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靜 李瑛
摘要:自20世紀50年代起,認知科學的心理學基礎就在認知的研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促進了認知科學的發展,還對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代認知科學的心理學基礎是對“認知”一詞的一次次進化。第一代認知科學以認知心理學為心理學基礎,強調思維的符號化,認知活動的先天遺傳。第二代認知科學體驗哲學為基礎,注重人類主體對客觀世界的體驗。
關鍵詞: 認知科學; 認知心理學; 體驗哲學;
1.什么是認知科學
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認知革命的產物-認知科學,以認知一詞為中心,涉及人類認知系統的各個方面。在認知革命試圖擺脫行為主義給心理學研究帶來的弊端時,認知科學由此而起,從而使對認知和心智的研究成為主流,這也是第一代認知科學的出現。隨著認知科學的不斷發展,70年代第二代認知科學誕生(王寅2002)。認知科學涉及很多的交叉學科,例如:認知心理學、認知語言學、神經學科學、人工智能等。因此,認知科學根據研究道路的不同進行交叉學科的研究。在眾多的交叉學科中,心理學對于認知科學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心理學在認知科學的研究中是占主導地位的,它是認知科學的精神中心因為認知一詞本身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問題(薛旭輝,2017)。這一事實可從米勒(Miller, G. A)的理論,“認知科學六角形”中得出,身為認知科學的創始人之一,米勒在總結認知科學發展的報告中,對認知六角形進行了深刻的解釋,對于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核心學科和非核心學科進行了劃分,從而得出認知心理學為認知科學的主要學科(李其維,2008)。
認知革命的開始與認知心理學和喬姆斯基理論并行發展,由此開始了第一代認知科學。1999年,L&J把認知科學劃分為第一代認知科學和第二代認知科學。首先,第一代認知科學的基礎是客觀主義、分析哲學和笛卡爾的觀點。人類的心智如電腦符號一般可計算是第一代認知科學的主流觀點。就像電腦的運算規則一樣,人類的認知過程也是由一套規定的規則進行操控。與第一代認知科學反之,第二代認知科學的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認為人類的心智是人類每天所進行的活動的產物。就有體驗的過程,才有認知。不存在運算規則的控制。兩代認知科學也有相同之處,都是以人類的心智和認知為研究中心,對語言的存在是持相同觀點的。
認知心理學是第一代認知科學的基礎。認知心理學在當時是以人工智能為突出代表的學科,如Newell 和Simon 在1954年研究的計算機程序,一般問題解決者和邏輯理論家。將大腦神經看作電腦程序,認知的過程都是可以用無意義的符號來表征。第二代認知科學的心理學基礎與之完全相反,堅持人類的認知與身體體驗活動密切相關,摒棄了客觀主義的觀點。在語言觀上,喬姆斯基理論的誕生說明第一代認知科學注重研究語言的形式和語法(顧剛,1999)。與之相反,第二代認知科學著重于人類的主觀影響,和對語言的意義的研究。在范疇理論方面,第一代認知科學是基于認知心理學的經典范疇理論,強調每個范疇內成員地位相等。而第二代認知科學的原型范疇理論強調每個范疇都有一個原型,且范疇內各成員地位不同。
2.兩代認知科學的心理學基礎
兩代認知科學的心理學基礎因研究方向和理論影響的不同,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不同的。在20世紀50年代,因為認知心理學為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向,第一代認知科學深受其影響,接受了客觀主義、英美的分析哲學和笛卡爾的眾多理論。喬姆斯基就完全吸納這種觀點,創建了喬姆斯基理論,人類對語言的思維和認知是先天得到的,所以語言的語法和句法也是自治的。語言也像是電腦中的運算規則一樣,普遍語法在人類大腦中存在,人類在進行活動時,就可以理解和生成語言。
第二代認知科學的心理學基礎是基于身體活動帶來的經驗,對客觀主義、英美分析哲學和二元論、天賦論進行了質疑。堅持人類的認知活動不是先天遺傳的來,是身體活動經驗得來的。人類對于客觀現實進行體驗,從而形成方位空間、范疇等,進而進行加工,形成意義。第二代認知科學的代表人皮亞杰,他的建構論和互通論充分的解釋了人類的認知是后天形成的。只有在人類與客觀世界進行互動之后,才會有認知的產生。兩代認知科學在心理學基礎上的不同之處就是“身體體驗”,客觀主義和非客觀主義。
3.認知科學對認知語言學的影響
認知語言學是認知科學與語言學的一門交叉學科。認知語言學又分為廣義上的認知語言學和狹義認知語言學。認知語言學一次誕生于1971年,此時為廣義上的認知語言學。以索緒爾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語言學,主要研究語言的內部結構特點,其心理學基礎是行為主義。其次為轉換生成語法,代表人物有喬姆斯基,與第一代認知科學理論基礎相同,認為認知活動與體驗無關。轉換生成語法注重語言的深層結構和語言的能力。雖然忽視了身體體驗的重要性,但也對大腦機制的研究做出了貢獻。功能語言學的研究重點在于語言的結構,也就是形式。認知語言學基于第二代認知科學,從認知的方向對語言的認知方式和知識結構進行解釋和研究。因此,認知語言學在哲學、心理學、范疇理論和語言觀方面,與第二代認知科學有很多的相同之處(鄭銀芳,2010)。
認知語言學基于第二代認可科學的哲學基礎,強調身體體驗給人類的認知帶來的影響。因為語言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對于語言的生成和理解是人類認知能力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認知語言學以人為中心,對人類的認知活動進行分析。與以往不同,認知語言學多注重意義的研究。人類在進行身體體驗活動過后,就會形成范疇,范疇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念總結,進而形成意義。體驗哲學完全批判的接受了客觀主義的觀點,將意義作為人類認知活動的最終反映。
參考文獻
[1] 顧剛.“喬姆斯基理論”四十年發展概述.天津師大學報.1999年
[2] 李其維.“認知革命”與“第二代認知科學”芻議. 心理學報,2008.40(12):1306-1307.
[3] 王寅.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體驗哲學.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3月
[4] 王寅.認知語言學與兩代認知科學.外語學刊,2002年01月
[5] 薛旭輝.認知的內涵、方式、特征及其識解:體驗哲學與認知語言學視角.外語學刊,2017年7月
[6] 鄭銀芳.認知語言學的語言學基礎.瓊州學院學報.2010年2月
作者簡介:李亞靜(1993-)女,漢族,河南濮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