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
摘要:小學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生理與心理發育不夠完善,注意力易分散不持久,經常出現老師費力講解、學生早已不耐煩地東張西望、游離課堂;課后老師口干舌燥、筋疲力盡而學生嘻嘻哈哈,不知所措的局面,還談什么學習效果,更談不上陽光體育、快樂體驗;怎樣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關鍵詞:室內;室外;有效;結合
課前準備充分、器材齊備,高高興興來到一年級新生面前,辛辛苦苦排個隊,學生嘰嘰喳喳有說有笑興奮異常,剛剛捋順的隊伍轉眼又變成蜂窩,剛剛把一個學生安置妥當又發現另一個不知跑到哪兒了,我氣炸了肺朝他們發火卻發現他們的聲音分貝永遠超過你的若干倍……我明白,我的付出白費了。我必須調整我的戰術。
我發現學生在上室內課時很懂規矩,只要鈴聲一響,他們自然而且自覺地走進教室,來到方位安靜坐下,不需要多余語言,不需要作任何要求。可為什么體育課在操場集合、安靜下來卻需要至少2分鐘呢?我決定嘗試一下體育課與室內課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找到它們結合的有效方法和模式。
1、調整集合方式:
室外集合可利用下課10分鐘時間。學生在下課以后可以陸續下樓,在操場周圍做好準備,等待老師上課。鈴聲起、老師哨聲一響學生可以馬上到位,開始上課。
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很多個班級同時上課,課堂內容,學生年齡差異大,造成一年級小孩注意力被操場上的其它班級活動所干擾,他好奇、四處打望,尤其是看見高年級學生嘻嘻哈哈、慢條斯理的時候,往往花很多時間才能把他的注意力調整到課堂里來,基本完成集合,其中少不了老師的大動干戈,嚴重影響師生心情。
室內集合:我要求學生在教室等待老師,完成室內集合。學生養成習慣聽鈴聲回方位坐好,安靜等待老師進課堂,有效控制干擾。
在教室里完成體育教學常規:(清點人數、講安全、課堂要求、本課重、難點、注意事項);再把本次課的內容、老師的意圖、學生站位、隊列的調動方法……利用幽默、精煉富有兒童化的語言,黑板、白板等教學儀器預先告訴孩子們,利用他們注意力最集中的五分鐘,解決掉在室外需要花大力氣講解、組織的內容。
我要巧用室內五分鐘。
2、室內五分鐘講解要求:
1)、主次分明、重點突出
編寫教案時,對教授的內容一定要有取有舍,重點突出。任何一個練習、游戲規則都條款眾多,這就要求教師在編寫教案時,對教學內容要分清主次,有重點。如果脫離學生的運動能力和接受能力,而面面俱到地編寫教案,效果肯定不好。
2)、教學用語要通俗易懂、幽默、精煉富有兒童化
由于學生年齡小,缺乏系統的訓練,實踐體驗少,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學生往往不能堅持專心聽講,更談不上掌握運用。但如果教師將原規則在不改變其本意的情況下,以通俗易懂幽默、精煉富有兒童化的語言進行講解,甚至把自己變成其中一個學生來參與課堂就容易接受。
3)、講解與示范相結合
教師把部分要求或注意事項的講解與正、反示范相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理解為什么老師要這樣要求學生,這樣做有什么優勢,怎樣才能做到安全活動,比教師單純地講解效果要好得多。教師讓幾名學生配合進行示范練習,學生更好地理解老師的要求或意圖,以及理解教師采取這種教學方法,既能加快學生理解的速度節省時間,又能把要求落到實處。
3、結合課堂內容,發揮學生主體性
1)、聽一聽:小朋友是怎樣思考這個問題的,他準備怎樣去完成動作?
2)、想一想:為什么小朋友們要這樣去做?
3)、辯一辯:哪種方法適合我!哪個方法更合理?
4)、幫一幫:我幫同伴找原因!我和同伴一起做!
4、運用直觀教學,提高學習興趣
直觀教學傳統上以掛圖為主,現在多媒體教學已在我校廣泛運用,如何展示教材的體育魅力,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教學課件中動作的變換、角度的疊加、動作效果的處理,遠遠超出了教師的講解與示范。這樣的課堂學生會興趣盎然,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在室內完成教學需要講解的這一塊,然后把學生帶出教室,四路縱隊安靜、有序到達操場的指定位置,操場上其他班級已經進入課堂狀態,這時候開始35分鐘的室外課教學練習。
這樣一來,既練習了學生隊列及其常規,又告知學生必須做到老師的要求、明白我們課堂的內容,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身體練習。課堂節奏連貫、自然,還意外發現培養了許多“小老師”,“你應該站這兒,你要過去,”“這個動作是這樣的”“老師說了不準到花園里去” ……瞧瞧,比老師管理到位!
我不再大動干戈面對學生了,我不再擔心隊伍后面的孩子不明白我的意圖了,我也用不著來回跑得滿頭大汗調動隊列了……學生練習的時間得到充分利用,陽光體育、快樂體驗寫在孩子們臉上、身上……
參考文獻:
[1]王嬌娜.讓室內體育課與室外體育課共生[J].學苑教育,2020(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