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鳳民
摘要:本文對兒歌中詞語疊用的語感培養作用進行了探析,首先描寫了兒歌中詞語疊用形式及其功能,并探究了疊用成因,然后,針對詞語疊用這個兒歌中表現語感因素強的特點,提出了符合低學段學情的具體操作的方法。本文認為,在保證學會拼音和識字前提下,在開展有意義的學習中,教師要善于發現言語材料中語感因素強的語言點,引導學生比較辨析、體會品味語言,開展語感訓練。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感就能獲得提升。
關鍵詞:詞語疊用 兒歌教學 語感培養
新部編版一年級小學語文教材,拼音部分及課文中不僅有精美的插圖,而且還編排了一定數量兒歌,做到了圖文并茂。這些兒歌大都文字淺顯,內容簡單而又富有想象力。這些兒歌僅僅是作為拼音、識字教學的一個附屬嗎?甚至有人認為把這樣的內容作為例文來學習,除了一些生字新詞外,基本沒有什么可學的知識了。其實,這些兒歌對于學生語言積累、語感形成是大有裨益的。值得注意的是,兒歌中普遍存在詞語的疊用 現象。詞語疊用在漢語中非常普遍,可以說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漢語的特點。小學語文起始階段,可以嘗試以詞語疊用為切入點,抓住這個體現語感因素強地方,作語言例析。下面我們就以一年級上冊的拼音和部分課文中的兒歌為例,討論詞語疊用在兒歌教學中對學生語感培養中所起作用。
一、兒歌中詞語疊用的形式及功能
(一)詞語疊用的表現形式
拼音和部分課文兒歌中詞語疊用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AA型、AABB型、A一A型、AA的型、ABB型。各種類型例示如下:
1. AA型
輕輕、慢慢、嘩嘩、沙沙、咕咕、嘎嘎、喵喵、呱呱、刨刨(土)、捉捉(蟲)、搓搓(手)、沖沖(手)、擦擦(手)、緊緊、彎彎、田田、尖尖、圓圓、徐徐、粒粒、常常
2. AABB型
歡歡喜喜、快快樂樂、嘰嘰喳喳、淅淅沙沙
3. A一A型
想一想、算一算、
4. AA的型
彎彎的、小小的、閃閃的、藍藍的
5. ABB型
胖娃娃、水泡泡、叫喳喳、靜悄悄、淅瀝瀝、沙啦啦
上面五種類型中,漢語中常見的詞語重疊類型都有所體現,其中AA型數量最多。這些詞語在語境中的疊用不是簡單的重復,它的恰當運用,不僅在形式上增添了語言的韻律美,使兒歌讀來朗朗上口,而且在內容上也豐富了語言表現力,生動地描繪了事物的音、形、情、態,產生栩栩如生的表達效果。
(二)詞語疊用的表達功能
語言文字靠字形、語音激起人們的聯想,來理解其意義,再現其反映的對象。 詞語疊用在兒歌中可以繪聲繪色,摹形狀物,以此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1.繪聲繪色
詞語疊用利用聲音上的回環往復,意義上的形成張力,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增加趣味。如:
(1)小溪流說話,嘩嘩,嘩嘩。小雨點說話,沙沙,沙沙。……
(2)下雨了,雨點兒淅瀝瀝,沙啦啦。……青蛙的詩寫成了:呱呱,呱呱,呱呱呱。……
(3)……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上面3例都是對自然現象繪聲繪色地描摹,生動而又形象,誦讀這樣韻律和諧的兒歌,容易喚起小讀者聽覺、視覺形象的聯想,帶著讀者進入活潑、美好的意境之中,不僅獲得美的享受而且還豐富了想象力,會給學生帶來身心的愉悅。
2.摹形狀物
詞語疊用除了繪聲繪色外,還可以把事物的形態逼真地描寫出來,使所描繪的自然景物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如:
(1)“草芽尖尖,他對小鳥說:“我是春天。”荷葉圓圓,他對青蛙說:“我是夏天。”谷穗彎彎,他鞠著躬說:“我是秋天。”……
(2)月兒彎彎掛藍天,小溪彎彎出青山。大河彎彎流入海,山路彎彎到校園。
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利用文中精美的插圖,借助于“尖尖”“圓圓”“彎彎”等重疊形式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展開想象和聯想, 能夠比較直觀地認識到草芽、荷葉、谷穗、月兒、小溪等不同形狀,體會自然景物可愛與美好。
