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敏
學校與相關群體的關系——學生家長和院校周邊群體是支持學校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學校形象的重要評價者和宣傳者。對于學校來說,家長對于學校、教師的評價和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學校、教師的態度和感情,進而影響到學校對于學生的教育教學效果。贏得學生家長的口碑,能夠幫助學校在社區公眾心目中樹立威信和形象,較之其他宣傳手段,其效應和影響都更深遠持久。所以作為學校應與相關群體建立良好的關系。
與社區建立和睦公共關系的途徑
與普通學校相比,職業技術學校具有專業性、職業性特點,文化氣質豐富活潑,有時還要面對“有色眼鏡”。因此,職業技術學院的公共關系協調工作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與特點,在工作方法上,既要務實又要務虛,以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樹立自己的鮮明形象。 (一)資源共享
職業技術學院與普通學校相比有著專業人才與知識方面的優勢,更具有實踐性,更容易在社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作用,但是實際上卻往往使自己處于“孤島”的地位,得不到社區的了解與肯定。特別是有些職業技術學院由于生源差、校風差等原因被貼上“較差學校”的標簽,形成了惡性循環,進而影響到學校內外各項工作的開展。同時,受學校中心意識的影響,人們通常認為學校教育資源比社區教育資源更具優越性,只有學校的知識是正規的知識,社區教育資源僅被視為補充,從而忽視了其對學校教育有重要的改善作用與能夠促進學校教育民主化、學生個體社會化,有利于學習化社區的形成,有利于教育創新及創新人才培養的積極意義。職業技術學院與社區各行其道,資源使用率低下,造成極大的浪費,對于學校而言,減少了與社區公眾接觸的機會,加深了隔閡。在資源日益緊缺的今天,應以此為突破口,發揮學校的優勢,開展與重點公眾之間的公共關系建設,推進職業技術學院與社區關系的改善。比如邀請相關社區公眾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公益活動等。在開展社區公共關系建設活動時,不能只著眼于眼前的回報,而應考慮長遠的利益。
在人才方面,可利用自己的師資力量為社區提供繼續教育、成人教育、業余教育等非正規教育與各種形式的短期培訓,為社區居民組織提供知識,傳授實踐生產技能,解決居民的實際生產生活需要,使家長和其他公眾能夠切實感受到學校的價值;在教學方面,應重視校外示范基地的建設,積極發展校外學生家庭實習基地,使學校的生產、實驗、實習基地成為當地生產經營管理與技術推廣輻射的示范;在學生方面,可將參加義務勞動與生產作為學生的實踐操作課程,為社區提供便利,同時陶冶學生情操,樹立職業意識;在生產成果方面,職業技術學院實行產教結合提供的服務與創造的經濟價值是普通教育所不能比的,校辦產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與當地市場的情況,合法經營,滿足社區需要,為社區創造經濟效益,師生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術服務于社會,可以是無償的;注重社會效益與學生的思想教育,也可以是有償的,其所提供的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服務是會被社區欣然接受的。
(二)氛圍共建
當前,一些學校將社區的參與僅僅看作是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盲目清高,不承認社區的教化與影響的作用,忽視與社區在精神文化上的共存與一致性。學校與社區關系的貌合神離必然導致學校與社區的關系處于一種非平等的狀況,這樣的狀況持續下去,必然使二者的交流與合作得不到鞏固。所以,必須創建學校與社區關系融洽的氛圍,這里的氛圍主要是指文化氛圍,即學校的價值觀與規范應取得社區的認同和進一步參與。
學校要率先作出開放的姿態,向社區散播自己特有的人文氣氛,接納來自社區的精神文明成果,使社區的精神生活更為活躍豐富,并在彼此的心理上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使社區文化與學校風氣相得益彰。
學校要作好分內的事情,即保證良好的教育質量,精益求精,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素質與學校的效益,而不是夸夸其談,只做表面文章;學校的道德教育工作要富于活力,靈活能動,不斷地從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產生的新事物、新思想中吸取養料,使德育工作適應時代與環境的需求,發揮主動性,創造獨特的德育風格,適時引導學生,及時解釋各種文化現象,以學生的精神風貌向媒介展示學校的德育成果;要加強與家長和其他團體之間的溝通,家長與非教育團體不像專門教育機構對于教育規律與文化創建有專業性的把握,但卻是學生不可避免要接觸的對象,因此要爭取家長與非教育團體的理解,并與其合作;要根據學校專業性、職業性特點,將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質量觀念教育輻射到社區周圍,帶動整個社區的進步;職業技術學院豐富的文體生活與藝術創造可以和社區共享,讓社區公眾受到藝術熏陶,得到審美感受,同時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樹立學生的服務觀念;要開門辦學,關注上級主管部門對教育工作的指令和要求,更要了解社區對學校工作質量的評價、建議和要求;學校要加強與社區用人單位的聯系,調查畢業生表現,傾聽對學校培養人才素質的要求以及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的要求,以此調整辦學方向,改進教學管理的方法與策略;要與同類型學校加強聯系,在保持自己特點的同時,吸取他人的管理經驗,互通有無,和諧共存;學校要了解媒體公眾的職業特點,掌握與其交往的方法和原則,建立友好的合作關系。這樣,在職業技術學校形成富有個性特色的校園文化后,可以運用媒體手段,積極向外輻射宣傳,用事實說話,在廣度和深度上將自己的辦學成績與服務理念傳達給社區公眾。
辦教育要質量先行,沒有教育質量,其他一切都沒有說服力。因此,學校要加強內部工作,公共關系意識、服務意識要貫穿到每個具體環節,師生人人有責。良好的形象與信任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就建立起來,這要靠平時積累。如果稍有成效就停滯不前,即使已經建立起來的良好的公共關系也會由于疏于聯絡而功虧一簣。學校舉辦活動,設計項目時,要注意區分中心公眾與邊緣公眾,學校與社區的聯系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一定要在不同時期及時做出調整,既要服務于主要公眾,同時也要幫助邊緣公眾解決具體問題。
職業技術學校社區公共關系雖然是以塑造自身形象為目的,但是應以服務社區為前提,以服務為管理原則,服務功能較之于其他功能,作用更為直接,據此可以確立職業技術學院在社區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為學院的領導所以必須重視與相關社區公眾的關系,這樣才有利于學院的生存,與周圍社區共同發展并進,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