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秋
摘要:高中語文知識的學習中,學習的內容分為好多種模塊,有基礎默寫,閱讀理解,作文等內容,而在語文考試中,占據分數最多的就是作文和閱讀題型,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有針對性的對高中生的語文教學進行安排。從而提高高中生的閱讀能力,這對高中生的寫作和閱讀理解的解答都是益的。本文就分析現階段高中語文課堂的現狀以及探究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閱讀能力
閱讀理解的題型和寫作題型在學生的學習語文學科的生涯中一直存在,但是閱讀理解的題型的內容會不斷的加深,寫作題型的深度也越來越難以理解,因此語文教師應該要及時的針對高中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出現的弊端進行調整,學生閱讀的書籍多了,那么自身所儲備的知識和素材就多了,不斷的閱讀,就能夠提升自身的閱讀理解的能力和寫作能力。學生閱讀的內容多了,就可以輕松的運用。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大力培養高中生的語文閱讀的能力。
一、分析現階段高中語文課堂的現狀
一方面,高中語文教師課堂枯燥乏味,帶有片面化的模教學式,也沒有辦法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從而導致高中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學習是無趣的。教師只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背誦,學生死記硬背的背誦教師要求的內容,但是卻沒有辦法理解具體的內容,對于語文題型的講解時,語文教師只是局限在本篇材料讓學生閱讀并理解做題,但是缺少做題方法和技巧的講解,同時也沒有在課堂上給學生拓展延伸一些課外的知識和內容,導致學生沒有興趣。
另一方面,高中生沒有主動的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還有一部分學生往往采用題海戰術,認為只要做的題多了,就能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但卻往往沒有反思錯題,沒有徹底解決,這種囫圇吞棗的學習方法也是錯誤的。因此教師應該適當的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以及提高積累素材的能力。
二、探究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2.1創設閱讀環境,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針對高中語文閱讀能力差的現象,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課堂中營造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處于當中,身臨其境。教師可以開展閱讀活動,學生可以閱讀喜歡的書籍,或者是一篇好的文章,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用詞畫出一些認為寫的不錯的內容,并在閱讀之后,寫下自己的讀后感,品味語言的魅力,并在活動結束的最后,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每周都要開展不同種類的閱讀活動,高中生就能夠形成好的閱讀習慣,時間長了,學生的語文閱讀的能力就會慢慢提高,素材的積累也在不斷增多,對寫作文和做題都很有好處。
比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語文《荷塘月色》的講課時,語文教師應該為學生介紹這篇散文的作者是朱自清,讓學生閱讀其他的朱自清的散文,在閱讀活動日的時候進行閱讀,將自己閱讀的相關散文向同學們介紹,并且講述一下具體的內容,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最后根據自己對所閱讀的散文的理解,向大家推薦這篇散文。同學們之間相互交流,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讀后感受,循序漸進的提升語文閱讀的能力。
2.2拓展延伸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講課的過程中,要適當的針對所學的內容,對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延伸和補充,能夠加深學生對內容的深層次理解,激發閱讀興趣,學生在閱讀方面有了積極性,那么就會越來越有動力去閱讀一些好文章,這樣就會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作題的時候也可以靈活運用。
比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語文《赤壁賦》的教學時,教師應該為學生疏通文章的內容,因為是文言文,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將一些古今異義,通假字等重點字帶領學生一起標注出來,讓學生總結下來,同時也要帶領學生理解文言文的具體內容,并且用白話文描述出來,這樣再背誦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教師還可以用游戲的方式來帶領學生學習文言文,像這樣,教師隨意說一句文言文,讓學生白話文的形式說出來,或者是教師說白話文,讓學生用文言文的方式背誦出來,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既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這種理解著記憶就會更加有效果,文言文的學習,對學生學習語文很有幫助。
2.3傳授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
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和中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是不相同的,在高中階段,教師對于學生的教學應該更具有專業化,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系統的掌握學習方法和技巧。教師應該教給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要抓住關鍵字,在閱讀之前要了解作者和文章大意,并且在閱讀一篇文章時,標注出來具體段落,適當的勾畫,注意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往往是文章中心出現的地方,從作者表層的描述來挖掘深層次的文章主旨,升華感情。
結束語
總得來說,高中語文教師在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高中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非常好的學習習慣,在語文試題的解答時能夠靈活應用所積累的素材,提高了高中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添寶.高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自我培養[J].文學教育(上), 2018(05):94-95.
[2]馮水成.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的教學方法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 2014(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