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慧
摘要: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核心素養理念逐漸進入到人們的視野當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所以在核心素養視閾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在教學思維方面及時轉向,全面分析當前語文教學現狀以及核心素養語境下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轉變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品質。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引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傳授知識之外,教學也需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們可以簡稱為態度維度。僅有知識和技能是不夠的,要想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必須經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陶冶。對語文的熱愛以及對語文的興趣程度,決定著一個人是否能全身心地投入語文的學習中去,是否能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也常常決定著一個人的語文核心素養[1]。文以載道,而這里的道則指道義。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承著歷代人民的理想追求,而語文學習也需要價值觀念的支持,通過語文學習養成語文態度,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一、創設情境
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在這類學科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屬于核心素養之一。所以在核心素養視閾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更加重視語言環境的創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語言學習中,充分鍛煉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2]。而教師在構建語言環境的時候,也可以將各種教學工具充分運用起來,通過教學工具的運用,讓語言環境更加生動形象,從而更好地發揮出語言環境的效果。
例如,在《日月潭》一課教學中,文章通過文字描寫,給讀者展示出日月潭的美景,但是很多學生并沒有見過日月潭,所以通過單純的閱讀文字,很難真正感受到日月潭的魅力。因此為了更好地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日月潭的美景視頻或者圖片,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然后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對文章中描寫的日月潭景色進行想象,從而更好地與作者發生情感共鳴。學生朗讀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文章中的描寫方法,嘗試講述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景色,通過這種方式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二、運用興趣教學
在小學階段,教師在進行核心素養導向教學時,需要抓住學生的思維。抓住學生思維可以通過激發學生興趣來達到,如利用學生對教材內容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物的探索欲和對生活的逆反性等[3]。通過摸索學生心理,抓住學生思維,從而達到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十課《松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小動物的好奇心,引發學生討論身邊的小動物。接著通過播放《動物世界》中松鼠的科普視頻,將學生的思維定到松鼠上,隨后提問:“課文中的松鼠是什么樣的呢?”,從而引發學生對課文閱讀的興趣。通過抓住學生思維、興趣的方法,讓學生對語文內容產生學習興趣,教師再加以學科核心素養的導向,讓學生收獲滿滿。
三、運用分層教學
傳統教學應用的是統一教學模式,即對所有學生設置相同的目標、任務、方法,但是不同學生是存在多方面差異性的,從學習角度來說,不同學生的文化基礎不同、理解與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對知識的學習效率、掌握程度均不同;從學生發展來說,不同學生的性格不同、愛好不同、特長不同,教育并不是將學生培養成同一類人,或者培養成能力相同的人,而是要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使其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能夠充分發揮其特長,彌補其不足。可見,統一教學模式的針對性、適應性較差,無法解決這些實際存在的問題,也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成長需求。因此,核心素養語境下,教師要從教學模式方面進行轉向,從統一教學轉為分層教學。分層教學是以學生實際情況及發展特點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模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適合他們的不同任務,促使各層次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穩定地提升自身能力。
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先對全班學生的知識水平、性格、特長等進行分層,按照成績分為優、中、差三層,然后要求每個小組中學生相互協作搜集關于“雷鋒”這一人物的故事,讓領導力強的學生任組長,總結能力強的學生統計資料,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回答問題,這樣學生間相互交流、分享、協作,每個人在完成自身任務時均能得到鍛煉,在與他人協作時還能提升自己。
結束語
總之,在核心素養視閾下,教育部門對各科教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還需要充分認識到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制定個性化學習目標、創設良好的語言情境、運用分層教學等方式,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羅燕.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初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3):228.
[2]李秀玲.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3):156.
[3]張萍玉.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分層教學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