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志
摘要:大多數學生學習初中物理的時候,都會覺得這門課程又抽象又難以理解,再加上傳統的教學方式太過枯燥和單一,導致很多學生不愿意主動學習物理,物理成績很差。可是,初中是學生整個求學階段中重要的轉折點,而物理是初中階段中十分重要的一門課程,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教師應積極尋求提升物理成績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生活化
引言:
生活化教學最早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該教學理念核心就是將教學中抽象的、難懂的知識點融入生活,通過淺顯易懂的生活現象展現出來,使物理變得有趣和簡單,所以在初中課堂中實現物理教學生活化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本文針對該情況從多方面論述了有效的生活化教學策略,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參考性的意見。
一、生活化場景導入課堂內容
初中物理的一大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在進行物理學習的時候可以形成邏輯思維和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的能力。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努力將“形象”和“抽象”進行融合,完成物理的教學任務。在課堂導入時,教師應利用生活問題創設一些有趣的情景,最好是能讓學生產生一定的認知沖突,以便吸引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但是因為是生活情境,所以學生能夠聯系生活經驗,將問題進行簡單化分析。比如,在進行《功率》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假設兩學生去爬山,途中開始進行爬山比賽,同學A先到達,但是同學B卻說并不是同學A贏得了比賽,因為同學B說:我們的體重是一樣的,山的高度也是一定的,所以我們做的功相同,不分勝負。但是同學A卻說:雖然做的功相同,但是我做功用的時間更少,比你更快。導入該情景之后,教師應讓同學討論同意同學A還是同學B的說法,并公布正確答案,讓他們提前對做功有快慢有一個較為淺顯的了解。
二、用生活常識解釋物理現象
只要細心觀察和體會我們不難能發現,物理和現實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許多生活的常識中大多蘊含著物理原理。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用心地體會生活中的物理意義,從中汲取一些提醒和教學靈感,之后在課堂將其進行充分地運用。例如,教師可以說:生活中,為了安全起見我們都會系好安全帶,據統計,很多交通事故中駕駛員和乘客都因未系安全帶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那為什么人在不系安全帶的狀態下,會比在系安全帶的情況下受到沖擊時危害小得多的呢?之后,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開始進行談論,2-3分鐘之后進行提問,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相關問題的導入和解答:因為車在緊急剎車后會有強大的慣性,若是不系安全帶的話,慣性和強勁的沖撞力會對人的身體造成一定傷害,系安全帶則可以緩解力的沖擊,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生安全。這樣,既能夠讓學生輕松了解什么是“慣性”,又普及了安全知識。
三、開展生活化物理實驗活動
物理知識和生活密切的聯系,能夠幫助教師順利地開展生活化物理實驗活動。注重實驗活動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獲得除了既有的物理知識外,也掌握一些十分有用的實踐經驗,之后要引導學生在實踐后進行及時總結和反省,不斷改善自己的實驗方式和理念,近一步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例如,每家每戶幾乎都有過電路保險開關跳閘的現象,教師可以向學生們進行跳閘原理解釋:使用的電器過多,導致電路的電流過大,為了保險起見,保險開關不得不進行自動閉合,以保護電器,防止意外發生。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小燈泡”電路實驗,讓學生們自己體會電流過大、或是電壓過大可能引發的狀況,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
四、布置貼近生活的課后作業
在任何課程的教授中,教師都應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性,學生因為性格、能力、身心健康的情況不同所以對物理知識掌握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要盡量分層和注重有趣的作業,鼓勵每位學生盡力而為、在自主探索和思考中完成課后作業。這樣,教師要多多布置貼合生活的課后作業,例如,可以將學生分為兩個小組進行拔河比賽,首先先進行正常狀態的拔河,之后讓勝利的那一方穿上滑冰鞋,再進行一次比賽,最后對比比賽結果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從而對“力學”有更為深刻的理解。這樣貼合生活又生動直觀的作業能讓學生們感受到物理的神奇的同時,也能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目標,有如此喜人的成效,各位何樂而不為呢。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課堂中融入生活化教學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能夠讓學生更輕松地理解和掌握較為專業化的物理概念、公式、意義等。很多成功的教學案例也為我們驗證了這一點,但是各位教師不應該“照本宣讀”,而是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一些改良,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們的物理成績。
參考文獻:
[1]趙桂琴.關于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1):31-32.
[2]高麗.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分析[J].中國農村教育.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