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晉宇
【摘要】古城墻承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為了實現歷史文化代代相傳,則需要做好城墻保護工作。在《文物保護法》中明確規定了古城墻保護方針,其可以為近代以來城墻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本文將會以西安城墻為例來對近代以來城墻保護歷程進行全面、系統的介紹,以期實現對我國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和保護。
【關鍵詞】近代以來;西安城墻;保護歷程
西安城墻隸屬于至今我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明清城墻,為我國古代城市防御史、建設史和遺產保護史的研究奠定良好基礎。早在上世紀初就開始對城墻的存廢之爭進行討論,而且也有一些城市開始對城墻進行拆除。20世紀50年代,也出現了大范圍拆城墻運動,導致城墻留下來的少之又少。明清西安城墻之所以能夠保存至今,必有其原因,下面將會對近代以來西安城墻保護歷程進行介紹。
1.城墻保護方針
《文物保護法》中明確提出了“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十六字文物保護方針,其同樣適用于城墻保護工作。在城墻保護過程中,“搶救第一”通常是指在城墻出現險情時,需要立即進行搶救,但是其并非一修到底,而是采用臨時性措施,嚴禁以搶險加固工程來取代修繕工程。現有的城墻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保護機構權限范圍、城墻保護范圍與開發商經營權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時地方規劃局、文物局、古城墻所在地管理部門間存在的沖突也會使城墻保護工作無法順利進行,此時就需要細化和完善城墻保護工作,以此來提高其保護效果。
2.近代以來西安城墻保護歷程
2.1民國時期西安城墻保護歷程
西安城墻在民國時期歷經多次戰火,導致其損毀嚴重。劉鎮華的鎮嵩軍于1926年圍困西安,為了擊退敵人,陜西國民軍第三師戰士迫不得已對城墻進行槍擊炮轟,導致永寧門(今南門)箭樓、城墻魁星樓、四座角樓和大部分敵樓被炸毀。
除了戰爭對城墻造成破壞外,基于我國拆墻之風背景下,西安拆城計劃再次被提上議程。通過對現有史料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民國16年(1927年) 拆除城墻計劃第一次被提出。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飛機開始轟炸西安,1939年,在城墻內西安民眾挖掘了許多防空洞。1940年3月,西京建委會將城墻防空洞改善方案提交至省防空司令部,以此來確保市民安全。228陜西省防空司令部于1940年12月決定將在城內外側共構筑625個防空洞穴,長約5.1萬米,最終形成了繞城墻一周的防空工程。1945年4月16日,因為城墻防空洞洞身塌土、洞頂裂縫、門窗破壞,為了加強防空設備,鞏固城防,省政府致電西安市市長,籌征城墻防空洞加強費。
西安城墻在民國時期經歷了拆城與保護歷程,由此發現在當時已經形成了城墻保護意識,其更多的是基于城市交通、經濟及軍事防御等因素需求來實現對城墻的改建及保護。
2.2 1949年后西安城墻保護歷程
由于城市發展理念及社會環境的變化,1949年后再一次掀起拆城墻之風,此時大多數的古城墻被拆除。一些城市在解放戰爭中被占領后,城墻面臨則拆除的命運。從1952年開始,北京外城城墻開始被拆除,辦法是動員各單位拆墻取磚取土,或組織市民義務勞動。1958 年1月南寧會議上提出“北京、開封舊房子要全部變成新房子,濟南、長沙、南京城墻拆了很好。” 受北京拆除城墻影響,全國興起了拆城之風。從新中國成立到運動年代,西安城墻保護經歷了一段曲折的歷程,然而后人欣慰的是最終西安城墻被保存下來,而且一直流傳至今。
在1959年,對總體規劃(未經批準)進行了重新編制,其中明確提出不再保留城墻整體,只留4個城角和4個城門,這就使得1953制定的城市總體規劃被廢棄。由于當時的部分污染工業給近郊帶來了破壞,時任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王翰章和文物局副局長武伯綸等向國務院打電報,請求抵制大面積拆墻風潮。同時,時任省長趙伯平把保護西安城墻問題反饋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勛,并得到了時任國家領導人的支持和高度重視,為此文化部連夜起草了西安城墻保護資料,并上交國務院。1959年9月26日,《國務院關于保護西安城墻的通知》下發到西安市主要領導人手中,其中寫道“據我部了解,為了推動西安城市建設,現有部分西安城墻已被拆除。然而,西安城墻具有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建筑雄偉,規模宏大,同時也是我國現存保存規模較大、最完整的一座封建社會城市城墻,同時也是封建社會城市規劃、古代建筑藝術、古代建筑工程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是軍事歷史的實物例證。據了解,在現在都市規劃中,西安城墻并不會對工業建設與發展產生影響,因此認為不得拆除,應該加以保護。”
