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梅
【案例背景】
《綱要》藝術領域的目標始終閃爍著這樣的思想:尊重幼兒的個性特點,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自己喜愛的方式進行藝術活動,鼓勵通過藝術活動激發幼兒的審美情趣、體驗審美感、體現成就感,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區域活動是幼兒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形式,也是我班幼兒在幼兒園里最喜歡的時間段,而作為園本特色活動的沙畫游戲又是孩子們最愛的游戲項目之一。這段時間,孩子們在這個小天地中,閃現了一件件充滿創造性與智慧靈光的小故事。
【案例描述】
故事一:
這是我們進行過四次沙臺創作活動后,孩子們在沙畫區進行游戲的一個小現場。只見四個孩子人手一個沙臺筆直排成一條線,我仔細的看著他們輕輕打開沙臺臺面白板,取出彩沙盒放置在右手邊,接著又將白板有孔的位置統一置于左上方。接著,在一切準備就緒中,孩子們開始取沙,手在彩沙盒上閑置一會兒,待過多的沙子流完,小手順著沙臺臺面左右移動起來,區域靠窗欄桿上夾作品的線繩是最好的提示小老師,孩子總是在潛移默化中對準線,抬高手臂,一層一層輕輕撒著沙。經過一個月的練習,孩子們撒沙的技能已經輕車熟路,半空中完美的撒沙弧度均勻的落在臺面上,這時我一眼看過去,突然出現了一抹不協調的身影,原來是可恩小朋友,只見她的手臂彎曲著,上下上下,以對角線的路徑在撒著沙。我走到孩子的身后沒有說話,只是輕輕的拍了拍她的肩膀,用手指了指左邊正在作畫的葡萄,又用手指了指右邊正在作畫的果粒。孩子觀察了一會兒,好像發現了什么似的,她將沙臺清理了干凈,重新取沙,手臂抬高伸得筆直,左右移動開始在沙臺上撒沙。這次沙子撒的很均勻,她配合著身體前后移動臺面的每個角落都被撒得完滿充實。接下來,孩子用勾畫的方式畫了一個公主,又用漏沙的方式畫了一個太陽,畫面呈現效果清晰美觀。
故事二:
區域游戲開始了,我走近了沙畫區,這時后曦曦小朋友已經將沙臺放在了桌面上,右手邊的小沙盒、刷子都已經準備就緒,他正將臺面送回大沙盒上,只見她先握取了一把沙子在小沙盒上方手心朝下漏沙,漏了兩三秒后,將手移到臺面上方,從上往下的順序由左至右開始撒沙,第一次手中沙子撒完后,她看了看臺面,左下角、右上角還有右邊中間的位置沙子很薄,她二次取沙,依舊將手心朝下漏了一會兒沙子,接著,手移至臺面沙量較少的位置開始為臺面二次撒沙,撒完手里的沙子,他將手移到小沙盒上方,雙手怕打將余沙抖落在沙盒中,然后,她雙手變成“小爪子”,十根手指指尖朝下,在臺面上開始點畫,她從中間的地方開始點,一邊點一邊自言自語:“我下得雨有很多呢。”點完中間部分,她看了看臺面,停下了動作,過了幾秒后,她將臺面的沙子清理到了大沙盒中說:“哎呀,我做錯了,雨是從上往下點的,我的雨沒有下好,剛剛怎么忘記了?”
【案例分析】
故事一中,可恩小朋友在沙臺創作中的撒沙環節出現了沙子沒有撒勻的小問題,通過對同伴撒沙行為的觀察,孩子能主動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并且及時調整,有一定的觀察能力與自我調整能力。同伴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說出自己用了哪些技能方法,可以幫助大家進行新的嘗試與經驗喚醒。
故事二中孩子在操作沙臺作畫春雨的實況記錄中可以看出,曦曦小朋友的觀察能力以及撒沙操作步驟的掌握還是比較好的,她能發現臺面需要“補沙”的位置,能夠按正確的撒沙步驟撒沙,并且在清理手上余沙時小心翼翼得將手移到小沙盒上方抖落,都說明她在平時的學習和練習中都非常細致、認真。點畫完后再停下觀察并得出“我做錯了”的結論也是孩子自我思考的過程,通過后面的語言“雨是從上往下點的,我的雨沒有下好,剛剛怎么忘記了?”這句話可以看出她可能回想起教師示范時的特別提醒“雨是從天空往下飄落的”,所以說“自己做錯了”,并且認為自己的雨沒下好,收拾了臺面后,又準備重新再做一遍。
在兩個故事中,教師都是以一名觀察者的身份注視著孩子的一言一行,筆者認為面對這樣愛思考、善于觀察的孩子時,在孩子操作中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以給孩子多留一些自我思考、自我檢查的時間,盡量讓其自己發現并修正,這樣會比你直接去幫助她、告訴她問題所在或干脆在她身旁再做一次示范操作的效果要來得更好。孩子有了自我的思考才會記得更牢,必要的時候,減少師的存在感也是讓孩子進行自我提升、獨立性培養的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