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我國的教育現狀,為了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義務教育“雙減”政策出臺。隨著政策的出臺,城市里大多數中小學生家長出現了教育焦慮。本文從渡邊淳一的鈍感力理論出發,力求解決家長的教育焦慮,實現學生的學業繁榮。用質性分析、訪談法總結家長鈍感力對學生學業繁榮產生的三點積極影響。
關鍵詞:鈍感力;學業繁榮;積極影響
中國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改革一直在尋找新出路。2010年我國全教會明確將素質教育思想一以貫之,但是數十年來,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致使素質教育在學校的推行并不顯著,“五育并舉”的思想也缺乏真正的實踐效果。面對一系列現實問題,“雙減”政策的出臺可謂是家長和孩子的福音,但城市的 “家教熱”表明家長的教育焦慮已經固化。 “減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三個層面共同出發,加減齊做、內外共抓。家庭作為孩子教育的搖籃,家長的鈍感力有利于學生在校更好地學習,實現學業繁榮。
一、家長鈍感力為學生學業賦能
“鈍感”是一個心理學名詞,與“敏感”相對,直譯為“遲鈍的力量”,雖給人以遲鈍、木訥的印象解讀,但不失為內心一種蓬勃的爆發力。在渡邊淳一的筆下,“鈍感”是一種才能,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力量。家長的鈍感力是家長擁有著自信與激勵的自我認知能力。在當前競爭激烈的社會氛圍中,家長們成為了應試教育的強大助力者,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們往往會變得緊張或反應過度。而鈍感力能使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從而求得生存和成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保持一種“難得糊涂”、“四兩撥千斤”、“阿Q式的自我消解”精神,降低了教育敏感度,運用平和的心態指導學生教育,與學校教育相得益彰,從而緩解學生的學業壓力,達到減負不減能。
(一) 家長的敏感度帶來了教育的手足無措
面對自家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往往會手足無措。應試教育的形成與教育攀比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生活中,家長們也很難做到杜威教授所說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日益增加的升學壓力,轉化為學生在學業上日益激烈的競爭,出現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也就在所難免了。面對這一現實存在,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致使學生的壓力無法減輕,反而可能加重。學校教育是教學的主戰場,但學生學業的繁榮往往與家庭教育無法撇清聯系,因此有學者認為家庭教育能力是父母在未成年子女教育中體現出的知識、能力、心態、情感、觀念與價值觀,以及教養方式的體系。面對“雙減”政策的出臺,大量教育培訓機構退出教育市場,卻無法降低家長的教育焦慮,導致了教育亂象。
(二) 學業繁榮需要家長的正確教導
長期以來,一味追求考試分數、不得法的教與學、有失偏頗的評價導向等不良現象一直占據著教育現場,教與學的諸多方面受到考試競爭的強烈影響,發生種種異化,功利應試的教學對教育事業的危害不可忽視。教育界一直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擺脫知識符號的教學,這需要家長的支持。擁有鈍感力的家長堅持自己對孩子的正確教導,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實現學業繁榮。
二、家長鈍感力與實現學生學業繁榮的關系
學業繁榮,簡而言之就是學生在學業上蓬勃發展,不僅是在文化知識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而且能取得綜合素質的全方面發展。家長們對孩子的迫切期望、繁重的學習任務加劇了孩子身心的疲憊,若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保持平和的鈍感力,找到適合孩子發展的道路,教育的效果會事半功倍。
(一) 家長的鈍感力是學校教育的添加劑
家長保持對孩子的自信心,給孩子創造激勵機制,能夠間接地加速學生對學校知識的掌握。面對中考分流,大多數學生自一年級就起早貪黑地學習,夜以繼日的知識灌輸使學生產生了知識倦怠心理,家長雪上加霜的過度干預,使孩子厭惡學習,影響知識的接受效果。家長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指導,用平和的心態面對學習成績的起伏,學生更樂意學,也能在提升興趣度的同時更好地掌握各項知識能力。
(二) 家長的鈍感力有助于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學校教學的調動,也需要家長的支持。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心態若是一味的責罵和打擊,不僅會導致學生學習情趣的消磨,更會影響其身心健康。家長克服教育焦慮,摒棄教育攀比的心態,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加以積極的引導,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增強。
(三) 家長的鈍感力利于學習效果的顯現
家長的鈍感力不是對孩子的教育撒手不管、不聞不問,而是采用積極的方法與平和的心態對待教育。鈍感不代表遲鈍不知,只是在教育過程中用自己積極的方式配合學校教育。動機被認為是直接推動學習者學習的內在動力。家長樹立了正確的教育動機,才能以身示范教育孩子,從而引導孩子快樂學習,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結語
一個優秀的家長絕不會是一個不懂教育的家長。面對國家正確的教育決策,家長需要積極支持;面對學校教育的計策,家長需要配合;面對孩子的學習狀態,家長需要引導。培養家長的鈍感力,利于克服焦躁的教育情緒,實現積極的教育管理,為學生的學業繁榮奠定良好的現實基礎。
參考文獻:
魯林岳.綜合辯證論“減負”[J].教育研究,2007,(5):69-72.
渡邊淳一.鈍感力[M].李迎躍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項賢明.七十年來我國兩輪“減負”教育改革的歷史透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5):67-79.
雷萬鵬.高度重視家庭教育能力建設[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4):22-23.
周勇.捍衛教育界的獨立尊嚴與追求——素質教育、課程改革與高考結構調整[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12):11-13.
姚芬芳,潘衡躍,曹志希.英語直接學習策略與間接學習策略的性別差異相關性分析[J].外語教學,2010,31(03):50-54.
作者簡介:曾小瓊、1994.01、女、土家族、湖北省巴東縣、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