以上通過對語境中的詞語疊用表現及功能的分析,從本質上看,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不只是拼音、識字教學,而是一種語感的培養。這是基礎教育語言教學的核心。
二、兒歌教學中的語感培養
兒歌教學要以低學段學生的好奇心為出發點,采用能激發起他們興趣形式開展課堂教學,比如游戲,這樣會給小學生的學習帶來樂趣。兒歌對相關的內容描述與動聽悅耳的語言節奏、韻律協同起來,不但便于學習內容的記憶,念誦這樣兒歌也會給他們帶來快樂和美好的情緒體驗。既然詞語疊用是兒歌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語言形式,可以抓住動態語境中的疊用形式,結合低年級的學情,運用口頭誦讀、比較品味方法開展教學。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吸收和積累語言,還有助于習得和積淀語感。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是對一種話語系統的敏銳感覺,是長期規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的能力。 學生語感能力的形成離不開語感實踐。
(一)口頭誦讀
以《四季》為例,這一課對四季幾種典型性事物描述,通過草芽、荷葉、谷穗和雪人表現春夏秋冬的特征。語言親切、生動,韻味十足,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這首兒歌形式突出特征就是詞語疊用極具特色。整首兒歌四小節,除最后一節外,每節都有詞語疊用形式。如:“草芽尖尖、荷葉圓圓、谷穗彎彎”。讀起來不僅富有美感,而且也體現這三種景物的特點。有經驗的教師就能捕捉到兒歌中詞語疊用這個關鍵點,依據學情切實有效地開展語感實踐的。我們以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教師進修學校劉敏老師的課程設計為例 ,引述如下:
(朗讀品析,走近春天)
1. 讀詩
師:游客們趕緊坐好,我們一起坐上四季列車,開往四季第一站——春天。(大屏幕出示:春天,及第一句詩)草芽尖尖,他對小鳥說:“我是春天。”
師:可愛的游客們,睜大眼睛,細細地找一找,這句話中你們看到了哪幾個與春天有關的
景物?
生:草芽,小鳥。
師:哪位小游客能告訴我,為什么春天要寫草芽和小鳥?(這是春天特有的景物)
師:小草芽,你是什么樣子的?請你用文中的一個詞告訴小游客們。
生:我是“尖尖”的。
2. 認識疊詞
師:哦,草芽的形狀是尖尖的。尖尖,瞧,組成這個詞的兩個字是一樣的,兩個“尖”靠在一起,這就叫疊詞。疊詞讀起來瑯瑯上口,富有音韻美。聽,草芽尖尖。一起讀一遍。
師:草芽尖尖,說的是草芽的形狀。草芽是什么顏色的?誰能用疊詞形容草芽的顏色?(綠綠)
師:連起來說,草芽——綠綠。
師:還可以說,草芽——青青。
師:春天的草芽剛剛長出來,可嫩了,誰還能用疊詞形容小草芽?(草芽嫩嫩)
師:剛長出來的小草摸上去,感覺——軟軟的,請你連著說一遍。(草芽軟軟)
師:小草芽摸上去感覺非常柔和,也可以說——草芽柔柔……
師:原來小草芽能帶給我們這么豐富的感覺,一起來讀一讀(草芽綠綠、草芽青青、草芽嫩嫩、草芽軟軟、草芽柔柔)
3. 指導朗讀第一節詩歌
上面這個教學設計具有一定的游戲性,學生以游客的身份參與旅行之中,在老師的引導下,找出代表春天的景物——草、鳥。 然后識別“疊詞”,朗讀“草芽尖尖”。由草芽的形狀擴展到草芽顏色“綠綠”、“青青”,進行仿說。同時,給以感官提示,調動小學生類推興趣,說出“草芽嫩嫩”、“草芽軟軟”、“草芽柔柔”……。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在老師引導下,在有意識的語感訓練中,在語境中運用詞語重疊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不僅積累詞匯,還發展學生的思維。這不是卓有成效的語感實踐嘛!可老師并不滿足于此,緊扣語境,發散思維,抓住詞語疊用這個語感因素強的地方,進行了多樣化的語感訓練。接下來教學片斷還展示了遷移拓展的成果。為討論方便,教學設計引述如下:
