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天 程曉皎
【摘要】? ? 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是高校三大重要職能,而前兩者歸根結底也是以服務社會為根本目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已然成為大勢所趨,應用型新媒體人才具有敏感性高、技術性強、表達性好的特點,但是由于專業融合性有待提高,在參與社會服務過程中也存在意識薄弱、能力有限、形式單一等現實問題。由此,強化社會服務意識,提升專業融合度與社會服務能力、加強思想和實踐引導將成為“復合型新媒體人才”培養的可能路徑。
【關鍵詞】? ? “互聯網+”? ? 復合型新媒體人才? ? 社會服務? ? 人才培養
引言:
在“互聯網+”背景影響下,作為本世紀最重要的領域,新媒體已經完全滲透到了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對其社會服務也都展開了大量實踐與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為進一步保障其效果,還需繼續加大對這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注重其社會服務能力的強化。
一、“互聯網+社會服務”的基本內涵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在現代社會具有一定的普及性,這不僅與網絡信息技術與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的融合緊密相關,也意味著社會發展的部分領域在技術水平和整體狀態上得到了優化和提升。互聯網加社會服務是指在社會服務工作的開展中,將網絡信息技術與平臺作為輔助工具進行應用, 以便達到提升服務效果,為用戶提供最大化的便捷的目標。
二、“互聯網+”下新媒體人才參與社會服務的必要性
2.1新媒體人的參與有利于規范社會服務的系統性
從社會服務工作開展的特征上來講,這項服務工作不僅具有豐富的內容和維度,具體工作的開展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需要參與相關工作的人員用與時俱進的眼光和思維從事相關的工作[1]。另外,新媒體人作為社會服務中信息傳播和內容表達效果的呈現者,當其參與到社會服務工作中時,也有利于其通過個人的實踐更加明確社會服務在媒體宣傳和推廣方面所應當把握的切入點,從而為社會服務整體效應的提升提供動力。
2.2新媒體人的參與有利于獲得更好的社會服務宣傳效應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基于新媒體人對于社會服務的宣傳切入點的了解外,由于社會服務具有一定的無私性特征,廣大群眾參與社會服務的形式在我國現階段的社會背景下都是以志愿者或義工的形式存在的,而無償勞動或低報酬服務的實際情況也使得社會服務所能夠獲得的物質資源條件和人力資源條件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和影響。當新媒體人能夠在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平臺得到發展和完善的基礎上主動參與到社會服務的工作中時,也更有利于幫助他們利用新媒體人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敏感性,使得社會服務的整體效應和受關注程度,基于其個人的宣傳與推廣,得到有效地提升和擴大[2]。另外,從社會服務開展的專業角度上來說,基于互聯網加時代的到來,社會服務的功能要求和服務項目要求在精準性上都獲得了非常顯著的提升。從居民的角度上來說,當其接受社會服務時,能夠獲得更高的互動性效果,且服務內容的個性化程度也能獲得提升,這有利于使其對社會服務的主觀印象和積極參與的程度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和優化[3]。
三、新媒體人才參與社會服務的現狀和影響因素分析
在“互聯網+”下,注重引導新媒體人才參與社會服務,能進一步弘揚社會正能量,使其從中找尋到自己的價值所在,獲得更多社會認同感。但從目前的具體情況來看,社會服務參與情況并不理想,為此還需要對其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3.1現狀分析
1.意識薄弱。從目前新媒體人才的社會服務現狀來看,普遍存在著意識薄弱的問題。即大部分學生并未清晰理解社會服務的基本概念,在實踐參與過程中缺乏激情,認為這完全是學校的事情,不主動走向社會進行探索,導致對當下的社會發展需求缺乏必要了解。同時受互聯網發展的影響,學生群體中的網絡利用率有所上升,導致其將大部分精力消耗在了網絡當中,影響到了在社會中的溝通交際能力,缺乏主動接觸社會的行為。有些甚至都沒意識到社會服務在當前新媒體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價值,致使整個學校當中缺少了基本的社會服務氛圍。
2.能力有限。基于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優化以及相關人才培養的方向的轉變和創新性思路的提升,在現階段并未形成一個系統性和完善性較強的流程。另外,從社會服務與新媒體人才培養的功能性結合角度上來說,無論是網絡信息技術的融入應用還是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比較先進的發展狀態和相應的成果都具有實踐經驗尚不充分的特征[4]。由于新媒體領域整體較新,學校相關專業的開設時間也不長,很多內容還處在理論研究階段,導致忽視了社會服務能力的培養,從而漸漸和社會需求之間脫離了基本聯系。
3.2影響因素分析
1.關注維度方面。社會服務是支撐整個社會系統運行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社會服務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網絡信息技術以及媒體的參與是現階段“互聯網+”時代到來后社會服務提供以及社會服務體系運行的一個典型特征。在相關社會調查當中,受“互聯網+”的影響,有關國家利益、主權等大事,以及關于教育、藝術、醫療、志愿、科技等社會服務及公共事業,少部分新媒體人才給予了充分關注,其他大部分人員則基本處在不感興趣層面。即便如此,絕大部分新媒體人才還是認為在“互聯網+”的作用下,可以有效減少參與社會服務的成本,從中更加快捷地獲取更多關于社會服務的相關信息[5]。
