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組與組之間的協調合作、生命教育的安全性以及對生命彼此之間的愛惜和尊敬。初中生物課程和自然界生命是相互關聯的,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其有著較為特殊的魅力和優勢。在指導學生課堂實驗時,學生總會對不同生物進行細致觀察,因此在初中生物課程中,要對其生命教育理念進行充分展現。
關鍵詞:生命教育理念;初中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式都需要進行發展和創新,最近幾年,初中生物教學逐漸對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進行了重視,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對生命的教育理念加以關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效。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將實驗所呈現出的生命教育理念進行重視。文章以“植物的光合作用”為例,主要闡述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的教學措施。
一、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預習指的是對某一事物所進行的認識和了解,其能夠輔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對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了解和掌握,并且按照自身認知來發現其中的重點和難點。預習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和創新精神,學生在預習中所遇到的問題,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中,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對自身疑問進行積極探索。這樣一來,預習也就成了教學的開端,同時也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效的基本前提。
在某一節新課學習結束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下一內容的預習。最為有效并且直接的方式就是教師事先準備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預習。因為教師能夠對教材內容進行更加準確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其所提出的問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輔助學生找出預習的主要目標以及需要達到的效果,這樣一來能夠使學生的預習能力獲得進一步提高。比如在教學“植物的光合作用”之前,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有哪些植物會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教材中不同實驗結果的產生原因。這樣一來,通過提出問題,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預習。
二、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求知欲一開始主要表現為對現實現象以及對知識的渴望,之后則逐漸轉變為學習情緒,教師在開展生物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守該項原則,在教學的過程中設置一些和日常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問題,既可以是學生熟知的東西,也可以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東西。將這一問題進行拓展延伸,能夠對知識進行更加廣泛的應用。教師在講授“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一內容時,可以立足于當前的社會環境,從學生所關注的人口以及環境等問題出發,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以視頻或者是圖片的形式呈現當前的環境問題。并提問學生怎樣對當前人口的糧食問題進行解決,使學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此時,教師則可以逐漸引入種植水稻則可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告知學生對解決方式進行綜合,可以利用開發新能源、控制人口增長以及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形式來使這一問題獲得有效解決。這些解決措施都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同時按照植物的光合作用來對生活中的現實問題進行分析和解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強化其對生物知識的關注和重視。
三、 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需要教師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這樣一來才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和教師保持良好的互動和交流,并且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積極探索。
為了能夠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在講解“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一內容時,可以提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植物需要進行光合作用?問題提出之后,學生就會在生活中對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進行尋找,進而發現花草、樹木、玉米等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之后,可以繼續提問:這些植物的相同之處有哪些?這時有的學生就會說:他們都可以生成有機物、他們的葉子是綠色的,這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光合作用所形成的產物主要是利用哪些條件產生的呢,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之后選擇一名代表進行解答,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獲得進一步提高。通過小組交流和探討之后,其可以發現,水分、陽光、無機物以及土壤等都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本來判斷自己是否分析正確。這時,學生也就會帶著疑問去查看課本,這樣一來,學習的針對性也就獲得了進一步強化,不僅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還可以使其更加積極地參加與到課堂學習中,提高其學習興趣和熱情。
生命理念下,需要初中生物教師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提高自己,這樣一來,學生的生物學習主動性才會進一步提高,進而強化其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四、 強化實驗教學
學生在對所學知識和內容進行學習之后,需要利用實踐操作來證明知識是否正確。而生物實驗能夠充分滿足這一要求,與此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生物實驗加以重視。
