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要: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對小學語文教學要求也有所變化,要求學生通過語文學習,不僅具備基本的識讀能力,還具備相應的閱讀思考能力,能夠從課內課外教材出發,獲取更多的寫作靈感與人生感悟,自由翱翔在語言文字的天空之中,培養語文思維,提高語文學習質量。因此本文將探討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之拓展與整合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整合策略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其具有較高的綜合性與實踐性,不僅要求學生對大綱內目標字詞有一定的掌握與理解,還要求其具備相應的分析推理能力,能夠結合所選文段感受文段背后的作者情感與思想情懷。因此近年來,小學語文尤其是高年級教學,也較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雖然語文課本中包含豐富的閱讀材料,但單純依靠課內40分鐘,遠遠不夠提高學生閱讀訓練有效性,教師還應不斷變換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方法,將課內閱讀延伸至課外,增加名篇與名篇中的聯系,幫助學生激發學習興趣,培養閱讀習慣。
一、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擴展與整合的意義
(一)有效激發學生潛能
大量研究證明,動機與興趣能為人提供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幫助其形成長久的學習習慣,提高個人學習分析能力。任何良好習慣的培養均離不開長期堅持與興趣引導。近幾年來,我國語文教材內容的編制主要以“選文型”為主,即從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學寶庫中挑選符合小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思維的經典篇章作為教材內容,以供學生進行課堂學習[1]。這種教材編撰思路雖然可為學生提供更多優秀文學作品接觸了解機會,但篇章節選以點概面,也損害了原有文章內容的邏輯性與系統性,會對學生理解與感悟能力產生影響,降低學習質量。而且當作品一旦被選入語文教材后,會受到不同層級的教學目標限制,教師也只能選擇一個特定的側面或特定的點為學生進行文章解讀,相對提高了語文教學的局限性。教師通過關注課本作品涉及的時代背景、所反映的社會民風、應用到的文化典故可有效進行發散引導,使學生沿著教師提供方向,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地方進行深入學習,有效提高了課文學習的邏輯性與整體性,激發學習潛能,提高學習興趣。
(二)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質量
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均是提高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二者相互影響互,不可或缺。其中課外閱讀具有吸引力強、閱讀內容多等優勢,可有效幫助學生培養閱讀興趣,補充學習內容,但受個人學習能力、缺乏教師引導等因素影響,課外閱讀的閱讀效果往往難以得到保證[2]。而課內閱讀則具有文章質量高,篇幅短小精悍等優勢,通過教師引導精讀,可有效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與鑒賞能力。將課內外閱讀相互結合進行有效延伸拓展,能夠豐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更深入的體會語文閱讀帶來的學習樂趣。
(三)有效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
語文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基礎課程,其以語言為核心,屬于一種多元知識體系,因此對學生綜合素養以及實踐能力的要求均較高。通過做好課內外延伸閱讀,首先有助于幫助學生開拓閱讀視野學習更多的語文元素。第二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除了增加學生閱讀量,提高字詞知識積累,還應注重其閱讀思考的深度與廣度,通過不斷指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語文思維,提高個人邏輯能力與推理能力。
二、拓展與整合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確定目標,選擇適宜內容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不僅有助于豐富教師教案設計思路,還可有效提高教學計劃的可行性,輔助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小學不同學段間閱讀目標也存在明顯差異,小學語文教材對于五六年級學生的要求為,學生不僅能夠粗略讀懂文意,還能聯系上下文,推斷重點詞句意義,并體會其在文章表達中的價值。因此在做課內外延伸時,教師應注重課外資源選材的多樣性,其選材難易程度也要與文本相近不應隨意拔高影響教學進展[3]。
例如:在具體內容的選擇方面可考慮以下幾點:第一可選擇背景材料,降低學生理解坡度。如在學習《少年中國說(節選篇)》時,由于學生缺乏時代背景影響,因此很難透過文字體會作者情感,教師可選擇文章剩余篇目或同背景時代下名人故事進行背景介紹,以豐富學生視野低理解難度。第二可選擇相關主題材料,加深學習體驗。高年級語文更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因此需要教師圍繞本單元學習主題為學生尋找更多同題材文章或片段,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一些寫作手法的應用,加深學習印象。第三推薦相關優秀篇章豐富學生語言積累。語文閱讀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與語言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內外延伸時,可選擇與單元主題相關的經典文學作品來幫助學生拓展學習資源,通過自由發揮對文章內容情感進行理解與想象,提高個人欣賞能力。
(二)賞析并重,做好教學遷移
比較閱讀是較為有效的一種閱讀訓練方法,在進行課內外遷移時,教師可結合實際教學進度,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資料,進行賞析比較,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閱讀質量。第一教師可在文本語言精彩之處進行閱讀擴展。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教師總習慣于將擴展內容放置課程最后,但這種做法容易造成“馬后炮”現象,受時間限制約束,使學生不能深入進行體會了解,限制了延伸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山居秋暝》時,此詩前兩聯最為經典,為讓學生真切進入詩境,體會秋日之美,可選擇同作者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中秋日描寫片段,幫助學生進行對比學習。第二可從學生知識經驗空白處進行拓展。由于小學生年紀尚小,生活經驗不足,所接觸到的社會層面也相對較淺,因此對于課文中出現的一些現象無法理解會產生各種疑問,教師可針對學生疑問處選擇相應閱讀文章作為輔助,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第三可于學生寫作方法不明處進行擴展。寫作手法學習也是高中語文重要教學目標之一,通過及時進行擴展閱讀,可將抽象的語言規則描述變為具象展示,使學生通過類比閱讀來掌握一些寫作手法的應用規則,提高個人運用能力。
(三)細心體會,提高讀寫聯系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中的關鍵步驟,其可有效提高學生理論知識的實踐能力,從而加深閱讀感悟。在進行延伸閱讀之后,教師可結合擴展閱讀目標,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如引入同題材或同寫作手法閱讀材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加深應用能力;若引入背景相關材料,則可引導學生進行縮寫練習或續寫練習,豐富想象能力,按照作者思路進行合理補充,提高語言文字使用的精煉性;除此外還可進行讀后感訓練,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經歷,書寫讀后感生,增加情感理解的層次性。
三、總結
相較于中低年級的字詞簡單教學,高年級更注重學生對課文中句法、章法等語文規則的學習與運用,通過做好課內外閱讀延伸,引導學生品析材料,可幫助學生更形象直觀的了解一些典故、修辭手法在文章中的具體運用,提高其遣詞造句能力。而且學生在結合課內外知識進行同源閱讀時,會通過了解文章背后的歷史背景反思人類進程,此過程中雖然不一定做到針砭時弊,但也可有效提高學生批判思維,塑造更為正確的價值觀與感情觀,遠離社會中一些低俗文化低俗、現象,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增加語文學習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李雅倩. 小學語文提高閱讀速度的課內及課外教學方法 ——以部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J]. 語文課內外,2019(35):223.
[2] 孫小霞. 小學語文多文本閱讀課堂教學中課內外有效結合的實際策略研究[J]. 語文課內外,2019(13):124.
[3] 翟珍庭. 得于課外益于課內——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策略[J]. 語文課內外,2019(3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