2.表達維度方面。新媒體人是社會信息傳播和社會輿論表達工作開展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的一部分人群。在網絡信息技術和相關平臺逐步發展和完善的背景下,其信息傳達和內容表達的方式以及渠道也發生著相應的改變,基于這種變化,有一部分媒體人存在對于心的表達環境以及表達方式未能全面適應的情況,且由于新的表達,環境和表達內容也產生了新的表達規范和要求,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應用型新媒體人才在整個新媒體環境之中還未形成良好的表達習慣,存在較多顧慮,動力及意愿缺乏,基本上以關注為主,這是因為“關注”這種參與方式所付出的成本比較低,對于參與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的要求都比較低。有學者認為這種現場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表達”本身是存在風險的,而“關注”則能避免風險[6]。
3.實踐維度方面。社會實踐是參與社會服務的一種主要途徑,從實踐維度的實際情況來看,作為新媒體人,其在思想觀念上對于社會服務的主動參與具有較高的認同感,同時也比較樂于接受一些比較具有先進性,且能夠為社會服務的開展提供便利的元素和技術[7]。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現階段應用型新媒體人才中的絕大多數都有通過實際行動參與到社會服務中的行為,并且認為自己有義務參與。同時還都基本認為在網絡的作用下參與社會服務更為便捷。這表明利用網絡參與社會服務能直接打破時空上的限制,能進一步提升其參與意愿和積極性。
四、“互聯網+社會服務”背景下培養“復合型新媒體人才”的可能路徑
現階段,應用型新媒體人才的社會服務能力是其必備的一項重要素質。為此,要求應用型高校從自身著手,加強管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鼓勵其大膽進行創新和嘗試。
4.1強化基本意識
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以及綜合素質,還需要學校與學生之間加強配合,不斷強化社會服務意識。一是可以直接在校園當中給學生廣泛宣傳社會服務能力強化的重要價值,或者還可以制定出專門的社會服務理論學習課程,加強對這一方面知識的宣講,同時定期展開專門的交流會或者講座,給學生相互之間的交流感悟提供必要條件。二是引導學生及時轉變學習態度,積極參與學校舉辦的各類活動,從基礎做起,真正不斷培養社會服務意識。
4.2正確認識新媒體社會服務的方式與能力
一是要能充分意識到社服務能力的強化是存在一定階段性的。這與社會服務內容的豐富性以及社會服務對個人綜合性素質水平的要求相關。二是應當充分認識到社會服務工作的開展是一項講求實踐性和綜合性的內容,在進行相關人才的培養以及將其引入到社會服務體系中時,相關工作人員應當認識到社會服務的這一特點,確保在教育引導和引入應用的環節對相關專業應用型人才的服務能力以及服務意識等多方面的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確保基于新媒體人參與的社會服務工作,在質量水平上獲得一定程度的保障。
4.3加大對新媒體人的思想與實踐引導力度
部分新媒體人存在即使在思想上有意愿參與到社會服務工作中去,但其對于現代化的社會工作服務體系的運行模式以及個人參與的方式方法缺乏系統性的了解,且其個人的能力水平也與社會服務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異。為了積極引導新媒體人參與到社會服務工作的開展中,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機構應當通過理論知識培訓結合實踐平臺構建的方式為新媒體人參與到社會服務中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和指引,并且利用新媒體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與引導的方式幫助新媒體人更加客觀地認識社會服務工作的價值與意義。
五、結束語
綜合分析可知,對于新媒體人來講,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宏觀背景下,其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創新的學習思維,個人的實踐工作經驗積累和實踐能力培養也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社會服務作為媒體人常規情況下應當主動參與的一項服務內容。當網絡信息技術與平臺以及新媒體技術融合發展的趨勢都與社會服務工作的開展產生碰撞時,更需要新媒體人擺好個人的社會定位,并且充分認識到網絡信息技術對于社會服務質量和效率提升的積極作用。最終通過思想上的創新優化以及實踐中的積極嘗試發揮主觀能動性,全面參與到社會服務工作中。
參? 考? 文? 獻
[1]滑曉軍, 闞莉莉.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服務社會模式的轉變[J]. 青年記者, 2016, 000(021):102-103.
[2]朱江麗. 新媒體推動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現狀、問題與對策[J]. 中國行政管理, 2017, 000(006):49-53.
[3]孫江, 李婷. 融合時代新聞傳播案例教學的探索——以”半壁山鎮借助新媒體提升基層黨建與社會公共服務”項目為例[J]. 新聞戰線, 2016, 000(010):99-101.
[4]李明德, 劉嬋君. 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 傳媒, 2017, 21(No.266):19-20+22.
[5]王崇正. “互聯網+”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研究[J]. 電視技術, 2019, 043(018):34-35.
[6]吉喆. 復合型傳媒人才的培養方略[J]. 新聞與寫作, 2017, 07(No.397):112-114.
[7]孟育耀. 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媒體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為例[J]. 傳媒, 2017, 000(006):80-82.