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從認識上高度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要從中國的傳統文化方面去理解和諧社會的內涵;要重視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建立理想社會提出的許多精辟的論述和設想;傳統文化在中國幾千年的漫長歲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正確把握傳統文化建設方向 ?廣泛開展和諧文化創建活動。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社會和諧;和諧;文化
我們正在構建的和諧社會,既要有人類社會理想的共性,也應該有中華民族的特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只有把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諧社會失去堅實的基礎。我們應該充分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思想道德基礎。
一、要從認識上高度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不管人們對和諧社會的涵義和標準做怎樣的理解,從傳統文化角度看,和諧社會概念既承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涵,又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幾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行為規范。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發展,在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我們不能忽視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而是應該把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使和諧社會構建有歷史的和文化的根基,才能彰顯和諧社會的中國特色。
二、要從中國的傳統文化方面去理解和諧社會的內涵
關于什么是和諧社會,人們多從現代的角度進行闡釋。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既然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構建和諧社會,那么從傳統文化方面認識和諧社會的內涵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視角。“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和諧社會重要的文化內涵。作為傳統哲學范疇的中庸,其完整意義包括中、和兩個方面。“中”表示采取正確的方法,“和”反映達到理想的目的。《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所謂“執中致和”,就是通過正確方法,實現美好理想,達到事物發展的最佳境界。故此,和諧社會應該是社會的各種要素相互協調,社會結構合理,社會運行有序,社會中的各種事物具有良好的生長和發展環境的社會。“和”的本義是風調雨順。《說文解字》中“和”也寫作“咊”,從口禾聲,從口表示入口的食物或發自口中的聲音。禾聲,則反映它來源于農作物之禾。只有風調雨順,禾苗才能茁壯成長并喜獲豐收,所以殷周時期有大量向天帝卜禾的記錄。“和”的古涵義較多,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孔子:“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董仲舒:“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天地之美,莫大于和”。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諧”與“和”古義相同。從此來看,“和”也就是順。和諧社會應該是人各得其所,地各得其用,物各得其流的社會。
最早將“和”與“諧”聯系起來的文字資料是《左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意思說八年時間,九路諸侯,像一曲美妙的樂曲,和諧動聽。 ?由此可知“和諧”的本意是指音樂的合奏旋律。各種器樂與聲樂,在同奏同唱時創造出來的美好動聽的共鳴聲音,給人以美的享受,人們稱之謂“和諧”。由此又逐漸引申為自然與社會等諸多事物協調共處,相融一體、創造美好的狀態,就是“和諧”。
《說文解字》段玉裁注又說,因為“和”字流行,從而使得“盉”、“龢”二字皆廢,這說明在上古時期,“和”也寫作“盉”、“龢”。五味調和曰“盉”,五音調和曰“龢”。“和”用調味器“盉”與樂器“龢”作為象征,說明“和”的狀態不僅要讓人感受口味好(生理上的快樂),還要悅耳(精神上的愉悅)。因此,和諧社會不僅僅在于它的物質意義,更在于它的精神意義,不僅要物質豐富,更要讓每個社會成員之間互相認同和接納,身心愉快。孔子的學生有若說:“禮之用,和為貴。”從有若的話來看,以“和”為原則的人際關系在尊尊、長長和男女有別的前提下,融入了親親意識,在身份和等級不能完全消除的情況下,不同身份、不同等級的人之間,用親情、友情、溫情連接著。所以從倫理的角度看,和諧社會又應該是一種充滿仁愛,到處洋溢著溫情、善良和互相幫助的社會。雖然古代的“和”沒有反對等級和差別,也沒有指望消滅不平等,反而在一定意義上肯定了等級和差別的合理性。但孔子又說“君子和而不同”,用“和”與“同”相對立,否定了單一排他所造成的發展機能萎縮。所以“和”又有反對絕對同一,反對簡單服從,主張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化的意義。
根據“和諧”的涵義,我們可以對和諧文化這個概念下一個定義:協調共處、相融一體、創造美好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及其成果。因此,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思想活躍,包容萬芳,多種文化共存的社會。
三、要重視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建立理想社會提出的許多精辟的論述和設想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多種社會和諧的設想,如儒家的“天下為公”理論、“大同之世”理論,道家的“小國寡民”和“至德之世”理論等等。他們從不同側面,為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想資源。社會和諧問題說到底是人與人的關系問題,而人際關系問題正是中國傳統文化著力要解決的,因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這部分內容的現代價值值得深入發掘。在儒家的和諧社會觀念里,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更是社會和諧的主體,離開了人的交往關系,社會和諧就無從談起。儒家講人倫的和諧是依靠禮樂制度來保障的。重視道德教化、綱常名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強調道德自覺與追求理想人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屬性,而孔子的仁禮學說,孟子的性善主張,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邏輯起點。“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這些修身立德的金玉良言顯然具有其普遍長久的價值和意義。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社會和諧的另一個重要問題。道家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為和諧社會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間。老子把“小國寡民”作為他的和諧社會理想,莊子所構想的和諧社會里,有“至德之世”、“建德之國”、“至治之世”等等。在老、莊這些理想的和諧社會之中,人的文化本性同樣被充分地解構,剩下的只有人的自然本性。人生以回歸自然為主要目的,人擺脫了一切文化的羈絆,與自然和諧相處,與萬物融為一體。這樣,在道家看來,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的統一,是人對自然的順從,并把自我意識看作是不和諧的根源,是自我意識造就了自身與自然的對立。這種取消自我意識與物融為一體的和諧,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但道家的和諧觀為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思想借鑒。
總之,發掘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探索中國歷史上社會不和諧的原因,對我們今天構建現代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當然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這個工程成功與否,還有待于諸如現代民主政治與法治社會的建立。
作者簡介:張海平,女,漢族,1969年7月出生,吉林省通榆縣人,副高級職稱,現任職于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委黨校,研究方向為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