(語言拓展,觸摸春天)
1. 拓展說話
師:小游客們,睜大眼睛,去尋找一下,春天都有哪些美景。師配樂范讀:請睜開眼睛,你們看到哪些景物?(桃花,柳樹……)
師:瞧,我們都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看看誰還有一張會說的巧嘴,能用疊詞來形容這些春天的景物,形容它們的顏色、形狀、聲音、動態都可以。
生:桃花粉粉、燕子飛飛、春雨沙沙……
2. 拓展說詩
一個學生說出一個疊詞,馬上出示另一個景物(課前,教師布置學生每人準備幾個春天的景物圖,如桃花、春雨、蝴蝶、蜜蜂、柳樹……),引導她說出一句詩歌。桃花紅紅,他對蜜蜂說:“我是春天!”
師:瞧,這就是一句詩,寫詩,就這么簡單,
你也能當小詩人了!(PPT出示模版)草芽尖尖,他對小鳥說:“我是春天。”
師:桃花紅紅,他對春雨說:“我是春天。”(老師將黑板上的景物卡片桃花、春雨舉起來說)
同桌利用課前準備好的春天景物圖互相練習說話。
上面這個教學片斷在前面語感實踐的基礎上,開始遷移拓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前面的誦讀,孩子們已經掌握簡單的句式結構,進行模仿創編,原有的兒歌基礎上創編出自己的新兒歌。這種緊扣語境的動態生成語例,內容具體實在,思考性、趣味性都比較強,學生又是參與創造的主體,這樣的語感訓練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作用較大,效果也好,體現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二)比較品味
兒歌、童詩以詞語疊用為主要的表現形式上,這為教師開展語感訓練提供絕佳素材。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對疊用形式進行比較、推敲和品味。這樣,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詞語疊用形式的內涵,同時也能認識到其使得語言表達效果產生了細微的差別,這樣扎實的語感實踐訓練會大大促進學生語感形成。以《小小的船》、《青蛙寫詩》、《四季》為例,可略見一斑。
《小小的船》以其優美的意境,形象的比喻,豐富的想象,為孩子們展現了一幅優美的畫卷。這首短詩形式上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連續使用多個詞語疊用形式。如:“彎彎”“小小”寫的月亮和船的形狀;“閃閃”展現了夜空中星星靈動之態;“藍藍”描繪了天空之美。教學中朗讀時要注意節拍停頓,“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節奏上3/2/3/1節拍,也要注意同韻詞的使用給誦讀詩歌所增加的流暢性。這里不僅壓腳韻,其中“彎彎”、“閃閃”、“藍藍”也是同韻。通過朗讀,可以比較“彎彎的”和“彎的”;“小小的”和“小的”的異同,出示月亮和小船的圖片,從中感受到“彎彎”比“彎”更彎些,“小小”比“小”更小些,不僅表達的程度不一樣,閱讀起來也更容易產生親切感。這里形象地寫出了月亮彎彎、小船彎彎。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對取其一點展開想象的比喻特征,有更多了解。有經驗的老師依據學情這樣設計的,現引述如下 :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先體會“藍藍”與“閃閃”的疊詞之美后,再緊扣疊詞開啟想象:藍藍的天空像什么?閃閃的星星又像什么?小小的船兒像什么?學生會說,藍藍的天空像蔚藍的大海,一望無邊;藍藍的天空像藍藍的綢布,柔美潤滑。閃閃的星星又像大海中無數跳躍的水珠,還像調皮的小朋友在眨著眼睛。彎彎的月兒就是大海中那一舟小船,漂呀蕩呀,樂悠悠。在此基礎上,創設情境,引入詩境:藍藍的天空,閃閃的星星,彎彎的月兒,多美的夜晚呀,多美的夜空呀,那就讓我們飛上藍天,坐到月亮上去,去享受美好的夜色吧。在《小小的船》的悠揚旋律中,學生馳騁想象,盡情暢談,深情朗讀,既體會到了詩歌的優美意境,作者的美好情感,又感受到疊詞的精妙,發展了語感。
