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雁
小說作為四大文學樣式之一,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廣闊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小說是最貼近生活,最容易讓學生感同身受的文學樣式。從而小說教學,也是最能使學生從優秀小說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但是,當下的小說教學,太過于注重從小說的環境、人物、情節三要素和主題的角度分析小說。這種教學思路有明顯的功利性,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側重于主題先行地進行教學。
例如講《裝在套子里的人》,老師很容易得出,作品通過別里科夫這個可笑的形象塑造,反映十九世紀末沙皇俄國的黑暗現實這一主題。講《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也很輕易得出反映的是“官逼民反”的主題。這種大而化之的方法,只是告訴了學生這篇小說講了什么,卻無法使學生在語言的構建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造等核心素養上有過多的提升。
其實,這一難題,我們可以用文本細讀的方法有效解決。文本細讀,就是以文本為中心,重視語境對語義分析的影響,強調文本的內部組織結構,通過這種方式把握文本、闡釋文本。這樣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欣賞作品語言表達,把握作品的內涵,獲得更高的審美體驗。
那么,從哪些方面細讀呢?
一、咬文嚼字,細讀字詞
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說:“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小說教學中,也要要求學生有這樣的態度。作者寫作時所選用的一字一詞,就是想用最準確的詞表現最精確的意思,或者達到最佳的表達效果。而我們就是要通過咬文嚼字,認真揣摩,細讀深思 ,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思想。
課文中,是這么描寫陸謙、富安到李小二店中的:“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門前安排菜蔬下飯,只見一個人閃將進來,酒店里坐下;隨后又一人閃入來。”首先,從用詞來看,作者不用“進來”而用“閃將進來”、“閃入”,這是為何呢?我們細細品味一下,就可以感受到,“進來”一詞只側重于陳述結果,有人進來這個事實。而“閃”,有“猛然、突然、很快”的意味,側重于表現進來的狀態和過程。“閃”字活靈活現地表現出搞陰謀詭計之人鬼鬼祟祟的情態。其次,從敘述句式上來看,作者也沒寫“兩個人閃進來”或者“一前一后閃入兩人”,似乎后一種敘述更加簡潔。這讓我們想到魯迅先生《秋夜》中類似的句子:“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魯迅為什么不直接說成“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棗樹”呢?張大春在《小說稗類》中對此分析的很好,他說:“作者有意識的通過描述程序展現觀察程序,為了使作者對世界的觀察活動準確無誤的復印在讀者的心象之中,描述的目的便不只在告訴讀者看什么,而是怎么看,魯迅奇怪而冗贅的句子不是為了讓讀者看到兩株棗樹,而是暗示讀者以適當的速度在后園中向墻外轉移目光經過一株棗樹,再經過一株棗樹,然后延展向一片奇怪而高的夜空。”說得更準確點,就是極度痛苦中的作者,在立定或坐定的狀態下看到的。這個視角,是作者主動地看,它沉重而緩慢。而李小二所見的“閃”,是被動地看到,是一個動態的畫面展現。
課文中,寫林沖去買酒時,“那雪正下得緊。”林沖買完酒時,“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金圣嘆批《水滸傳》時在這兩處下的批語是“寫雪妙絕”。魯迅先生在《花邊文學·大雪紛飛》一文中說:“《水滸傳》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緊’,就是接近現代的大眾語的說法,比‘大雪紛飛’多兩個字,但那‘神韻’卻好得遠了。”“妙絕”在何處?“神韻”好在何處?“緊”字寫雪,有“猛烈、快速”之意,給人心理上一種急促、迫切的感覺。再者還暗示者林沖所面臨的形式危機,矛盾沖突到了最緊張的時刻。而“大雪紛飛”卻只是對客觀景物的描寫,毫無“緊”字傳達的韻味和效果。
二、披文入情,細讀細節
好比小說細胞的細節,可以細膩地描繪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社會環境和自然景物。披文入情,細讀細節,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小說的生動性和真實性,更形象地認識人物形象,更深刻地理解主題。
課文敘述李小二見到兩人閃進來,見到的情形是:“前面那個人是軍官打扮,后面這個走卒模樣,跟著也來坐下。”李小二不認識這兩人,按常理,走卒跟著軍官倒是常見,可是最后走卒軍官一齊坐下,卻是反常。這就更增加了李小二的疑心,則才導致其讓妻子偷聽。從讀者的視角,自然之道軍官是陸謙,而走卒是富安。富安一個走卒能夠和軍官同座,正所謂“宰相門前七品官”,是因為他是高太尉的心腹。從這個小細節可以看出作者的大手筆和良苦用心。
有一處細節,教學中很容易被忽視。林沖在草廳塌了之后投宿山神廟,“林沖把槍和酒葫蘆放在紙堆上,將那條絮被放開,先取下氈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蓋白布衫脫將下來,早有五分濕了,和氈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來蓋了半截下身,卻把葫蘆冷酒提來,慢慢吃,就將懷中牛肉下酒。”這一部分細節描寫值得細細讀。作者一連用了九個動詞,放下槍,放開被,取下氈笠,抖掉雪,脫白布衫,扯被子,提冷酒,慢慢吃,這一系列動作是有條不紊,不急不躁的,這是一個無家可歸,暫在破廟棲身之人的沉著與鎮定。也表現出林沖性格的與人無患,與世無爭,隨遇而安。但又是他大禍臨頭之時。這樣一個人被逼上決絕的反抗之路,更有力地突出了“官逼民反”的主題。
此外,還有林教頭買酒之前,“將炭火蓋了”,“拿了鑰匙,出來把草廳門拽上。出到大門首,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即使草廳壓塌,要去山神廟投宿,還要探身去摸火盆,恐怕火炭延燒起來。這些細節,表現出林沖的精細,草料場的被燒,不是因林沖的疏忽失職。
這些種種細節,讓小說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情節更加真實合理。
三、瞻前顧后,細讀伏筆照應
小說中合理的伏筆照應安排,可以使小說邏輯嚴密,結構渾然天成。激發讀者的閱讀期待和閱讀興趣。
俄國偉大作家契訶夫在談戲劇創作時,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即:如果在第一幕里邊出現一把槍的話,那么在第三幕槍一定要響。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也處處體現著著這一觀點。林沖聽到陸謙前來謀害自己,“先去街上買把解腕尖刀帶在身上。”這把刀就是契訶夫所說的“槍”。此處暗藏一刀,到后面草料場買酒來往,只是處處寫花槍和酒葫蘆,沒有一字提及刀。直至怒殺陸謙時才忽然掣出刀來。也就是“槍”在這里才響。可見作者的鬼神之筆。為什么林沖時時不忘花槍,殺陸謙時棄槍用刀呢?林陸關系最密,而陸謙又是害林沖的主要兇手,他倆的矛盾最尖銳。用槍復仇,距離較遠,而用刀則距離近,引出一段對話,讓林沖宣泄出“殺人可恕,情理難容”的怒氣。用刀復仇,來得痛快,來得酣暢。
此外,文中還有多處伏筆照應,如林沖到山神廟投宿,掇大石頭靠門,并不只是為這風雪,而是為了后文陸謙、差撥、富安一段。還有買酒路上見到的古廟。還有滄州成牢營、草料場、古廟、市井等的方位設置等等都不一而足。作者用錦心妙手,為讀者織就了一篇錦繡文章。
讓我們用細讀的方法去擁抱小說,感受、欣賞小說的迷人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