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摘要:課程思政是指要通過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使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貫穿教育教學始終的一種教育理念。
關鍵詞:高校課程;思政;實施與發展
引言
深入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創新工作,離不開高校的頂層設計與其他部門的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必須堅持校黨委的領導作用,黨委負有辦學治校的直接責任,應認真落實黨中央與教育部關于課程思政的政策文件指示,將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與年度工作計劃,在把方向、管大局方面進行宏觀指導、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
1高校“課程思政”實施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人們對教育教學的質量要求逐漸提高,且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高等院校同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不僅經歷了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還面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轉型。在新時代,高校面臨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核心任務,必須具有“大思政”格局,在為誰培養人上下功夫。這就要求高校教育必須進行全方位改革創新,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全方位育人,進行“課程思政”實踐。高校所有教師都要承擔起育人職責,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認知,在學習的同時學會做人,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感,促進學生精神層面的富足發展。進而促進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在服務社會中獲得自我滿足和發展。
2高校課程思政的現狀
2.1少數任課教師德育教育觀念落后
自“課程思政”理念提出以后,黨中央、教育部和各級高校都開始大力推行“課程思政”理念。由于在高等教育中,“課程思政”并非是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途徑,加之高校課程教學計劃中安排有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因此有老師認為自身課程的作用主要在于傳授高等學校學生專業知識而非政治思想,這充分體現出高校中不少學科任課教師德育意識不強、思政教育意識片面的問題。無論是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還是自然社會科學類課程,其內容往往會與思想政治的教育內容有所偏離。
2.2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有待提升
依托教師和教學團隊進行具體的課程思政資源、內容、方法和教學環節設計,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落腳點和質量保障依托,這對高校教師的課程思政素養及其與相關的學科素養之間的融合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校教師在職前培養階段的學習和實踐中,多以學科知識、科研水平、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訓練為重心,因此其課程思政素養相較于學科素養和教育教學素養而言略顯單薄,甚至出現將課程思政建設視為對專業課教學的“沖擊”等個別極端現象,為依托高校教師隊伍及其現有總體素養水平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埋下了隱患。并且目前多數高校教師在入校考核和入職培養學習階段,較少涉及課程思政建設相關內容,有關考核、培訓的制度安排缺乏系統性,導致教師上崗及在崗學習階段的課程思政素養提升水平有限。
2.3育德能力不強
專業教師是“課程思政”教育實施的主體,他們的育德能力強弱直接決定了“課程思政”教育實施的好壞。但轉型發展高校有些教師的育德能力不強。一是很多專業教師都是技能型教師,他們擅長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講授,具體告訴學生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擅長做思想工作、做人的工作。二是很多專業教師沒有對專業課的相關背景、歷史淵源、人文精神等做深入的研究,不能從自己所講授的課程中提煉出思政元素,或者提煉不出適合自己學生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不精練,沒有達到德育的最佳效果。三是有些專業教師缺乏把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相統一的能力。他們不能在課堂中將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專業知識的講解中,達到最優的“課程思政”的效果。
3高校“課程思政”實施的具體路徑
3.1理解學生心境,做好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是育人教學活動,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學生進入高校后,不同年級的學生會面臨不同的問題和困惑,同一時期也會面臨多重問題和困惑,所以教師必須努力去了解學生,傾聽他們的心聲,感知他們的所思所想,在充分了解他們的基礎上,在協調解決他們實際問題的基礎上疏解他們的情緒,引領他們的行為,引導他們的價值理念。具體來說,高校應建立健全心理疏通機制。組建“大”心理疏通工作隊伍,把思政課教師及輔導員納入專制隊伍,把專業課教師及教輔人員納入兼職隊伍。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進行持續跟蹤和關注,并進行有效、及時的干預和引導,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調節情緒和心態,并對學生產生不良情緒和心態的源頭進行分析,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并盡力加以解決,從而做到以生為本,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思想認識問題,發揮“課程思政”的拓展性作用。
3.2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綜合能力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實施和實踐主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導者和承擔者,專業課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激發高校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活力、提升高校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減少高校教師課程思政建設阻力,是目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著力點和立足點。在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質量的大背景下,鼓勵支持院士、國家級教學名師等知名學者領銜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充分發揮“教師育人工作室”“教學名師工作室”等教師教學共同體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作用,不斷豐富育人平臺,加強對青年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政治引導;邀請學校黨政領導、學術名師、行業專家,以及“道德模范”“大國工匠”、勛章獲得者等先進人物深度參與課程思政建設與教育教學實踐,促使他們進講堂、講大課。通過名家名師名課引領,推動高校教師自覺構建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踐行育人新理念。
3.3加強理論培訓學習,擁有高超的育德能力
教師擁有高超的育德能力,是“課程思政”關鍵要素。首先,學校和院系應加強專業教師育德能力的培養,利用各種形式的培訓、邀請校內外專家做“課程思政”專題講座,開展“課程思政”專題研究與討論,開設“課程思政工作室”等平臺,創建“課程思政”網上專題欄目等形式,提升專業教師的育德能力。高校還可以將思政教師、專業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等師資力量整合,組建學科交叉的“課程思政”教師隊伍,開展集體備課,教學研究與探討。還可以聘請校外專家擔任“課程思政”特聘教師,來校作報告傳授先進經驗。其次,專業教師要深入研究自己的課程性質、特點深挖、提煉課程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可以通過向思政教師、兄弟院校專業教師學習,挖掘德育元素。將德育元素運用到專業課程中,這是“課程思政”的關鍵環節。專業教師多學、學看、拓寬學科視野,創新科學方法,選擇最佳時機,自然而然地將德育元素融入專業課堂。
結束語
伴隨著時代發展,高等教育在充分發揮其“智育”功能的同時也需要承擔起“德育”的作用,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專業課課堂開始引入思政教育,但在當下起步階段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給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同時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在“課程思政”改革方面所做的嘗試進行了具體的介紹。盡管目前“課程思政”建設仍存在一些不足,但相信隨著大家意識層面的不斷轉變,在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內容以“課程思政”的形式走入專業課堂,進入高等學校學生心中。
參考文獻
[1]葛磊,王菲菲,宋志強,羅曉,劉萬里,張玲菲.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實踐探究[J].就業與保障,2021(07):159-160.
[2]陳晨.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06):75-76.
[3]蔡如軍.高校課程思政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現代教育科學,2021(01):60-64+71.
[4]翁賢鋒.淺析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原則和策略[J].改革與開放,2020(22):97-100.
[5]陳斌.高校課程思政的生成邏輯與推進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20(Z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