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讓榮
摘要:語文課程具有極強的人文教育功能,語文教學是實現高質量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徑,可以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懂得生命的珍貴,從而獲得長足的發展。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語文學科相關的基礎知識,還應通過內在的情感傳遞與生命價值相關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理解生命和熱愛生命,才能使學生在日后成長中面對困難挫折時意志堅定。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命教育;實踐;研究
引言:
現階段,學生的生命發展是基礎教育背景下的重要內容,是現代教育理念的焦點[1]。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活動,學生的生命發展問題需要廣大教師密切關注。語文學科是小學生的必修課,在教材中涉及了很多生命教育內容,能夠為眾多小學生認知生命及感悟生命帶來便利,從而使廣大小學生深入認知生命教育的價值,提高生命質量,成長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才。
一、挖掘生命教育元素,突出生命教育預設
備課是對講授的內容做全面的規劃安排并對各個教學過程中的細節進行預設處理,這樣才能確保整個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為此,教師應在備課環節深入挖掘生命教育中的主題元素,并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分析在課堂教學的哪個環節設置過渡、滲透和融入[2]。第一,教師在每篇一篇課文教學過程中都應為學生設計一個生命教育為主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該教學內容中對于生命的理解要達到某個目標層次。在主題的確定過程中,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展開設計。第二,在確定好生命教育元素之前,教師需要對課文內容展開深入的分析,結合兒童心理學及兒童文學教學方法對生命教育中的元素展開深入的分析,確定具體的切入點,并嘗試在生命元素中確定一個擬人化的對象。
二、深挖語文教材,感知生命珍貴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均是極具探究價值的佳作,不僅可以陶冶小學生的情操,還能夠使之形成極高的人文品格,從而獲得長足發展,也為其核心素養的形成夯實基礎[3]。例如,在解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首先講述當時的社會背景,縮小文本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學生也能走入當時的情境。其次,教師提出帶有探究意味的問題:“為什么她在后來不停地點燃火柴?”學生在換位思考中調動生活經驗與信息能力,意識到小女孩是想創造出溫暖的環境。此時,學生也感受到虛假的希望是不現實的,而現在的生活很美好,生命又是如此珍貴,只有在生命的延續下才能感受幸福和快樂的生活。最后,教師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使之在思路的碰撞下對生命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也從旁聆聽,了解每位小學生對生命的認識程度和個性特點,為后續授課方案的調整指明方向。
三、引導學生追求生命本質
生命與“活著”在本質上的差別不容小覷,有意義的生命在于活出價值。人的價值何以體現,要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貢獻。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生命還沒有深層次的認知,這就需要相關教師加以引導。打破傳統的語文教學狀態,采取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授生命感悟。人的一生,時間有限,每一分每一秒都彌足珍貴,語文教師應想方設法促使小學生認知到時間的價值,從此更加珍惜學習時間、生活時間,更加熱愛生命。例如,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戶外體驗活動,走進殘疾人教育院校,與盲人、聾啞人等共同學習一天,深入感悟特殊的學習方式,并與特殊教育院校的學生一起分享彼此成長中的故事,最后將個人感悟寫下來,留存在班會上分享心得。通過與殘疾人多加接觸,便可以站在殘疾人角度體驗生活中的艱辛,由此對生命心生敬畏之情。此外,語文教師還可以多在課堂上講述貝多芬、張海迪和梵高等感人故事,令其心生勇敢生活的勇氣。即使身處逆境,但只要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生命之花仍可以綻放得足夠絢爛。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語文本就是人文學科,可以帶領學生深入認知人文精神。通過語文教學,可以深入觸及學生心靈,使其靈魂備受生命教育的熏陶。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是語文教師職責所在。然而,生命教育的滲透需要講究策略,這也就意味著語文教師應正確把握生命教育時機,適時對學生進行深入的生命教育,進而促使其更加敬畏生命、熱愛生命。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接受生命洗禮,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其關鍵在于教師教學內容的設計與生命教育的有效結合,通過挖掘生命教育元素、創設多維教學情境、設計生命探索任務、開展生命創作活動的方式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逐步實現突出生命教育預設、加強生命情感感悟、實現生命哲理體驗、記錄生命個性感悟,才能讓學生在不斷開展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對生命意義的真正理解。
參考文獻:
[1]成莉.生命教育理念下的語文教學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11):249.
[2]蔡榮芳.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生命教育[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11):91.
[3]魏少林.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新課程,2020(4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