在講解“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一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要按照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情況利用實驗來對所學知識和內容進行驗證。在密閉的玻璃罩中點燃酒精燈,之后提問學生:玻璃罩中的酒精燈是否可以長時間燃燒,顯然,學生的回答是否定的。之后教師可以將綠蘿放置到玻璃罩中,并重復以上操作,提問學生:和上一次實驗相比,哪一次的燃燒時間更長,學生回答:放置有綠蘿的燃燒時間更長。之后引導學生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學生則會按照“在光合作用的暗反應階段,其會生成氧氣,能夠延緩該環境氧氣含量的降低速度”進行回答。可見,雖然肉眼無法對光合作用的過程進行觀察,但是利用實驗,可以有效證明這一過程的存在,可以發現生物知識和日常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由此,在展開簡潔明了的實驗之后,能夠證明光合作用的存在,同時還可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和內容的了解,切實意識到生物知識是和日常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與此同時,利用實驗,能夠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對生物知識進行持續探索。
五、 對多媒體技術加以應用
在開展生物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多媒體來播放植物光合作用的視頻,因為在實驗中,人的肉眼是無法對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行觀察的,所以可以利用多媒體來讓學生對細微的實驗效果進行觀察,同時解答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且在實驗過程中對其進行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驗之后,其可以和其他成員對光合作用的相關知識進行交流和探討,能夠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有利條件。此外,需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進行探究,使其可以和課堂所學知識相互聯系,進而使學生可以將所學內容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六、 強化小組之間的交流合作
當前,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團隊的團結協作,在這種形勢下,學校需要對此觀念加以重視,培養出合作意識相對較強的學生,進而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獲得進一步提高,使其深刻意識到團結協作的重要作用。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組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折中的形式來對學生的特征和能力進行分配,盡可能使小組之間的成員可以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充分考慮學生的個人體征以及能力,進而使團隊優勢獲得充分展現。這樣一來,學生才可以充分展現其實力,同時按照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來找出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進行改正。
例如在課堂實驗的過程中,其所涉及的問題以及流程都相對較多,而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探討,能夠進一步強化小組成員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進而將注意力集中到實驗中。如果有的問題學生無法解答,教師則可以進行一定的引導,并鼓勵其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解決問題,進而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了解和掌握,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團結協作所帶來的樂趣,實現教學目標。
七、 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
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技術、科學以及社會三者進行緊密關聯,利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在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時,教師可以將其中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作為重點進行教學。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事先準備出相應的探究問題:在田地里找農民,探索農民是怎樣進行田間農作物管理的;咨詢農民怎樣能夠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產量。
(一)物質變化
教師圍繞該問題為核心提問:面對逐漸增加的人口,怎樣進一步在有限的耕地里提高農作物產量?按照課本中光合作用的相關知識,你覺得怎樣才可以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學生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的過程中,需要和農民田間管理的方式進行相互結合,并利用光合作用原理來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解釋,進而強化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并利用課本中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
(二)能量變化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可以實現對能量的轉化,按照其能量轉化過程,可以引導學生對怎樣利用能量來解決能源短缺問題以及怎樣對植物能量利用率的進一步提高進行有效解決進行探究。利用光合作用相關知識,可以讓學生明白植物可以利用光合作用來儲存能量,并能夠以有機物轉化的形式對能量進行存儲,可以讓學生闡述焚燒秸稈對土壤以及空氣所帶來的危害。引導學生交流探討和植物能量存儲有關的問題,可以利用漚農家肥以及制造紙張的形式將秸稈所產生的能量進行存儲,進而促進能量利用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在課堂的最后,教師可以對光合作用的相關公式進行歸納和總結,之后和生活中光合作用的應用進行相互關聯,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了解和掌握,使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對光合作用相關知識進行有效應用。
八、 結語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方式產生了極大變化,不管是對于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是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但同時,其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生物教學帶來了全新的突破,雖然在探究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問題,但是在此過程中,通過學生、家長以及學習的密切配合、共同促進,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發展以及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吳文清.生命觀念視角下初中生物學重要概念教學問題與策略[J].中學生物學,2019,35(1):61-63.
[2]黃世東.初中生生命教育與生物學科滲透整合的研究[J].數碼設計(上),2019(5):98.
[3]葛娟.初中生物課程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8(27):101.
作者簡介:
周秀蓮,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