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翻譯的作用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從事相關翻譯專業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多。翻譯學研究進入新的時代,出現很多派別,閘釋學就是其中一種?!度纸洝肥俏覈糯鷥和R字讀本,成書于南宋時期,由南宋學者王應麟所著。其內容涵蓋了中國主要經典文化和整個古代史,更有許多名人傳說和勤學故事?!度纸洝吠ㄆ匀寮宜枷霝橹鲗?,為人們學習研究中國文化指引了方向。迄今為止,《三字經》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并流傳海外。從清朝中后期英美傳教士的譯本到后來諸位漢學家以及現代中國譯家,僅《三字經》的英譯文就有十余個版本。本文將結合闡釋學理論,對《三字經》多譯本研究進行解讀。
關鍵字:闡釋學;《三字經》翻譯;對比
一、引言
《三字經》是中華國學啟蒙讀物,以其短小精煉著稱,其內容承載了中華文化的豐厚底蘊,將《三字經》翻譯成英文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本文選擇其中的兩個英譯版本:翟里斯的San Tzu Ching: Elementary Chinese和趙彥春的《英韻三字經》作為研究對象,結合闡釋學理論,對《三字經》多譯本研究進行解讀。
二、闡釋學理論與翻譯學研究
闡釋學(Hermeneutics)是一門對意義的理解和解釋的理論哲學,起源于古希臘羅馬?!癏ermeneutics”一詞由希臘文“hemenia”演變而來,即信使之神,把神旨傳達人間,并做適當解釋。古希臘時期的闡釋學主要用于邏輯學和辯論術,其目的在于消除文本的歧義。中世紀,闡釋學發展為《圣經》研究的一個分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擴大到對整個文化經典的闡釋。19世紀,德國神學家、翻譯家施萊爾馬赫第一次將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理解行為本身,從而賦予了闡釋學認識論意義。20世紀30年代,海德格爾將闡釋學認識論轉向本體論,提出“理解即存在”。
喬治·斯坦納是當代英國著名學者,他在1975 年出版的《通天塔之后——語言與翻譯面面觀》中將闡釋學運用到文學翻譯中,被譽為“里程碑式的著作”。該書中,斯坦納以海德格爾的闡釋思想作為基礎,提出了“理解也是翻譯”的觀點,將翻譯的過程看作闡釋的運作,并把翻譯分為四個層次的步驟,即信賴、侵入、吸收和補償。
而翻譯研究就是將閘釋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從而以自身視角來對翻譯內容進行整體縱觀的描述。翻譯主要是從語言維度、文化維度、交際維度這三個角度來進行閘釋的。翻譯就是將一種語言轉化為另一種語言來理解,語言、文化、翻譯三者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依存。文化以語言為載體,而通過交際可以積淀文化。翻譯研究可以解析原文和譯文在語言、文化、交際這三個維度中是否達到平衡。
三、《三字經》英譯研究歷史及現狀
目前《三字經》已經被翻譯成了拉丁語、俄語、法語、英語、德語等語言。簡單看來,《三字經》英譯走過了繁榮期(1812-1900)、沉寂期(1901-1988)和復興期(1989-2015)。《三字經》的英譯本大概有32本,最開始的譯本作于馬禮遜( Robert Morrison, 1782-834),此譯本在1812年出版,后來陸續出現了裨治文( Eljah Coleman Bridgman, 1801-1861)、Solomon Caesar Malan(1812- 1894)、歐德理(ErnestJohn Eitel, 1837-1908)、程理斯( Herbert AllenGiles, 1845- 1935)等人的譯本。其中意義最深遠的當屬于翟理斯譯本,其譯本在20世紀被廣泛閱讀,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也造成了《三字經》英譯的暫時停滯。近年,又涌現出了潘世茲、王寶童、趙彥春、陳俊玉等人的譯本。趙彥春和陳俊玉譯本結構相似,全篇皆以三字譯三詞,在《三字經》英譯史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趙彥春的英譯本也因其音韻美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在《三字經》兩百多年的英譯史中,譯者由國外譯者漸漸轉變為國內譯者,翻譯目的也由最初了解中國漸漸轉為傳播中國文化。
四、闡釋學視角下《三字經》兩個英譯本對比分析
《三字經》兼具啟蒙教育、終身教育和研讀修身功能,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流傳世界各地,在傳播過程中,出現了不同文化的闡釋。
例1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翟譯: Men at their birth are naturally good.Their natures are much the same, their habits become widely different.
