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TPACK是教育技術與傳統(tǒng)的課程理念整合,突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利用信息技術的知識與能力。這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對教師的教學要求。文章通過TPACK對高中課堂中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剖析,分析出哪些行為是有利于學生吸收知識點,哪些行為對課堂的效果呈現(xiàn)不足。教師需要通過TPACK對教學效果進行反思,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以對教學效果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行為評價
TPACK是在信息技術背景下,突出教師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的知識與能力,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知識與水平來說,TPACK要求教師能擁有更高的教學水平。教師可以通過這一工具反思教學課堂上需要改進和加強的教學行為,提煉更加高效的教學方法和技能。以高中地理課堂為例,地理不僅是簡單的學科知識的傳遞,其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也起著作用,是一門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科。但是地理課是從廣域的角度講解地理知識,而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不足以理解所有地理知識,因此對于這一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理解課堂內(nèi)容與知識點。具體方面將在文章中進行詳細論述。
一、 TPACK的概念
TPACK主要是技術知識、教學知識與學科知識,這三個方面是核心成分,另外還有在此基礎之上衍生出來的復合知識,分別是學科教學知識、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整合技術的學科內(nèi)容知識和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這七個方面共同組成了完整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是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時代對教師教學的新要求。
(一)技術知識
一般技術知識是指通識類教學技術知識,例如office軟件操作知識、微課制作,在課件中插入視頻影像或者音頻資源等。
(二)教學法知識
教學法知識一般是指通識類教師教學必備的技能知識,例如教育學、心理學、教師儀容儀表等。尤其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掌握對教學至關重要,這也是為什么考教師資格證時教育學和心理學是必考科目。
(三)地理專業(yè)知識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掌握地理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是必備的。在給學生講解地容地貌知識的時候,教師自己對當?shù)氐牡厝莸孛残枰巳缰刚啤R恍┙虒W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不需要展開書本,頭腦中就形成了地形地貌圖,在給學生進行講解時收放自如,這些都得益于教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形成的教學經(jīng)驗與專業(yè)知識的儲備。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有工匠精神,不斷打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以確保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有更多的知識儲備。
(四)地理教學法知識
地理教學法知識主要體現(xiàn)的是地理課堂的教學方式方法的知識。例如為了讓學生對我國的山川地貌有個全面了解,老師可以用地圖講解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了解。設計實踐探索課,選擇一個教學內(nèi)容,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再帶學生進行野外探險,讓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點與實際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會變得越來越濃厚,并且能夠形成地理邏輯。
(五)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
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主要是運用通識技術進行教學的知識,主要是利用計算機等技術輔助教學的知識。這與技術知識比較起來更加有深度與廣度,因為它是整合了所有能對教學起輔助作用的技術支持。這些整合技術主要是輔助教育教學而存在的,尤其是在信息化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教師需要與時俱進運用這些輔助手段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效果得以更好的呈現(xiàn)。
(六)整合技術的地理知識
有了信息技術的參與,教師在使用教具方面選擇性變得多而廣了。傳統(tǒng)的地理課教師會用地球儀向同學們展示世界各地的地容地貌,而有了信息技術的加持,教師可以在多媒體教室運用地理專業(yè)軟件的操作來向學生展示地理知識。目前隨著人工智能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三維思維成像的技術還沒有普及,教師給學生進行內(nèi)容的展示主要是通過電腦網(wǎng)頁進行的,后期AI技術不斷更新普及之后,學生對地理課程的體驗會更加精彩。真正做到足不出戶就能身臨其境般地了解全球地理知識,學生對地理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并且形成不斷探索學習的心態(tài)。
(七)最后也是最核心復雜的是整合技術的地理教學法知識
教師采用一定的技術手段,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將現(xiàn)代化技術融合到地理課堂的教學中去,使課堂效果更好。首先需要教師思想上對信息化教學的方式認可,愿意不斷學習信息知識技術,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科學技術知識。TPACK是融合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與計算機支持的地理教學法,要求教師將技術、教學法與學科知識進行整合,從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二、 傳統(tǒng)地理課堂教學所遇到的弊端
(一)學科知識內(nèi)容與教學法沒有融合在一起