上面的片斷不僅讓學生體會品味了詞語疊用形式在語境中的語義,而且還讓學生發揮想象學習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在辭格運用中發展了思維能力(如聯想、想象、類比等),同時也培養了審美情感和審美情趣。這里老師的情景帶入方式,讓孩子們有身臨其境之感,與文中抒情主人公徹底擁抱,共同分享這首童詩所帶來的美好。
以上教學實例潛移默化地、不露痕跡地對學生進行了語感培養。甚至還可以有意識地對詞語疊用類型進行了橫向的對比,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詞語疊用感受體驗。如下面教學設計片斷 。
《青蛙寫詩》中的疊詞就比《小小的船》《四季》豐富一些,不僅有“呱呱”的AA式,也有“呱呱呱”的AAA 式,還第一次出現了“淅瀝瀝”“沙啦啦”的ABB式。尤其是“呱呱”與“呱呱呱”的節奏不同,雨的“淅瀝瀝”與“沙啦啦”的意趣差異,都需要學生好好發現,細細體會。學習第一節,先引導學生發現這節中的“淅瀝瀝”和“沙啦啦”都寫的是雨聲,再思考為什么要用兩個詞寫雨聲,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或播放雨聲錄音,區別這兩種雨聲的不同,懂得“淅瀝瀝”和“沙啦啦”寫出了雨點從小到大的過程,并讓學生運用繪聲繪色的朗讀表現出這一變化。朗讀又會讓學生獲得意外的收獲:這兩個詞的結構是一樣的,和已認識的“小小”“彎彎”的AA式又有不同,從中感受ABB式的語言節奏美。學習最后一節,要重點體會同樣寫青蛙的叫聲,為什么寫了“呱呱”,還要用“呱呱呱”。可采取朗讀對比的方式,品味語言形式的變化,體會它們在節奏、傳遞的意思、表現的意味上的差別,從而讓學生體味疊詞的結構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與眾不同的節奏美和韻味美。
以上教學設計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感受語言材料和品味詞語疊用形式中,激發學習興趣,在參與語感訓練實踐中獲得了對詞語疊用形式的感悟。這無疑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高會有所幫助。
綜上,我們對兒歌中詞語疊用形式表現、功能及在兒歌教學中所起的作用做了初步分析,可見,兒歌教學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在保證學會拼音和識字前提下,在開展有意義的學習中,教師要善于發現言語材料中語感因素強的語言點,引導學生比較辨析、體會品味語言,開展語感訓練。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感就能獲得提升。限于篇幅,對整個小學語文教材中詞語疊用的系統考察將另文討論。
參考文獻:
[1] 李宇明.兒童語言的發展[M].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75.
[2]彭小紅,白小芳.論早期說漢語兒童的疊詞現象[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4,11(6):46.
[3]洪鎮濤.積累·語感·語感訓練——小學生自發仿寫古體詩的啟示[J].中學語文教學2004(1):14
[4]莊文中,中小學語言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209.
[5]劉敏.以疊詞為切入點,感受漢語形式美[J].小學語文教師2012(12):57-58
[6]邱佳瑜.疊詞的語用價值與教學妙用[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12):30
[7]藍卡佳,李林.現代漢語的疊詞與基礎教育語文教學[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9,4(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