內已出現疫情,我取消了旅行計劃,決定去看一看南海以慰相思之情。在去的路上,公交車上來了一位華人爺爺,見到中國面孔,很自然地祝我新年快樂!這一句“新年快樂!”讓我格外溫暖。沒想到會在異國得到陌生人的新春祝福,我也連忙祝華人爺爺新年快樂!
案例5:新冠疫情下的心理波動
隨著中國新冠疫情的嚴重,個別馬來人對待中國人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他們擔心我攜帶病毒,會對我冷眼相待。有一次去麥當勞,我看到提示中赫然寫著“武漢肺炎”幾個字,這帶有強烈污名化的名稱深深地刺痛了我!
當地人起初并不重視新冠疫情,仍隨意出行,幾乎沒有防護措施。宗教集會中出現確診病例,彭亨大學有兩人參加集會,其中一人被確診。這一確診病例的出現迅速引發恐慌,最終校方決定封校。我后來發現:校園并不是完全封閉的,有的出口無人值守,任何人均可自由進出而無人管理。這樣的防控措施讓我很無語。疫情相關信息的不通暢、個人長時間的封閉獨處、對未來的迷茫,加劇了我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疫情期間,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給彭亨大學孔院發來了問候,并提供醫療物資,希望我們能共度時艱,這讓我非常感動,內心的焦慮得到了緩解。隨著馬來西亞疫情防控漸好及行動管制令的逐級放松,我們也有機會去市區采購物資,那里有不少中國物資,能更好地滿足我的需求。
初到馬來西亞,“我”其實并沒有強烈的新鮮感,因現實與“我”的心理預期差距較大導致出現失落、不滿等負面情緒,但“我”思鄉并不嚴重。“我”積極地調整狀態,在與馬來人的相處中,感受到了馬來人的善意,因此內心的負面情緒也得到了一定的紓解。由對馬來西亞現狀的心理落差轉為感受到了馬來西亞人帶給“我”的溫暖,使“我”能更好地適應環境。
一場疫情突如其來,暴露了馬來西亞的諸多問題。而彭亨大學面對疫情的種種舉措,恰是馬來西亞疫情下社會現狀的縮影,反映了一定問題。彭亨大學出現確診病例,“我”長期獨自居家隔離,無法與外界順暢地溝通,導致孤獨感強烈,開始出現較濃烈的思鄉情緒。加之馬來政府對疫情防控的松懈,加深了“我”的焦慮。面對困境,“我”積極尋求外部支持并不斷調節,利用原有的社會支持網絡獲取充分的精神力量。隨著疫情的好轉及行動管制令的放松,“我”又能自由出行,加之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的關心和醫療物資支持,“我”比較順利地度過難關,同時緩解了心理壓力。
3提高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能力的建議
3.1 保持良好的心態
面對新環境和異文化,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困惑與不適。此時更應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面對跨文化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建立新的社會支持網絡,同時主動尋求各方的幫助,例如求助于赴任學校、管理老師等及時解決問題。
3.2 做好充分的準備
赴任前,做好充分的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不要對赴任國或赴任地區有過高的期待,提前查閱相關資料,對赴任國和赴任地區做充分地了解,對于很難查閱到相關資料的地區,也要多向往屆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取經,這些都是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實現跨文化適應的必經之路。
3.3 注重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學習
崗前培訓時,志愿者要注重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學習,對赴任國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表層文化,要加強對深層文化的分析和理解。提高個人跨文化交際能力,丟掉偏見、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義的束縛,以更好地融入赴任國,用更開放的態度去面對人生新階段。
4.結語
本文中所描述的案例均是筆者在馬來西亞彭亨大學感觸最深的事情,結合對彭亨大學孔子學院其他三位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的觀察與采訪,對原始材料整理后,形成了“我”的諸多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筆者力圖真實地還原彭亨大學孔院的實際情況,從不同維度展現具體案例并加以分析。包括筆者在內的四位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即“我”在彭亨大學孔院的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整體狀況良好,未出現嚴重的文化休克。筆者希望本文可以為將來赴彭亨大學孔院的志愿者提供寶貴的經驗,打開其了解馬來西亞的窗口,助其解決相關問題,更好地完成跨文化適應過程,力求為后續國際中文教育事業鋪好路。
參考文獻
[1] 朱勇.跨文化交際案例與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楊恬.跨文化適應與對外漢語教學研究[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
[3] 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4] 王若琳.維州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個案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7
作者簡介:李欣,男,漢族 山東東營,1991年10月17日,碩士在讀,湖北工業大學(湖北武漢)(430000)
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跨文化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