教師在教授知識點的過程中只是注重教學內(nèi)容而不注重教學法就會形成課堂講授比較死板的現(xiàn)象。傳統(tǒng)的教學很多時候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對知識點進行講解。例如對著課本進行知識點的講解,給學生解釋他們不理解的概念和定理或者近幾年考點是哪些內(nèi)容,要求課下將這些知識點內(nèi)容在理解的基礎之上記下來。這是典型的在課堂上純粹講解知識點的授課方式,其效果是讓學生迫于考試的壓力去背記知識點,但是由于對地理沒有興趣,在聽課時不一定完全理解,所以最終成績必然是不理想的。
(二)學科知識與技術沒有融合
有的是受到學校的條件限制,導致學科知識與技術沒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大部分地區(qū)的高中學校教室都有安裝多媒體設備,只有很少的偏遠鄉(xiāng)村學校沒有多媒體教室。但是由于高中課程節(jié)奏比較緊湊,很多教師在授課時并沒有運用PPT,地理影像或者音頻來輔助教學。主要是制作PPT或者編輯影像音頻等需要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知識,另外想要呈現(xiàn)更好的效果制作這些需要花費時間,所以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地理課堂多媒體的使用率不足。這就是學科知識與技術沒有充分融合的典型例子。
三、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行為淺析
(一)以講解《氣壓帶和風帶》這一章節(jié)內(nèi)容來看,教師上課之前準備好全球地圖,進入教室之后首先對課本里的氣壓帶和風帶的知識點進行講解,以及氣壓帶與風帶在全球的分布情況來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初步印象與概念。然后把所帶的地圖展示出來,讓學生把腦海中的知識點與地圖對應,教師運用地圖再把氣壓帶與風帶進行復述講解。這種教學方式是教師運用了教學法的知識。如果教師帶進教室的不是紙質(zhì)地圖,而是運用多媒體,提前制作好了PPT,在投影布上展示地圖,并且通過Flash插入的方式直接在地圖上呈現(xiàn)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學生可以更加直觀了解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的特點,并且印象會更加深刻。這種教學方式則是運用了整合技術教學法知識。
(二)以《地球的運動》這一章節(jié)講解為例。很多高中學生反饋《地球的運動》這一章節(jié)學得不夠透徹與扎實,主要的原因是地球的運動這一章節(jié)涉及的知識點有些難以理解,尤其對想象力不夠豐富的學生來說。想象力不豐富的學生對立體空間思維沒有太大的概念,在教師對地球的經(jīng)線緯線講解時,學生的頭腦中不能形成一幅動態(tài)的圖,因此當教師對知識點講解完畢之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是不夠深刻的。因此有一些教師開始摸索更好的教學方法,有TPACK素養(yǎng)的教師會花時間搜索網(wǎng)站上關于地球運動的動圖,并且把視頻下載到電腦,運用剪輯軟件對視頻進行編輯,在視頻中加入知識點標志,這樣制作而成的視頻就帶有教學效果。在課堂中,教師首先將這個教學視頻播放一遍,再對書本中的知識點進行詳細的講解。講解之后讓學生對照知識點之處空出來的視頻進行還原,對還原錯誤的知識點再次進行細致的講解。這樣學生對本章內(nèi)容會有個相對深刻的理解和印象。這種教學方式就是充分運用了整合技術的地理教學法知識。
(三)再例如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這一章節(jié)的講解教師可以采用地理教學法知識。每個地區(qū)都有自己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與其他地區(qū)或許存在一些差異。只是學生對自己所生長的環(huán)境熟視無睹了,所以也沒有感受到自己所處環(huán)境的獨特性。在這樣的課程中,教師可以拋開教室里的課堂程序,把學生帶到野外,進行野外探索教學。教師需要提前對這個地區(qū)的環(huán)境做好探測,并對周圍的環(huán)境安全做好排查工作,以確保學生上課的安全。正式進行上課時,教師可以用拋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然后引導學生運用自己已學知識體系探索答案,以小組進行談論,最后對各組得出的結論進行評價,再進行知識點的講解。這樣的課程有趣并且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校積極性,可以激發(fā)學生不斷了解學習地理的動力。一般這樣的活動課程在高中校園開設得比較少,而在研究生階段開設得比較多,主要是高中生的課業(yè)壓力比較大,課與課之間安排得過于緊湊的原因。其實偶爾上這樣一堂課程對高中生來說還是不錯的,有可能至此埋下了學好地理的種子,最終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
四、 結語
總而言之,針對學生的教學,方法有很多種,方式也可以多樣化。無論采用哪一種教學方式方法,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對地理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學習,掌握地理的各個知識點,最終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績,從而有去大學深造的機會。有目標感的學生是不缺學習動力的,只是缺少學習的方法,所以教師需要做的是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的教導,因此課堂教學法比較重要。如何提升教學法是教師需要考慮的。
對于教師來說,提高課堂效果是教師教學的目的。信息化技術的興起對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起到強有力的輔助作用,教師們需要做到的是把信息技術與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運用于課堂當中,這樣才能更加提升課堂效果。根據(jù)學生的接受情況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進度與教學方法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需要時刻思考的問題。TPACK給教師帶來了很多教學靈感,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培養(yǎng)加強自己TPACK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地理課堂上呈現(xiàn)更多更精彩的教學,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從而完成課堂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林媚珍,何亞瓊,紀懿芯,楊志梅.TPACK視域下地理師范生課程設置方案優(yōu)化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8):4-9.
[2]羅忻,吳秀圓.論TPACK視域下專家型教師培養(yǎng)模式的轉變[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7):9-13.
[3]卞業(yè)宏.探析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J].當代家庭教育,2020(23):102.
作者簡介:
顧玉梅,江蘇省儀征市,江蘇省儀征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