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婧
摘要:古人云:“成才先立德,百行德為首,立國須先立人,立人必先立德。”農村教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關注的重點,留守兒童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想要實現現代化建設必須解決這一問題,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使其在日后積極投入社會建設,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因此,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行為習慣
引言
在以往的農村小學教育中,因為教育理念的原因,部分教師忽視了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只做管理要求和文化教學,這就造成很多農村小學生進入初中之后缺乏融入集體,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嚴重影響了個人綜合性的成長。對于此,農村小學教育一定要做轉變,科學制定行為習慣養成的措施,從內容、形式和方式上做評價體系的完善,彌補傳統教育理念的缺失,讓農村小學生能夠建立自主學習意識、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念、有個性化的發展。
一、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行為習慣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父母角色缺位,代理監護人教養方式不科學
家庭就是一個小的社會,對于學生而言,家庭生活是其初次接觸社會生活,因此,家庭環境對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常年外出打工,不能陪伴孩子成長,甚至與孩子的溝通都非常少,導致孩子與父母疏離。小學階段的學生關于歸屬與愛的需求十分強烈,父母的陪伴、關心與愛護,能夠增強學生自信,使其以積極健康的態度對待學習與生活。而父母角色缺位,會導致學生在內心深處認為自身與他人不同,容易產生自卑感,而且由于缺乏安全感會導致性格內向、防御心理強,不愿與他人交流,這些心理問題會導致學生行為異常。
(二)學生缺乏自制力,易受環境與不良行為影響
學生自身的約束力、自制力對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具有重要影響。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心智發展不成熟,對于事物的認知以感性為主,很難從理性的角度分析事物。而且兒童具有從眾心理,尤其是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以及教師的關注,其與同輩群體的交往則變得十分頻繁。同時,社會環境是復雜的,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農村地區的經濟、科技得到了顯著提升,手機、電腦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而網絡游戲、小說、動漫等則使學生沉迷于網絡,忽視了自身學習。
二、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行為習慣培養對策
(一)加強對父母和代理監護人教育指導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外出打工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但是絕不能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因此,家長必須樹立責任意識。在選擇代理監護人時,家長也需要進行慎重的考慮,因為代理監護人與兒童接觸的最多,代理監護人的素養,對兒童行為習慣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考慮到農村地區人們的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尤其是老人,大部分是小學文化水平,所以教師需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父母以及監護人的指導。例如通過家校合作,提升家長的責任意識,指導家長和代理監護人應用科學的方式與兒童進行溝通教育。學校可以開設家長教育課程,采取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線下主要是家長進校園活動,學校除了定期組織家長會之外,還需組織一些特色的親子活動,通過實踐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相處;線上則是利用微信、QQ等軟件建立家長交流群,不定期分享一些教育經驗,指導家長學習。
(二)善于運用激勵策略
留守兒童與普通學生相比,并不都是問題學生或者后進生,班主任需正視學生的閃光點,充分運用激勵策略,對其進行引導式教育,并在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習慣。班主任需要保持一視同仁的態度,面對全體學生,在平常多關注留守兒童的行為表現。比如,在某次板報設計活動中,某幾位學生找到班主任詢問建議時,班主任可根據留守兒童的優點,鼓勵他們相互探討,這樣可促使留守兒童深刻感知到同學與班主任的關愛,一旦得到充分關愛,他們出現不良行為的概率也會得到控制。如“你去找小明同學請教一下,老師聽你們的美術老師說他上次畫的動物特別生動,他肯定有些更好的奇思妙想!”繼而在班主任刻意創造的機會中增強留守兒童的集體榮譽感。
(三)建立留守兒童檔案
由于每名留守兒童的留守原因不同,除了父母外出務工,隔代撫養外,還包含單親離異家庭,這些學生在其留守環境下受到的影響程度不同。因此,班主任需為其建立完善的教育檔案,并在檔案中詳細記錄學生的家庭背景、經濟條件以及興趣愛好等綜合信息,以便班主任隨時根據檔案信息的變更,不斷調整行為養成教育方向。
(四)完善制度,提高留守兒童約束意識
制度是約束個體行為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對小學生來說。事實上,小學生規則意識很強,導致學生不遵守規則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學生自制力弱,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二是規則制定沒有遵循公平公正、民主的原則。因此,教師在制定規則約束學生行為時,既要注重提升自制力,又要遵循公平公正、民主的原則。在制定規則時,教師要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采納學生的意見,這樣能夠增強學生對制度的認可,自覺遵循制度。當出現違背制度的行為時,能夠認識到自身的錯誤,接受教師的教育。
(五)優化班級集體環境
留守兒童之所以會轉變為問題學生,其中部分原因是他們無法在集體環境中感受到集體關懷,隨著不合群現象的嚴重,留守兒童的行為也將出現偏差。基于此,班主任需適當優化集體環境,不僅可以采用班會等集體性活動,鼓勵留守兒童敢于表達真實想法,也可以帶領學生外出踏青,只有為學生創造外出實踐機會,才能擴大學生間的接觸范圍,加深各自的了解。
結束語
綜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需要家庭、學校、教師的共同努力,當然也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只有合力開展教育,才能使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身心健康成長。目前,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還存在較多不足之處,需要廣大教師基于教學實際繼續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教育經驗,完善相關理論,優化教育策略,以科學的方式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其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韋志略.淺談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引導[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5(28).
[2]張永紅.探討小學留守兒童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與教育對策[J].新課程(上),2015(01).
[3]何仲輝.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