趙譯:Man on earth, good at birth. The same nature, varies on nurture.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解釋上,翟理斯算是達旨的,他雖不死譯“本”,“本”已蘊含于字里行間了。而趙彥春巧妙地利用了英文中nature 和nurture的對比,他將“性相近,習相遠”翻譯為“The same nature, varies on nurture”,強調人的本性在最開始時都是一樣的,但后天的培養方式不同,導致性情也會發生改變,較為忠實地傳達了“性近習遠”的教育思想,既押韻且在語義語法上行得通,對照其英文標題“The Three Word Primer”,令讀者豁然開朗。
例2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翟譯:If foolishly there is no teaching, the nature will deteriorate. The right way in teaching is to attach the utmost importance to thoroughness.
趙譯:With no education, there’d be aberration. To teach well, you deeply dwell.
在例2韻律的中,翟理斯采用AABC式的韻律,趙彥春則選用AABB式。漢語詩歌韻律多以AABA式或ABAB式見長,如例2原文所示而英文詩歌多用AABB式的雙韻體。趙彥春的翻譯從韻律上講更符合目的語讀者的習慣。當然將漢語原文注音不失為音韻損失的補救措施,但也僅為有心研讀原著要“知其所以然”的研究型讀者準備而已,要作為世界兒童蒙學之作,還應在譯文上多下功夫。
例3
原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翟譯: Units and tens, tens and hundreds, hundreds and thousands, thousands and tens of thousands.
趙譯:One to ten, a hundred then, one thou-sand more, ten thousand afore.
原文用“頂針”的修辭手法再現了我國的十進位算數法,簡單而直觀,適于兒童在數學方面的啟蒙。不同于其他篇章的譯文,翟譯在這一篇“碰巧”地采用了AAAA的韻式,似乎緊緊抓住了名詞復數這一“法寶”,在每個數字后都加了“s”,做到了韻律的統一。乍一看有如“神來之筆”,但仔細推敞其意義:這個名詞復數似乎不妥,原文為一個十進制累加算例的體現,并非單純的列舉數字單位;原文中“而”為遞進關系的體現,幾個“and”把“而”理解成“而和”,蓋原文字義謬誤也。趙譯出于對漢語古文義項的充分把握,在這一點做出了正確的策略,用“to”來對應原文的遞進關系,加之“then”, “more”, “afore”等詞的輔助,強化的意義與整齊的韻律兼得,是難能可貴的兩全選擇。而這種兩全的并非“碰巧”或“偶然”之舉,貫徹趙譯本始終。
結語
從《三字經》的英譯本可擬構出一張清晰的線路圖:以翟里斯為代表的西方譯者以其外國人的眼光來審視這個奇異東方留下的文化瑰寶,他們將的重心放在用釋義的方法向西方讀者講述“什么是三字經”和“三字經在講什么”這兩個問題上,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東方主義的烙印,其譯文晦澀難懂。而以趙彥春為代表的華人譯者則傾向于“如何再現原署經典”和“重塑民族形象”的問題,在處理音、形、義及文化等方面特征時注意歸化和異化策路的結合,首先以歸化營造中國文化的親和力,可讀性強,使其更容易被西方讀者接受,然后以適度的異化塑造“和而不同”的中國形象,充分再現原作的豐姿,朗朗上口,三字一句,以生動形象的中國傳統文化典故啟蒙幼兒。每一個譯者的策略在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特定的翻譯動機下都是合理的選擇。在當今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大力實施的今天,中國典籍譯者要以史為鑒、考慮長遠,要充分兼顧典籍英譯中形、音、義,又要符合時代特色和讀者期待,還要有勇于擔當的氣魄和胸懷。從此意義上說,典籍英譯縱使存在一本多譯的情況也還是有相當的拓展空間和研究空間,對繼往開來的中國典籍英譯者有強大的啟示作用。綜上,翟里斯譯本采取的是闡釋的翻譯策略,將每句經文大致含義翻譯出來并加以注釋,以便讓外文讀者理解《三字經》的內涵??墒沁@樣做的方法過于追求文字的表象性忠實,實際上并沒達到“忠實”原文的目的。而趙彥春的譯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復寫原作思想的要求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它是三字韻文,其格式韻律將中國文化深深地嵌入了自己的譯文中。
參考文獻:
[1]袁婧, and鄭海翠“信、達、雅”視角下《三字經》兩個英譯本對比分析. 海外英語 .03(2018):121-122.
劉嵐.《三字經》一本多譯的策略路線[J]. 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6.06(2016):138-144.
邊立紅,and謝軍林.闡釋學視閾下的林語堂《論語》英譯分析[J]. 沈陽大學學報 23.06(2011):51-54.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 洪漢鼎,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
]李金明.“三美”視角下《三字經》兩個英譯本的對比研究[J]. 2017.河北師范大學.
趙彥春.《三字經》英譯詰難與譯理發凡.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J]. 21.02(2014):19-24.
胡維.譯者主體性在《三字經》兩個英譯本中的體現[J]. 福建茶葉 42.03(2020):440-441.
作者簡介:向新譚(1997—),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