隨后的70年代,基于政治運動“廣積糧,深挖洞,不稱霸”下,再一次將西安城墻“存廢之爭”提上日程。當時,西安工防工程指揮部為了修建環城地鐵,提出了拆掉古城墻的方案,并得到了陜西省委批準。在對拆城墻修地鐵方案討論過程中,時任城建處處長張景沸提出了反對的意見,認為“工程浩大,資金難以籌措”。在1953年,張景沸參與過西安總體規劃制訂,當時其提倡保護古城墻、古建筑、古遺址,隨后通過與西安老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后拆墻風波得以平息。
在這一時期,“存廢之爭”導致城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害,但是提高了人們保護城墻的意識。隨著1959年確定城墻保護方針后,加之科學、合理的規劃,為后續環城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2.3 80年代以來西安城墻保護歷程
西安城墻在經歷文革之后可謂“遍體鱗傷,千瘡百孔”,當時的新華社記者卜昭文發表了《我國唯一的一座完整的封建古城垣遭到嚴重破壞》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保護西安城墻再一次被提出,并對西安城墻的價值進行了論述,明確了保護措施。此時西安城墻殘破比較嚴重,城河演變為老城區污染源,對城墻的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加之外環路不通引發了行車阻塞,這樣一來維修城墻與修建環城林、整治城河、修建環城路存在密切聯系。為了使相關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西安市委、市政府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對環城建設方案和可行性進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整治城河,改造環城林,維修城墻,打通環城北路” 的規劃模式,同時要遵循建設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把保護、改建、保存與新建開發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既可以實現河、林、墻、路綜合治理,而且還可以實現對歷史文物的有效保護。
1983年4月1日,“西安環城建設工程”成為全民參與的工程項目,并且是西安城墻建成后最大規模的一次整修工作,是新中國建立以來西安市最大一次文物保護工程。1983年4月1日至1985年底,西安城墻被加固,并且東、南、西三面基本上全面貫通。同時對部分角樓、敵樓和一座魁星樓進行了復建,護城河完成擴寬修整,環城林修建完成。
西安環城建設自1983年4月1日開始,其在維持原有古都風貌的同時,圍繞城墻的相關工程在不斷進行。2004年的安定門搶修工程和城墻火車站段缺口修補工程竣工,這使得西安城墻真正實現了環城一周。2004年西安順城巷改造項目啟動,其實現了對歷史街區的更新保護,并打通了順城巷,將古城中的碑林、廣仁寺、城門、董仲舒墓、東岳廟、湘子廟等歷史文化節點,得以生動呈現。隨后,在修建環城西苑時,不僅有效改善了西安城墻整體風貌,而且通過建設西安環城工程也可以使600多年的歷史文化得以保存。
3.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代以來城墻保護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為城墻遺址不僅包含了眾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而且還可以實現對歷史文化的有效傳承。因此,通過對近代以來城墻保護歷程進行研究尤為重要,其可以為歷史文化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蔣苑,崔隴鵬,嚴少飛.近代以來西安城墻保護歷程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4,5(2):52-53.
[2]包佳良,侯曉萱,王陽.古城墻保護方針與修繕原則分析[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11(8):107-108.
[3]葉楊.文旅融合背景下南京城墻的保護問題探討[J].文存閱刊,2021,6(13):61-62.3BD9B58A-8A22-4C29-8C69-F5BA7CEBC2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