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荷琴
【摘 要】“云上教育同城幫扶”計劃是深化教育改革、擴大教育公平的探索創新?!霸粕贤菐头觥?,硬件保障需先行,為了讓直播課堂、云上教學扎實有效,本文圍繞積極培訓,“扎根”技術;創新教學新方式,“靈活”課堂;線上線下,“豐富”教研幾個方面展開積極的探索。
【關鍵詞】云上教育 幫扶 技術 課堂 教研
“云上教育同城幫扶”計劃是深化教育改革、擴大教育公平的探索創新,是國家智慧教育示范區先行先試的重要任務,是發揮“5G”時代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改革中賦能作用的主動嘗試。2020年1月,張家港市啟動對隨遷子女學校的同城幫扶計劃。根據《蘇州云上教育同城幫扶計劃》通知的要求,張家港市4所公辦小學與8所民辦新市民子女學校結對,落實直播課堂,開展線上教研。
2020年3月,學校正式成為張家港市“1+4”模式同城幫扶云上教育項目學校,“1”即一個主講端,設在學校,“4”即四個聽課端,分別設在張家港市白云學校(2個)、張家港市藍天學校(2個)。2020年9月,在完成所有設備調試后,云上直播課堂正式啟動。一個學期下來,我們運用“網授+面輔”的“雙師”教學團隊模式,開設了語文、數學和英語三門學科的直播課堂。為了讓直播課堂、云上教學扎實有效,學校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積極培訓,“扎根”技術
“一切技術都是為學生發展服務”,這是學校始終不變的教學理念,“‘技術永遠不會取代人,但會技術的一定會取代不會技術的’,永遠不要停止對新事物、新技術的好奇和探索,每一個人都是終身學習者”,這也是學校倡導的教師理念。一個學期下來,三所學校分別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一把手校長任組長,教導處密切配合,各校配備一名信息技術專職人員,形成行政、技術、教師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
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教育技術裝備室有針對性地對信息化管理者、信息技術專職人員、主講教師、助教教師分類開展教育技術應用培訓,初步形成了一支業務能力較強、結構合理的各學科教師隊伍。對管理者培訓,主要是更新管理者在“互聯網+”時代下教育理念的變革。對教師進行的則是全員全學科培訓,確保教師能夠熟悉新技術,了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如何進行深度融合,從而提高信息素養,為云上同城幫扶提供必要的理論和實踐支撐。同時,教育局基教科通過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的結合、組建公辦學校和新市民子女學校的研修共同體、公辦學校送教下鄉等多種方式的培訓,加強校際的了解和溝通,從而為云上直播課提供更有效的實踐探索。
二、創新教學新方式,“靈活”課堂
云技術能打破地域限制,助力教育幫扶落地生根。云上教育同城幫扶注重的是“內生式”培養,當授課對象、學習方式、空間管理等條件發生改變時,課堂該以怎樣的方式存在?通過一學期的思考和課堂實踐,我們積極探索出“全課+微課+自教”的教學新樣式,讓云端課堂更靈活、更有實效。
(一)全課教學
全課教學是指主講教師教授整堂課,我們構建了“三段教學法”的教學流程。
1.落實課前預學同步備課
課前預學旨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其是否能有效落實關系到學生學習方式能否真正轉變。主講教師和助教要一起商討制訂授課計劃,一起研讀領悟教材,設計預學導讀單,共同思考教學設計,最后由主講教師定稿并共享教學設計和課件。課前,助教要做到熟悉教學設計,對每課時的重難點了如指掌。總之,要求做到助教教師和主講教師同步“讀教材”、同步“備課”。
2.有效組織課中云端教學
如何讓云端課堂真正落地?如何讓隔著屏幕的學習真發生?我們三位主講教師在新學期一開始,就走進了這兩所學校,與學生們進行直接對話和交流。這么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感受到,屏幕中的沙老師、王老師、趙老師就是他們生活中的真實老師,他們一樣親切、友好,而又真實存在;屏幕中的學生也是他們生活中的伙伴和朋友。心理學上說,情感傾向是學生是否能投入課堂學習的一個關鍵因素。師生、生生心理上的距離近了,他們就能更好地融入多元的教學時空。此外,主講教師要不斷改進教與學的方式,盡量以任務驅動、大問題導向來組織學習,課中,教師多用學習任務單的形式(共學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而在這個環節,助教要參與到課堂,成為學生們的學習伙伴和指導者,與學生一起完成學習任務。
3.依學情布置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不搞一刀切,在聽課端助教要根據班級學情和當堂課的學習情況分層布置作業,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和校際的個性化需求。
(二)微課
主講教師講主要知識、內容,助教教師根據學情后續組織教學。如語文習作指導或點評,半節課由主講教師主講,其余時間由助教組織教學;數學單元復習課,前20分鐘梳理知識要點,后20分鐘由助教根據學情組織練習和鞏固知識;英語教學Grammar time環節,主講教師重點點撥相關的語法知識及易錯點,助教根據本班學情,輔導學生完成相關習題以鞏固知識。
(三)自教
提供教學設計與課件,明確教學目標要求,由助教自己教。如語文的單元教學,主講教師精講第一篇課文,后兩篇同類課文教學,就放手讓助教用相同的方法完成教學。對助教來說,這是教學方法遷移和運用的最好實踐,更是自身專業素養提高的一條有效路徑。
三、線上線下,“豐富”教研
線下教研具有交互性強、情緒體驗豐富等優點,因此我們定期組織三所學校的教師參加學校的線下教研活動。網絡時代,線上教研具有跨時空優勢,其帶來的便捷性更受到教師們的喜愛。因此,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型教研模式,成了三所學校常用的教研模式。具體做法如下:
(一)教學相長,互聯互通
學校主講教師和12位助教教師成立了一個網絡教研共同體,主講教師依托學?!皟灲淘啤敝腔劢虒W平臺遴選精品微課、圖書、課件、習題等資源,通過平臺或QQ群定期推送給助教,同時,為資源共建共享、信息化教學常態應用提供有力支持。助教在共享這些資源時,也需要從中篩選對自己最有價值、最迫切需要的知識,并通過個人自主學習和教研組共同學習的方式習得。
(二)開展聚焦主題的“互聯網+教研”
“互聯網+”時代賦予了教師角色新的定位,同時“互聯網+”教研有著去中心化的特點,每位教師可以平等參與;每次網絡教研目標明確,有活動主題、活動過程記錄、活動評價、活動反思與總結;每月制訂一個教研主題,在網絡教研的執行過程中做到三個“定”:定內容、定形式、定發言人,不受時空限制,暢所欲言,實現主講教師和助教零距離的互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教研”。
(三)重視“解決真實問題”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研討,我們更多的都是以教學實踐中的問題解決為導向,在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下促進教師間互相研討,幫助教師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課堂教學來說,主要解決主講教師如何更多關注聽課端學生的學情;從課堂設計方面來說,主要從教材解讀、教學目標設置、教學效果方面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課后作業反饋情況來說,主要解決如何分層作業、如何提優補差、如何尊重差異和面對差異等問題。我們每月解決一個小問題,每月一個小成果,這樣既提高了教師的專業能力,又改變了角色的認同感、成就感,教師們的科研意識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發。
“云上教育同城幫扶”將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師生聯結成跨時空共同體,既將公辦學校的優質資源輻射到新市民子女學校,又將新市民子女學校獨特的教育資源共享到公辦學校,持續助力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如何使同步課堂實現雙邊效益最大化,仍需要我們在實踐場域中深耕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