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中國嘗試過君主立憲、議會總統制,但最終都被現實檢驗為失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工農兵蘇維埃到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再到參議會制度,最終在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人大制度不斷改革創新,將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改造中國傳統政治文化,適應中國國情需要,彰顯了中國制度的創新發展、實事求是的韌性優勢。
關鍵詞:人民代表大會 中國制度 韌性優勢
一、人大制度在我國的誕生與變遷,體現了中國制度的創新發展之韌性
根據張希坡先生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創建史》中的觀點,人大制度的誕生按照時間梳理,可以分為萌芽期、雛形期、經驗期、準備期。1954年在全國建立人大制度后,又經歷了不斷的變革和發展,所以可以大致分為萌芽期、雛形期、經驗期、確立期、波折與發展期等五個階段。
(一)人大制度是從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的實際經驗而來
第一次大革命中的工人代表大會、農民協會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創建的上海市民代表會議成為人大制度的早期萌芽。土地革命時期,從海陸豐農村蘇維埃到廣州公社、井岡山和瑞金根據地,蘇維埃政權逐漸確立了民主選舉原則、階級構成和無產階級的領導原則以及黨的領導方式等,通過一系列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毛澤東和張聞天同志調研區鄉蘇維埃政權的民主架構,已經形成了后期新中國政體的大概雛形。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實行“三三制”為原則的參議會制度,從群眾中來的智慧創造了“豆選”形式,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了人大制度的理論構想——采取全國、省、縣、區、鄉五級人大系統,由各級代表大會選舉政府,人大制度呼之欲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實行了區鄉兩級代表會議,在城市建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普選的三個條件:軍事行動完全結束、土地改革徹底實現、各界人民有充分組織的地方尚不滿足,所以普選召開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被推遲,但1952年底,人民代表會議已經在全國從上到下建立起來,到1954年,全國普選基礎上,1226位代表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參加了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人大制度在中國正式確立。
(二)人大制度經歷波折,在教訓中總結經驗
人大誕生之初,代表任期是4年,因為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文革時期,三屆和四屆人大代表的任職出現了特殊情況,三屆人大代表任期十年,而四屆人大代表任期只有三年多,自改革開放后,我國人大代表的任期確定為五年,且每一屆任期內一般會召開全國人大會議五次,82年憲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等以法律形式確定了人大的運作形式、職責權限等,為人大制度的改革發展奠定了法理基礎。
(三)新時代人大制度全面創新發展
法律賦予全國人大的職權有16項規定,簡單歸納起來就是四大權力:立法權、監督權、選舉任免權和重大事項決定權,人大的四權一直在改進提升中,尤其是新時代以來,全面改進。比如開門立法,在人大立法工作中體現全過程民主。以2019年出臺的《疫苗管理法》為例,2018年7月發生了全國性持續高熱輿情的疫苗安全事件,事關全國群眾的普遍問題,尤其是兒童疫苗接種,很多家長甚至拒絕帶孩子免費接種疫苗,為了加強疫苗監管,2018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始起草,12月一審,2019年4月二審,6月就審議通過了《疫苗管理法》,這是獨特的“中國速度”。回應群眾之所急,解決群眾之所痛,既堅持了群眾立場,又通過1998年確立的“三審制”維護了法律的嚴謹與權威。
比如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的監督,通過四大常規形式進行監督: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審查和批準決算,聽取審議計劃、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和審計工作報告;組織執法檢查;進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同時,還有三個非常規手段:詢問和質詢、特定問題調查、撤職案的審議和決定,進入新時代,人大的監督,尤其是地方人大的工作實踐中,開始逐漸走向前臺,更加強勢,更為具體。
二、人大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中國化的結果,體現了中國制度實事求是之韌性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來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適應中國國情的不斷調整,“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思想的真實寫照,在政黨制度上同樣如此。
(一)人大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用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進行現代化改造的產物
中國人大制度的誕生與變遷,就是中國共產黨對幾千年農耕傳統文化中政治文明的現代化改造。首先是對儒家君君臣臣的家天下社會等級的改造,用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中工農階級,尤其是中國農民階層對生產資料的占有與使用來確定其社會地位和歷史推動作用,而不是少數皇權、帝制與精英創造的歷史。其次是對農耕文化視域下政治文明的皇權不下縣的改造,從下而上地對政體進行設計,通過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實現各行業、各地區、各階層的最基層人民參與到國家事務的管理,而且國家政體管理也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實現了全覆蓋。最后是對傳統儒家文化的改造,將現代民主思想注入眾“民”之腦,徹底改變了官-民二元社會結構政治形態,實現了民為國之主,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和民族概念得以樹立。
(二)人大制度是融合了中國農耕文明與大一統需求的政治制度,是人民與歷史的選擇
中國是一個農耕國家,從皇權帝制到人民當家做主,全體國民既要經歷一場精神上的全新變革,也是與舊有文化傳統的一次融合。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政治制度必須得自根自生,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須先與本國傳統,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實發生相當的作用。”所以,一國之政治制度,必須是歷史與現實的本國化改造成果,民主與否的評判標準,本國人民最有發言權。
中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大一統政治傳統由來已久,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新中國,如何跳出黃炎培所說歷史周期律,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新路,人民當家做主,破除歷史上的官僚體系,破除了血緣宗親家族力量在國家治理層面的樊籠。所以,中國人大制度是大一統文化傳統下,基于人民革命實踐和現實需求的政體嘗試,全球獨有又適合中國國情。
一個國家的政體,應該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來評判,而不應該由外部少數人指手畫腳來評判。人大制度,中國人民最有發言權,是否適合自己,是否適合自己的民族,在中國共產黨100年的實踐中,在新中國72年的發展中,中國人民和中國歷史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參考文獻:
[1]陳紅太. 從黨政關系的歷史變遷看中國政治體制變革的階段特征[J]. 浙江學刊, 2003(06):79-89.
[2]俞可平.簡論當代中國的政治制度[J].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
[3]金太軍.建設政治文明與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J].理論探討,2004, 000(004):5-8.
【作者簡介】史玉琴(1983-- ?),女,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講師,鄭州大學新聞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新聞實務、政治傳播、公務員媒介素養。
【基金項目】河南省人大制度理論研究會2021年度資助課題項目“新時代人大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項目編號RDYJ(2021)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