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鳳敏
摘要 經濟林的建設不僅可以改善人們居住的生態環境,而且可以為人們提供多種營養豐富的食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主要探討了我國經濟林資源的現狀及其發展對策。
關鍵詞 經濟林資源;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75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10–0123–02
豐富的地域和自然條件為經濟林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經濟林產業的發展也可調整本省的農業產業結構,地方各級政府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引進先進的種植和管理技術。
1 我國經濟林資源的現狀
我國地大物博,國土面積廣闊,多樣的氣候和優質的自然條件為我國提供了豐富的植物資源。在這眾多的植物資源中,包括1 000多種經濟樹種。自改革開放開始,我國政府就非常重視經濟林產業的發展,在經濟和政策方面給與了極大的扶持。
1.1 我國經濟林資源地域分布差異明顯
我國經濟林資源不僅種類繁多,而且資源豐富,是世界上重要的經濟林大國,尤其是蘋果、梨、板栗、杜仲等經濟林,不管是種植面積,還是種植產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從我國經濟林資源的調查數據來看,我國南部地區的經濟林資源占全國的78%以上,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云南以及東南沿海省份。內陸地區受自然環境影響,經濟林資源的分布占比較少。
1.2 經濟林產業多樣化發展
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經濟林產業的發展,各地方政府對經濟林產業的發展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依托于社會發展的力量,采取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發展,針對各地區不同的氣候環境,采取多樹種結合的方式發展經濟林產業。在這種發展模式下,我國地區經濟林產業側重點和發展方向截然不同。例如,防護林工程主要側重點在于打造經濟林的名優產品基地;在平原地區,主要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為主的經濟林產業,從而實現地區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1.3 經濟林面積產量增長迅速且結構趨于完善
根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我國經濟林資源在面積、種類等方面都在快速增長,年均增長數達到了133.3萬hm2。近些年,由國家林業局牽頭,打造經濟林示范基地多達300多個,名優經濟林品種比重不斷上升,相對應的大陸水果占全國經濟林比重不斷下降。此外,各地區在經濟林的發展中不斷采取品牌戰略,經濟林產業品牌價值不斷上升,如平谷大桃、河北鴨梨、贊皇大棗等,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品牌。
2 經濟林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個別地區經濟林發展缺乏科學性和規劃性
部分地區沒有及時掌握市場信息,在經濟林發展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學的規劃,造成經濟林種植出現一哄而上的現象,很多經濟林的穩定性較差,部分經濟林甚至沒有產生經濟效益就被砍伐,既浪費了土地資源,又浪費了人力資源[1]。
2.2 經濟林生產管理不完善
盲目采取擴大種植面積的方法提高經濟效益,反而會造成單位面積產量低、作物質量差,經濟效益達不到預期目標。有些地區受地形、資金影響,經濟林多為人工種植,機械化水平低,阻礙了經濟林產業的現代化發展。
2.3 存在產業分散的問題
我國經濟林產業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鏈,不僅經營分散,而且也不利于推廣先進的技術,不利于提高產品質量,未形成完善的規模化產品經營市場,導致經濟林產業成本大。此外,很多地區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出現非常不合理的樹種結構,導致產品緊缺或過剩。從經濟林種植、管理、加工到銷售,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分散的種植經營模式阻礙了優良品種和現代化農業機械的推廣,且容易導致經濟林作物滯銷,有作物無銷路,最終只能將作物扔掉,損害經濟林種植戶利益的同時也浪費了我國林業生產資源。
3 我國經濟林資源的發展策略
3.1 加強現代化建設,合理規劃經濟林種植格局
要想推進我國經濟林產業的發展,必須要不斷推進機械化、現代化的建設,合理規劃經濟林種植,有效提高經濟林種植和發展效率,保證經濟林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在經濟林產業發展過程中,農業部門要根據地區氣候和土壤環境合理選擇經濟林品種及種植技術,規劃田地管理和加工方向,優化產業管理[2]。
3.2 加強經濟林管理
農業部門還要不斷更新經濟林運營管理理念,完善管理體系,同時派駐專業技術人員到經濟林發展場地,關注經濟林的發展情況并不斷進行調整,從而提高林作物產量和質量。此外,農業部門還要推廣現代化農業機械,加快現代化農業建設進程。例如,板栗生命力強,適應性非常強,在南北方都能種植,但在實際種植過程中也要結合土壤和氣候條件,使用立體種植方法,在板栗樹的間隙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有效改善種植氣侯和環境,提高經濟作物產量。
3.3 推進現代化經濟林產業技術發展
推進現代化經濟林產業的技術發展可以從2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大品種更新改良和新技術推廣力度,經濟林資源的發展必須要不斷地改良品種,應用先進的技術才能夠更好地開發經濟林資源的價值。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應有計劃、有目的地建設經濟林新品種生產基地進行品種改良試驗,積極引用先進的配套技術和管理手段,提高經濟林作物的價值和質量,技術成熟后迅速推廣,提高種植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二是產學研相結合,強化產品創新能力,經濟林產品能夠得到持續發展的動力就是技術創新,僅僅研究經濟林的表面價值是不足以支撐經濟林發展的。運用產學研相結合的理念,有效組織科研力量,充分運用科學研究平臺,吸引更多的技術性人才,開展技術攻關。此外,還可采用協同創新機制,成立創新研究中心,組織成員進行科學探究以及林業知識推廣等[3]。
3.4 調整林業經濟結構,規模化進行經濟林生產
經濟林產業的發展勢必要考慮區域的生產、經濟社會效益,從綜合利益的角度出發,實現經濟林的可持續發展。在生態環境薄弱的地區,發展經濟林資源要以生態效益為主,選擇地勢平坦、生態承載力比較強的地段開發經濟林,并合理開展造林和管護工作,科學把控經濟林與林分結構比例;在生態承載力比較強的區域,要加強經濟建設,使經濟林產業向規模化、產品化方向發展。
包產到戶一直都是我國經濟林資源發展的主要方式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的發展,機械化生產越來越普及,在經濟林發展領域進行規模化、集中化發展已經成為新的發展趨勢。經濟林生產的規模化發展的第一步是政府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扶持力度,完善經濟林產業鏈,培養競爭力強、品牌效益好的經濟林企業,使經濟林資源能夠最大化的發揮其價值;其次是加強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鼓勵用于加大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力度,為種植戶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從而加快經濟林生產的機械化進程。
4 結束語
發展經濟林產業利于國家經濟發展,可有效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經濟林產業相關部門和人員也應積極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并給予針對性地解決,切實提高經濟林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陳金海,胡健全.我國經濟林資源的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華東森林經理,2010,24(2):1-5.
[2] 徐湘江,薛秋生,李宏秋.我國經濟林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J].中國林副特產,2013(3):102-105.
[3] 樊輝.我國經濟林發展現狀及趨勢[J].農民致富之友,2020(5):181.
責任編輯:黃艷飛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Economic Forest Resources in China
CUI Feng-min (Zunhua Natural Reso-urces and Planning Bureau, Zunhua, Hebei 064299)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forest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people’s living, but also provide people with a variety of nutritious food, and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economic forest resources in China were briefly discussed.
Key words Economic forest resources; Status quo;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