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際之間文化交流機會增多,國民能夠接受到各種文化資訊,豐富的文化提升了人們的鑒賞水平,同時也擴大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影響,提升了國民的文化自信。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形式,京劇在國內外都受到人們的追捧和喜愛,而男旦是京劇藝術中一種重要的表演形式,男旦的表演發展豐富了京劇藝術的內涵,同時也展現出我國戲曲藝術的特征。本文將針對京劇男旦表演形式,介紹京劇男旦的歷史發展,探討其藝術價值,提出京劇男旦以及我國傳統戲曲藝術的發展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京劇男旦;戲曲藝術;發展歷史;發展建議
引言部分
男旦本身是京劇藝術中的一種表演形式,指的是男性反串女性角色,塑造戲曲人物影響的一種方法。男旦的出現本身就代表著不同時代對于兩性關系以及藝術的認知,體現出較高的文化價值。此外,男旦還推進了京劇藝術的發展,形成獨特的藝術現象,值得人們研究與借鑒。當代人應該深入研究男旦的發展歷史以及深層次文化內涵,正確看待男旦表演現象,并立足于時代發展的特征推進男旦藝術改革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表演人才,促進我國京劇藝術的發展,提升我國文化實力。
一、京劇男旦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一)男旦的形成歷史
“男旦”是京劇藝術中一種常見的表演形式,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男旦已然成為傳統京劇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深受人們的喜愛。然而男旦藝術在京劇戲曲中的發展卻是一段曲折且復雜的過程。男旦的表演方式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有男性戲曲藝人為帝王貴族進行表演,歷史中被稱為 ? ? ?“徘優”和“倡優”。隨著時代變遷,漢代時期的“倡優”保持了男扮女裝的表演形式,并在表演創作方面不斷創新,豐富了表演內容。進入漢魏交替時期,這樣的表演形式得到眾人追捧,一度融入奢靡風氣中。從魏晉南北朝直至隋朝,男優女扮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娛樂性的演出形式,且在雜劇表演中盛行,被稱為“裝旦”和“妝旦色”。進入宋代之后,不同戲曲中的男扮女裝表演形式得到了廣泛發展,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京劇表演中出現了男旦形式。然而男旦表演在元明時期主要服務與朝廷權貴,這些藝人大多社會地位低下,生存環境比較惡劣,但也正是他們為我國古代戲曲發展做出了貢獻。盡管清代之后也存在名優關伶風氣,但此時已經出現成型的京劇表演體系,且受到人們的歡迎,男旦在京劇藝術中的地位得到了肯定,也得到了人們的廣泛接受。在后期的文化發展中,我國京劇文化藝術迎來了較好的發展交流機會,京劇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受到了其他國家人們的廣泛歡迎,男旦藝術更是得到了創新發展的空間與機遇[1]。
(二) 男旦的文化內涵
從男旦發展與演變過程來看,“男旦”展示了我國長期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現實。我國封建社會大多以男性為核心,傳統戲曲中的女性想象一般都是從屬于男權文化的產物,比如人們熟知的西施、花木蘭、卓文君等形象,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我國京劇藝術文化內涵也逐漸豐富,體現出民族性和創新性特征。在這樣的時代歷史背景下,很多人受到我國封建主義的影響,對男旦表演形式存在歧視的心理。此外,男旦表演藝術與我國傳統戲曲藝術發展緊密相關。我國戲曲藝術為男旦的表演提供了載體,使得京劇藝術在男旦表演的加持下達到較高的藝術水平。當前京劇中的男旦表演已然經過幾代優秀演員的研究與積累,其為現代京劇藝術發展做出了貢獻,影響了京劇表演藝術法則的制定,同時也促進了京劇流派的個性化發展[2]。
二、京劇男旦與戲曲藝術發展建議
(一)借鑒國外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不僅帶來了多元化的演唱發聲技巧,同時也帶來了不同的審美文化。從演唱技巧方面來看,美聲唱法與我國戲曲演唱藝術體現出不同的藝術特征,美聲唱法的唱法優美,情感表達直接熱烈,發聲方式更加科學。我國傳統戲曲演唱體現出獨特的音色審美,極具民族韻味,體現出獨特的音樂美感。美聲唱法引入我國之后對戲曲表演中聲音審美的發展產生了影響,美聲唱法以其豐富的泛音與充分的共鳴表達展示出聲音的穿透力吸引了大量音樂家的關注與研究[3]。美聲唱法為我國戲曲演唱提供了比較科學的技巧借鑒,尤其是呼吸方法以及氣息的控制,不僅能夠改善聲音的彈性,同時還能夠調整演唱過程中的音色音質,提高聲音的變現力與穿透力。另外,“真假聲”混聲演唱技巧也優化了戲曲演唱的狀態,使得男旦聲音在不同聲區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演唱的效果。男旦表演藝術的改革應當從聲音的創新表達開始,演員可以借鑒美聲唱法,抓住兩者真假聲混合的共同特征,突破自身音域的限制,提高京劇作品的旋律性,給予聽眾非同一般的聽覺感受。此外,美聲唱法還能夠提升男旦聲音的立體性,滿足現代觀眾對于強烈感官刺激的需求,吸引更多觀眾。針對京劇旋律的局限性,男旦演員也可以通過美聲唱法的形式進行改善,進一步促進我國男旦藝術的發展[4]。
(二)推進男旦表演改革
與傳統京劇表演模式相比,當前人們能夠應用的舞臺技術以及道具更加豐富,人們則應該抓住時代科技發展的成果,將其融入男旦京劇表演中,實現傳統藝術的改革發展。首先,男旦表演者應當深入學習京劇作品,強化基本功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揣摩人物形象與特征,提升自己表演的形象性與真實性。當前我國男旦表演類型比較局限,受眾也并不多,因此需要從男旦演唱風格入手進行創新設計,吸引更多人的關注。要想實現創新設計與發展,男旦表演者應不斷積累臺上與幕后表演經驗,綜合考慮時代發展特征以及市場需求,對傳統京劇劇本進行改良,推陳出新。期間值得注意的是,推陳出新并不代表者對傳統京劇文化以及表演形式的徹底摒棄,而是在保留原有戲劇特色的同時創新表演形式與內容,滿足現代人對京劇文化的需求。除此之外,人們還可以增加男旦表演中的道具應用,增加武打動作設計,提升表演的真實性,強化表演感染力[5]。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男旦本身是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表演形式,同時也是京劇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人們應當從歷史、文化等各方面對其進行研究與分析,正確看待男旦文化的藝術價值,融合現代化發展理念實現男旦表演的改革與創新,促進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顏全毅.戲曲男旦藝術源流簡談[J].文史知識,2020(01):92-97.
[2]萬一成.對“男旦”這一藝術現象的解讀[J].大眾文藝,2017(20):149-151.
[3]李靈枝,李綸.解讀“男旦”藝術現象[J].名作欣賞,2017(21):105-106.
[4]盧飛燕. 聲腔、行當、性別—論京劇音樂的生旦分腔[D].中國戲曲學院,2017.
[5]盧正文.男旦文化探究[J].劇影月報,2017(03):41-58.
作者簡介:何雨蔓(1991-),女(漢),四川攀枝花人,三級演員,研究方向:戲劇、戲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