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教師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師德修養不斷增強,以人為本,因人施教,尊重個體差異、不同需求的觀念深入人心。在這一新形勢下,德育工作顯得至關重要,正如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約翰·洛克所說“我認為在一個人或者一個紳士的各種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睂W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教師的職責首要的是傳道,小學生年齡小,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在啟蒙階段,因此德育工作必須從娃娃抓起。筆者在小學工作多年,通過與家長、學生談心談話、與領導同事探討交流,歸納出抓好新時期小學生德育工作幾點方法。
一、把學生當成朋友,傾心交談
育人先育心,“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理念。作為學校,要努力建設適合小學生發展的環境,創造適合孩子成長的氛圍。作為教師,要幫助小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公德、扶正兒童良好的學習動機,讓每一個學生以良好的心態對待生活、學習,從而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把學生當朋友,就要求教師做到:
1、體貼學生。關注學生的生活,比如上完體育課,準備毛巾,涼茶,讓同學們擦把汗,喝口水。學生忘了帶碗筷,想想辦法,不讓他們餓著。關注學生的身體,適當備點創可貼,傷風感冒藥丸。
2、正確對待學生所犯的錯誤。學生年齡小,是非難斷,曲直難分,打架逗禍,破壞財物,亂扔垃圾是常有之事。教師要有一顆包容之心,犯了錯誤,和他私下聊聊,不當著同學的面責備他,因為孩子們也都要面子。
3、親近學生。教師要轉變角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空余時間帶同學們玩玩,放松放松。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以表現好壞說喜惡,不以成績優劣論英雄,及時表揚學生的優點,幫助他們改正缺點。把學生當成朋友,把課堂當成家庭?!坝H其師 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抓好德育工作的首要條件。
二、把工作融入家校,齊抓共管
小學生在家庭中快樂成長,在學校里接受道德熏陶,在社會上體驗為人處世,這一切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就如同植物生長離不開土壤、空氣和水分一樣。如果學校、社會、家庭緊密結合,協調發展,形成“三結合”的教育體系,就能提高育人效果。學校教育要做到進一步推進德育改革,優化教育教學過程,從提高素質的角度來教育和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先進、自我評價、主題班會、社會活動等形式促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認真落實“千名教師進萬家”大家訪活動,促使家訪常規化。同時辦好家長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開通“家校通”網絡平臺、建立學校網站,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融內為一體。如養成教育,其理念在新時期有了新發展,不僅要求社會、家庭、學校通力合作,推動以培養習慣為主的德育工作,而且還要求延伸到到生命發展方面,特別是生命的整體更新與發展問題,這就要求家庭與學校合作,齊抓共管。德育工作量多,我們要充分利用當前的優質資源,如微信群,多媒體,也可以通過社團,如:環境教育、法制宣傳、捐資助學、拓展訓練等搞好工作。把德育工作融入家校,齊抓共管、形成長期的教育態勢,一定會強化教育實效。
三、把課堂當作殿堂,協調發展
每一位學科教師,都是一位德育工作者。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對此,每一位教師都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論什么學科的教師,都應通過自己學科的教學、強化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強化學生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情感,還要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和道德情操。在教學實踐中滲透抓德育就是抓質量的教育觀,要真正做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德育工作一齊抓,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方法要符合本學科的特點,還要適合少年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培根說得好:“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嚴密,物理學家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修辭學使人善辨;凡有學者,皆成性格。”
在每一門學科教學中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目標體系、教學體系、評估體系,能讓美好的品性滲透到孩子們的心田會更持久化、有效化。
四、把實踐作為手段,提升素質
實踐出真知,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自身的實踐。作為學校,在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開展必要的德育實踐活動,如堅持每周一次升旗儀式,結合實際,對師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定期開展學雷鋒活動;引導學生以雷鋒為榜樣,刻苦學習,樂于奉獻;開展義務植樹、引導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自覺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定期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繪畫、書法競賽、文藝匯演等展示自我,培養綜合素質;定期開展體育競賽,如乒乓球球賽、田徑賽等,培養學生的團隊精袖和拼搏精神。
總之,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細致的育人工作。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精心策劃,不斷用生動的、貼近生活的實例來充實、完善德育工作。這樣,集腋成裘,循序漸進,不斷引導少年兒童的修養行為,孩子們長大后,一定會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實現自己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約翰·洛克《教育漫畫》.
[2]培根《培根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