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深度學習來說,其主要核心是培養學生更高階的思維模式,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們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動性、策略性和知識的聯系性。但是對于目前大多數的初中學生來說他們在進行地理學習時往往缺乏一定的主動意識和策略意識,并且大部分的學生在進行地理學習的過程當中并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得他們對于相關的地理知識認知程度較低,而深度學習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深度學習;初中地理;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和社會的文化背景有著緊密的聯系,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如果能夠利用好情境的生動性、豐富性則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深度學習的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素養,深度學習是需要學生跟隨著教師進入一定的活動情境,進行知識內涵的挖掘,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認識知識對于自身發展的價值,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不斷提高,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獲得一個較為全面的發展。
二、 深度學習
雖然一直以來人們對于深度學習的看法是不同的,但是深度學習是理解性學習的進一步深化。這一觀點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可,學習者進行深度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就是理解性學習,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采用批判性的思維和方法,對新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將所學習的新知識用自己的方法融入自己已經認知的結構當中來。通過與其他思想相聯系,將新的知識運用到一個新的語境中去解決在學習時所遇到的問題。深度學習這一理念更加注重的是學生們學習過程當中的主動性,更多的關注點集中在學生學習的過程當中,尤其是對于一些較為重要的知識點的掌握,強調的是學生們在學習過程當中對于知識的協同性建構。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深度學習這一理念對于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以及教育者的教學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深度學習要求教育者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需要對自身教學時的教學目標、方法、內容和教學評價等各個方面做出一個全面的改革,教育者要結合相應的教學設計理論或者教學實踐研究去選擇一個適合自己教學對象的教學方法。
三、 深度學習面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內在驅動
在傳統的課堂上老師往往更多的是對相關知識的機械重復,乏味的講課代替了學生自身的體驗,這導致課堂上存在著嚴重的思維實踐惰性。新課標的改革雖然使得教育模式變得更加多樣化,但是這些教育模式往往更加注重的是教育者的教學方式以及對課堂效率的提高,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學生在教學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不過依然忽略了在教學過程當中知識內在與學生主動性之間的聯系,雖然改革之后教育者更加注重對于教學情境的設置,但是往往缺少了學生的體驗環節,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和質疑往往都在教育者的知識權威下逐漸消失,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主動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受到了制約,課堂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比較薄弱。
(二)教育者多經驗主義意識
在教學設計和對學生們進行課堂教育的過程當中,往往教育者都會習慣性的以自己以往的經驗來判斷教學過程當中的重難點以及易錯點,而教師的這種經驗主義使得學生們的思維誤區被替代,自以為是的選取或者設置一定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們對于知識的認知程度不夠。雖然教育者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也按照了新課標改革的相關要求設置了一定的活動情境,但是學生們的情感本身并不是非常認同教育者的這種情境設置,導致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往往會出現教育者啟發學生而學生不受啟發的尷尬局面,這使得整個課堂的氣氛變得較為沉悶。另外,很多的教育者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往往會忽略學生現實生活和真實體驗,忽略學生們對于知識的看法,在構建教學情境時選擇的資料往往會有非常明顯的傾向性或者是無意之中給學生的思維空間套上一定的枷鎖,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很容易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表面上來看學生們掌握了相應的知識,但是學生們其實對于解題的思路并沒有理解。
(三)教材文本與課程資源矛盾
地理這門學科所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時代性比較強,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地理教材文本存在著很強的局限性,一般情況下,局限于新課程標準或者是滯后于生活實際。例如,人教版初一地理課本第四章第一節《人口與人種》一講中,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只局限于2000年,2000年之后有關于世界人口增長的數據基本沒有,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滯后性。教育者應該適當地將其他的課程資源進一步的引入課堂,對課堂教材上的相關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與自身的生活更加地貼近,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地去挖掘知識的內涵。而有的老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更加注重的是課程資源的引入,喜歡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穿插進一些視頻資料,但是學生們在觀看視頻資料的過程當中往往會零散的加入課程資源,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沒有一個清晰的學習思路,這不僅沒有辦法幫助學生們學習,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們的課程資源被降低。
(四)教學任務與教學時間矛盾
想讓學習者能夠進行深度學習,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更加關注學生能力的提升以及相關素養的形成,通過創設基于現實生活的教學情景,讓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從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使得學生們在地理方面的實踐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但是如果想要進行充分的探究和深度的學習,學校所安排的地理學習時間是不夠的。這對教育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教育者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既要滿足深度又要考慮講授知識的進度,這導致學生們在地理課堂上對于大多數的活動參與時往往都只是蜻蜓點水。
四、 深度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策略
(一)導法激趣,提升學生學習內驅力
深度學習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更多強調的是改變學生期待教師解決問題的心理,本質是為了改變學生們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動性,使得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不斷的提高,讓學生不斷地在地理教學的過程當中能夠做到主動學習,因此,教育者應該明確學生開展深度學習需要持續的動力,這種動力應該是來源于學生自己的內心世界,但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大多數的學生往往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是缺乏主動性的,他們需要一定的賞罰機制。當然,對于教育者來說,可以在對學生們進行地理知識教學的過程當中深入地挖掘學生們對于地理知識的興趣。例如,在講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四節《世界的氣候》時,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與世界氣候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們能夠感受到雖然同在一個地球,但是地球的不同緯度,不同的地理環境下的氣候是完全不同的,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去了解世界范圍內的氣候類型。在上課之前可以讓同學們講一講自己家鄉所處地理位置的氣候特征,這些都能夠幫助學生們深入的學習地理知識。
(二)轉變觀念,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
其實深度學習更加強調的是學生們能夠根據自己的現狀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因此,教育者在對學生們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在進行備課的過程當中對學生的特點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選擇適合教授對象的教學模式,積極地設計出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差異化課堂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不同需求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滿足。教育者在具體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對教材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分類,認真地思考講解每個知識點的切入點,讓學生們能夠輕松的學習相應的地理知識。另外,教育者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也應該積極努力地去嘗試一些新技術來促進自己的教學質量。
(三)構建體系,改變壓抑學生個性的現狀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應該對自己的地理學習狀況有一個較為準確的認知。另外,在學習地理的時候,應該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對學習方法進行恰當的調整,這是學生在進行深度學習過程當中應有的思想覺悟。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育者一味地壓抑學生的個性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是行不通的,教育者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差異,讓每一個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當中都能夠有一定的收獲,這一方法能夠更好地去改變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比如,在進行《自然災害》一課的學習時,可以讓學生們多看一些與自然災害有關的視頻,讓學生們對自然產生敬畏之情,同時也對自然災害產生濃厚的興趣。
另外,地理的學習其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應該在地理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斷地根據教育者的其他課程資源完善和調整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能夠真正地掌握相應的地理知識,學習到更多的內容。當然,教育者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也可以和學生積極地去分享自己在教學過程當中所建立的知識體系,向學生們講述清楚各個地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們在地理學習時能夠更加清晰地對地理課本上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梳理,徹底地理解地理教材上的相關內容,從瑣碎的知識當中得到宏觀的認識,在不斷地學習過程當中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統籌兼顧,合理安排教學任務和進度
雖然深度學習是針對學習者而言的,但是作為教育者依然不能夠松懈。應該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合理地安排教學任務和教學進度,在保證教學任務和教學進度的同時能夠對課程做盡量多的延伸,在進度不被落下的同時應該多做與課程相關的深度講解,讓班級里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能夠得到地理知識的拔高。當然,教育者也應該關注到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做到不同學生之間的平衡,任務與進度之間的平衡。讓學生們對于地理學習的興趣不斷地提高,地理學習興趣的提高能夠使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
五、 結束語
深度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改變學生們在學習過程當中所存在的思維惰性,讓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主動地對相應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對自己已經掌握的地理知識進行體系構建,讓學生在學習時具備高階思維。
參考文獻:
[1]秦禮儀.深度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9):26.
[2]崔國松.高中地理“深度學習”教學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9.
[3]邱妍.基于深度學習: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行動策略的選擇——對一節《經緯網》復習課的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8):66-67.
[4]郝建飛.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深度學習的引導[J].教育觀察(上旬),2019,8(5):72.
[5]包仰源.新課標下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中),2012.
作者簡介:
徐興旺,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浦口區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